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红松造林技术及种植效益分析

作者: 周清先 闫顺友 刘艳 赵莹

摘 要:红松在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广泛分布,是一种珍贵而古老的树种,也是重要的经济林和造林绿化树种。近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不断加大红松造林力度,发展特色林产业,因而对红松栽培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简略阐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及红松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红松造林技术及种植效益,旨在为提高红松造林水平、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松;种植效益;造林技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S791.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3-85-3

1 延边州概况及红松产业发展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3国交界处,下辖8个县(市),分别为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龙市、汪清县及安图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且季风性显著。区域内地形主要为中低山和丘陵,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等。延边州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非常适合红松生长和繁育,有利于发展红松特色产业。

近年来,延边州积极发展红松种植产业。据相关统计,2016—2020年延边州累计完成更新造林面积18万hm2,栽植红松、水曲柳、黄檗、胡桃楸等珍贵树种1.3亿株[1]。截至2022年6月,延边州植苗总株数5 031.7万株,其中栽植红松苗木4 854.7万株[2]。2022年8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延边州全域积极开展红松林造林及抚育,不断发展特色林产业。基于此,深入研究红松生物学特性,熟练掌握红松造林技术,不断提高红松造林水平,并分析红松种植效益,对于扩大红松造林面积及促进红松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红松生物学特性

红松是松科松属的一种常绿乔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松树干高可达40 m,胸径可在1 m以上,树冠呈塔形,大枝平展;树皮呈灰红褐色,近平滑,皮沟较浅,鳞状开裂;针叶5针1束,长5~12 cm,针叶先端尖、稍软,横切面近三角形,叶鞘早落;雌雄同株异花,密生于新枝下部;果球体积较大,长15~20 cm,呈圆柱状、长卵形,成熟时种鳞不张开或稍张开,种子不脱落;花期5—6月,果期9—10月。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红松每年结实量存在差异,一般5~6年大丰收1次,2~3年小丰收1次。红松属喜光树种,其需光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寿命长,栽植前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速度快,具有极强的耐寒性,可抵御-40 ℃严寒,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气候凉爽及土壤pH值在5.5~6.5的山坡地带。

3 延边州红松造林技术

3.1 选地整地

造林人员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缓坡地作为红松造林地,避免选择黏性土壤、排水不佳及旱坡、石塘地、土壤瘠薄、交通不便等立地条件差的地块。造林人员应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进行整地,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针对疏林地及土层较为坚硬的斜坡地,应采取块状整地方式,清除林地上的杂草、藤条、灌木、石头等杂物,然后开挖边长60 cm、深50 cm的栽植穴,注意开挖时将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针对采伐迹地、杂草较多及土壤较为黏重的地块,应采取带状整地方式,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开挖深30 cm、宽70 cm的栽植带。针对不同的造林目的,红松栽植株行距应有所差异。例如,对于红松用材林,株行距应为1.5 m×1.5 m或1.5 m×2.0 m;对于红松果林,应扩大栽植密度,株行距应为4.0 m×5.0 m。

3.2 苗木选择

造林人员可在当地苗圃中挑选苗龄3~4年、长势健壮、根系完整、无病虫害、顶芽饱满、侧根丰富、木质化程度高的壮苗或超级苗作为栽植苗。若栽植地为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地,为提高栽植成活率,可选用苗龄4~5年且根系发达的苗木。

3.3 造林时间

延边州红松造林适宜在春季(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土壤陆续解冻,苗木根系生长发育速度较快,红松栽植后能快速进入速生期。春季造林后,红松当年有足够的生长时间,能有效提高抗冻能力,有利于苗木安全越冬,提高栽植成活率。

3.4 树种搭配

为了更好地培育红松速生丰产林及提高树木抗性,造林人员应积极采用近自然理念,将红松与冷杉、水曲柳、山杨、白桦等搭配营造混交林。这不仅能为红松幼苗提供避光的环境,有利于其健康生长,而且阔叶树种会产生大量落叶,能够形成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腐殖层,为红松生长提供养分[2]。

3.5 栽植

为了保证成活率,红松苗木栽植应遵循“随起随栽”的原则,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3次埋土、2次踩实、1次将苗木向上提起)[3]的方法完成苗木栽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苗木居中放入栽植穴中,保持根系舒展,避免窝根,回填土壤时苗木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其次,覆土一部分后轻提苗木,再踩实土壤,防止窝根或根茎埋深;最后,将剩余土壤回填完后踩实土壤,再覆盖一层枯枝落叶,以防晒保水。

3.6 抚育管理

3.6.1 除草

红松幼林地易生长杂草。造林人员每年可结合松土工作除草3次,不仅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避免土壤板结,还能及时清除杂草,防止其与红松争夺养分[4]。目前,延边州多采用机械除草方式实施无公害除草,以保持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3.6.2 浇水

