不同栽植密度及施肥措施对蒜头果生长的影响
作者: 贲园
摘 要:蒜头果是铁青树科蒜头果属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蒜头果因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繁衍及天然更新较困难,加之其易受到人类和动物的各种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受限。为提高蒜头果种植效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蒜头果2年生播种苗进行不同栽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措施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号样地(每667 m2栽植222株)蒜头果树高显著高于2号样地(每667 m2栽植111株)和3号样地(每667 m2栽植56株),但2号样地、3号样地蒜头果胸径、冠幅显著大于1号样地,且2号样地、3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差异不显著。此外,5号样地(施用45%硫酸钾型复合肥0.25 kg/株+12%过磷酸钙0.20 kg/株)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均明显优于4号样地(施用45%硫酸钾型复合肥0.25 kg/株)和6号样地(不施肥)。综上,生产实践中可采取2号样地的栽植密度,且在蒜头果种植中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蒜头果;栽培密度;施肥措施;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9-102-3
0 引言
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 Chun et S.Lee ex S.Lee)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于1999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2]。蒜头果属于狭域分布的极小种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呈零星分布状态。截至2020年,我国野生蒜头果约2.2万株[3],其中包括广西0.5万株,云南省1.7万株。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蒜头果因自身种群数量不足引起的近交繁殖,蒜头果世代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种群规模不断缩小,甚至面临濒危[4]。为扩大蒜头果种群,提高蒜头果种植效益,深入研究蒜头果种植技术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对蒜头果开展不同栽植密度及施肥措施的生长试验,为蒜头果的科学栽培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雅长林场雅庭分场蒜头果营建示范林。雅长林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东经106°08′~106°23′、北纬24°37′~25°00′,地跨百色市乐业、田林两县,是广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山原地带,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属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当地冬短夏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8 ℃,年降水量1 058 mm。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蒜头果的生长。笔者根据蒜头果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结合实地调查,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在雅长林场雅庭分场60、62林班开展试验。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由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历年种子产量较高的野生蒜头果家系TL3培育,选择长势一致、发育健全、顶芽饱满、组织充实、根茎粗壮、须根多且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2年生I级苗,要求苗高超过50 cm、地径超过0.8 cm。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6块立地条件相同的样地,分别标记为1、2、3、4、5、6号,其中1、2、3号样地进行不同栽植密度试验,4、5、6号样地进行不同施肥措施试验。每块样地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规格为20 m×10 m(面积为200 m2)。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每块样地之间设置隔离行(宽度为2 m),且营造纯林进行试验。
1.3.1 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笔者于2020年3月移栽蒜头果幼苗,所有样地均采用春植,并选择在阴天、小雨天或雨后进行。深植深度至苗木根茎处向上5 cm,保证苗木不弯根、侧根舒展,而后回填表土。其中,1号样地株行距设置为1.5 m×2.0 m,667 m2林地栽植总数为222株,各重复样地均栽植66株;2号样地株行距设置为2.0 m×3.0 m,667 m2林地栽植总数为111株,各重复样地均栽植33株;3号样地株行距设置为3.0 m×4.0 m,667 m2林地栽植总数为56株,各重复样地均栽植16株。3组样地均采用相同的抚育措施,即栽植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抚育2次,第1次抚育在4—5月,第2次抚育在8—9月。抚育内容包括除草、松土、追肥。其中,施肥采用环形沟施肥法,在定植穴边两侧挖宽30~40 cm、深8~10 cm的环形沟,每株施用45%硫酸钾型复合肥[m(N)∶m(P2O5)∶m(K2O)=15∶15∶15]约0.25 kg,施肥后及时覆土。
1.3.2 不同施肥措施试验。蒜头果栽植时间及栽植方法同1.3.1所述,但4、5、6号样地667 m2栽植总数均为111株。其中,4号样地施用45%硫酸钾型复合肥0.25 kg/株,5号样地施用45%硫酸钾型复合肥0.25 kg/株+12%过磷酸钙0.20 kg/株,6号样地不施肥。3组样地均采用相同的抚育措施,即栽植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抚育2次,第1次抚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抚育内容包括除草、松土。其中,施肥采用环形沟施肥法,在定植穴边两侧挖深8~10 cm的施肥沟,并将肥料置入其中,施肥后及时覆土。
1.4 调查方法
定植前,对蒜头果苗木苗高、地径统一进行测量。定植后,分别于2020年、2021年、2022年11月对蒜头果的树高、胸径、冠幅进行测量。树高采用激光测高仪进行测量,精度为0.1 m。幼苗胸径采用卷尺在距离地面30 cm处进行测量,幼树胸径参考《中国林业辞典》[5]用卷尺在距离地面1.3 m处进行测量,精度均为0.1 cm。冠幅参考投影法进行测量。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8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的比较。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蒜头果生长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2020年3月,1、2、3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不显著(P>0.05)。2020年11月—2022年11月,1号样地蒜头果树高极显著高于2号、3号样地(P<0.01)。2020年11月和2021年11月,2号、3号样地蒜头果胸径均极显著大于1号样地(P<0.01);2022年11月,2号样地蒜头果胸径显著大于1号样地(P<0.05),而2号样地和3号样地蒜头果胸径差异不显著。2020年11月与2021年11月,2号、3号样地蒜头果冠幅均极显著大于1号样地(P<0.01);2022年11月,2号、3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显著大于1号样地(P<0.05)。但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2、3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1号样地蒜头果树高明显高于2号、3号样地,而2号、3号样地蒜头果胸径、冠幅明显大于1号样地,且2号、3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施肥措施对蒜头果生长量的影响
如表2所示,2020年3月,4、5、6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不显著(P>0.05)。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5号样地蒜头果树高极显著高于4号、6号样地(P<0.01),且4号样地蒜头果树高极显著高于6号样地。2020年11月、2021年11月、2022年11月,5号样地蒜头果胸径极显著大于4号、6号样地(P<0.01),但4号、6号样地蒜头果胸径差异不显著。2020年11月,4号、5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极显著大于6号样地(P<0.01),且5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显著大于4号样地;2021年11月,5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极显著大于4号和6号样地(P<0.01),且4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极显著大于6号样地;2022年11月,5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极显著大于4号、6号样地(P<0.01),且4号样地蒜头果冠幅显著大于6号样地。
综上所述,5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均明显优于4号、6号样地,且4号样地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均明显优于6号样地。
3 结论与讨论
从1、2、3号样地的试验结果发现,1号样地蒜头果树高明显高于2号、3号样地,而2号、3号样地蒜头果胸径、冠幅明显高于1号样地。这是由于1号样地蒜头果栽植密度较大,受生长空间小、光照不足等因素影响,蒜头果极力向上生长,但2号、3号样地蒜头果栽植密度小,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胸径、冠幅更大。从4、5、6号样地的试验结果发现,在蒜头果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磷肥的比重,对提高蒜头果树高、胸径、冠幅生长量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影响。
综上所述,生产实践中采用2号样地的栽植密度(每667 m2栽植111株)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且在蒜头果种植中适当增加磷肥的比重,能够有效提高蒜头果树高、胸径及冠幅生长量。
参考文献:
[1]李会荣.者桑乡蒜头果濒危原因及挽救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6(19):19-20.
[2]佚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J].环境教育,2008(7):82.
[3]付一笑.蒜头果光合生理以及其种子中神经酸的提取纯化[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0.
[4]罗行.极小种群濒危植物蒜头果的遗传多样性及交配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1.
[5]刘海桑.小议“胸径”[J].中国科技术语,2011(6):44-45.
作者简介:贲园(1989—),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技术管理、林木种苗培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