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
作者: 王秀丽 韦爱莲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采用CiteSpace软件,以2018—2022年国内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839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为样本,从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方面,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2年,国内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相关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2018—2020年)和深入阶段(2021—2022年);国内乡村产业振兴研究领域的作者数量较大,但作者的网络结构不是很紧密,且研究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关键词共有8个聚类群组,分别为#0乡村振兴、#1产业振兴、#2生态宜居、#3职业教育、#4乡村旅游、#5山东省、#6产业融合、#7生态振兴。
关键词:产业振兴;产业兴旺;研究热点;发文量;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3-10-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力度,研究成果丰富。基于此,笔者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18—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力图把握整体研究情况。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文献来源,通过高级检索功能,将主题词设置为“乡村产业振兴”或“产业兴旺”,将发文年限设置为2018—2022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自此,国内开始了研究乡村振兴的热潮。因此,笔者将2018—2022年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确匹配检索,最终得到发文时间为2018—2022年的有效文献839篇。
1.2 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可以对发文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文献分析软件。笔者通过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方向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强度等,探索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发展趋势。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年发文量
2018—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相关研究发文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18—2022年,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发文量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18—2020年,该阶段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发文量保持在140篇左右;第二阶段是2021—2022年,该阶段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深入阶段,发文量快速增加。
2.2 发文作者情况
2018—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发文作者共现情况如图2所示。在图2中,节点数共169个,连接线共37条,密度为0.002 6。这表明乡村产业振兴研究领域的作者较多,但作者的网络结构不是很紧密,多为1~3个作者之间的合作。2018—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此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周立,共发文7篇,文章发表时间为2018—2022年。由此可见,该学者持续关注乡村产业振兴并进行研究。发文量次之的学者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贺雪峰,共发文4篇,其余作者发文量均为3篇。这些学者在网络图谱中均有显著的节点。其中,部分学者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网络关系,在发文作者共现图谱中节点间的连线较为明显,如周振和蓝海涛等。
2.3 发文机构情况
2018—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发文机构共现情况如图3所示。在图3中,节点为184个,连线为46条,网络密度是0.002 7。由图3可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单位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且发文量较大。这些单位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重点机构,引导着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方向。此外,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机构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湖北省武汉市等地。
3 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得出的2018—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4所示。图4中,节点数共295个,节点之间的连线共729条,网络密度为0.016 8。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体现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其在图谱中的文字显示就会越大,节点也会随之变大。此外,关键词的中心度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中心度越高则该关键词的地位越高,重要程度越高。由图4可知,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兴旺、产业扶贫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通过算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给每一个关键词一个值,同一聚类中值最大者即为该类的代表,成为聚类标签。为了在聚类分析中得到最好的可视化结果,引用两个重要指标进行评估,分别为聚类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由图5可知,[Q]=0.863 6>0.3,说明2018—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网络的聚类结构显著;[S]=0.979 8>0.7,说明该聚类是令人信服的。从图5还可以看出,2018—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关键词共有8个聚类群组,分别为#0乡村振兴、#1产业振兴、#2生态宜居、#3职业教育、#4乡村旅游、#5山东省、#6产业融合、#7生态振兴。
通过筛选聚类信息可知,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主要以“乡村旅游”“生态宜居”“职业教育”“山东省”“产业融合”等关键词为主题展开。从主题之间的联系程度来看,“产业融合”和“生态振兴”、“山东省”和“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首先,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协调推进的关系。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促进生态保护的持续进行。例如,李敏瑞等[1]提出“产业的生态化管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生态的产业化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其次,山东省和产业振兴有密切关系。山东省自2018年以来一直出台相关政策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并且在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特色产业、绿色循环农业、电商产业等得到大力发展[5]。最后,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祁占勇等[2]提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必然促使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
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2018—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持续时间在2018—2019年的突现词为“美丽乡村”“县域经济”“乡村价值”“生态宜居”“价值链”“农民增收”。例如,李周[3]提出“生态宜居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需求。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需要生产、生活和生态协同联动”。持续时间在2018—2020年的突现词为“新时代”“精准扶贫”和“乡村”。持续时间在2019—2020年的突现词为“文化振兴”“山东省”和“脱贫攻坚”。持续时间在2019—2022年的突现词为“小农户”。持续时间在2020—2022年的突现词为“动力机制”与“产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2018—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主体、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
①从发文量来看,2018—2022年,国内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文献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8—2020年,该阶段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是2021—2022年,该阶段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深入阶段。
②从研究主体来看,2018—2022年,国内乡村产业振兴研究领域的作者较多,但作者的网络结构不是很紧密;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武汉市等地。
③从关键词共现来看,2018—2022年,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兴旺、产业扶贫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从关键词聚类来看,2018—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关键词共有8个聚类群组,分别为#0乡村振兴、#1产业振兴、#2生态宜居、#3职业教育、#4乡村旅游、#5山东省、#6产业融合、#7生态振兴。
4.2 展望
第一,构建协同研究网络。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研究者众多,但现有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相对较少。因此,有关部门应构建多主体参加的学术研究体系,增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增进机构之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整体水平。
第二,研究内容应聚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不应仅仅是理论阐释,更应该重点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赵培等[4]提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生产要素短缺、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等困境,且难以破解。因此,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要注重分析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敏瑞,张昊冉.持续推进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37.
[2]祁占勇,王羽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行动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7-77.
[3]李周.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7):115-120.
[4]赵培,郭俊华.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基于三个典型乡村的案例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2(3):169-177.
[5]李从玉,潘旺旺,仇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阳信探索”:山东省阳信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振兴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J].人民论坛,2020(33):104-107.
作者简介:王秀丽(1996—),女,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