红松幼苗期需水量较少,造林人员可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浇水,保持土壤处于微微湿润的状态即可。但此时苗木较为脆弱,造林人员应搭建遮阳网防止苗木灼伤。红松苗木进入速生期后,水分需求量增大,造林人员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在红松苗木生长后期,为促进苗木木质化,造林人员应酌情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另外,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苗木烂根[5]。

3.6.3 施肥

红松主要有两个施肥时期。第一,生长期施肥。造林后3~5年,造林人员可根据树体生长情况及立地条件不同,每隔2年施肥一次,可采用灌溉施肥法,于4—5月适量施用磷酸二氢钾肥液,能有效促进红松快速生长,早日郁闭成林。第二,结果期施肥。红松生长9~12年后进入结果期,造林人员可根据平冠、剪枝、结塔及树体生长情况,在根部适量追施氮、磷、钾肥,以促进红松开花结实[6]。

3.6.4 修剪

红松整形修剪较为简单。当树高在2~4 m时,造林人员应截去顶端主干,选用轮生枝代替主干枝,以增加结实穗条,扩大红松树冠。在红松生长过程中,造林人员应定期剪去内膛枝、徒长枝、病虫枝、过密枝等,使红松林保持良好的透光、通风条件。总的来说,应通过人工控制施肥和修枝强度,人为调整松塔大小年结实问题,实现红松林经济价值最大化。

3.6.5 病虫害防治

延边州红松病虫害主要有松落针病和红松球蚜。造林人员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6.5.1 松落针病

松落针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松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松落针病主要危害红松幼树针叶。发病初期,红松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病斑,随着病害程度加深,病斑逐渐扩大并连接成片,且病斑颜色加深呈褐色。松落针病会严重影响红松的正常生长发育,轻则造成提早落叶,重则造成植株死亡。

针对松落针病,造林人员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第一,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壮苗进行栽植,降低苗木后期感染病害的概率;第二,采取割灌除草、伐除病腐木、剪除病害枝等措施,优化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林木抗病能力;第三,根据林分郁闭度适当疏伐,以有效避免林内病菌繁殖;第四,在松落针病盛发期,可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防治效果良好[7]。

3.6.5.2 红松球蚜

红松球蚜是红松人工幼林主要虫害之一,其在延边州1年发生4代,以若蚜吸食红松新梢和嫩叶汁液。红松球蚜1代若虫通常在5月开始危害红松萌发的新梢,此时也是红松球蚜危害盛期,会严重影响树木生长,造成大量新梢枯死及针叶枯萎。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光照条件较好的阳坡地带、纯林及较干旱的年份,红松球蚜发生偏重[8]。

针对红松球蚜,造林人员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第一,积极营造针阔混交林,但要避免红松与云杉混交,以防止红松球蚜传播。第二,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减少林内光照。第三,每年6月中旬,及时剪除虫瘿枝,并集中烧毁。第四,可利用红松球蚜的趋黄性,于林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虫害轻度发生时,可适量释放和保护异色瓢虫,能有效减小虫口基数;虫害重度发生时,可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能有效防治害虫。

4 红松种植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首先,红松的水土保持能力、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较强,是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的优良树种,能有效起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作用。据统计,红松人工林枯落物平均厚度为4.2 cm,有效蓄水量达1 505.8 t/hm2;面积13.33 hm2的红松林,6年能抵消的二氧化碳当量达196.13 t。其次,原始红松林是第三纪留下的孑遗种,其与水曲柳、胡桃楸、紫椴、山葡萄、五味子等树种成为现代大面积红松林的骨干树种,保存了第三纪植物群落的古老结构特征,是我国极为重要和极为珍贵的森林资源,也是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红松树形挺拔、枝叶繁茂,具有较好的遮阴性,适用于道路绿化、景观绿化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为人们营造休息纳凉的场所,生态价值较高。

4.2 经济效益

第一,红松木材径级大、树干圆满高大,出材率高、材质较软、容易加工,木材富有光泽、纹理美丽,具独特香味,且具有不易开裂、翘曲、变形及耐腐蚀性强等特点,被称为“木材之王”,适用于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等。第二,红松的伐根可提炼出松节油、松香、松焦油、选矿油等10多种工业用油;红松的针叶可提炼出松针油,是机械润滑油和高级化妆品的原料;松针粉碎成粉末后,可作为牲畜饲料;红松花粉可入药,具有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等功效;松子油对皮炎、支气管炎、脚气、咳嗽、灼伤、粉刺及过敏性皮炎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松子含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可直接食用,也可深加工制作成松子油、松子酒、松果酱、松仁露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诸多保健品、滋补品及天然药物的替代品,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经济价值较高。

4.3 社会效益

加强红松造林是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延边州是红松林主产区之一,红松产业已成为延边州林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每年可创造3万多个就业岗位。以12年生以上红松大苗培育生态高产果林为例,红松栽植5~18年时,每667 m2产值约为2 400元;栽植18年后,每667 m2产值约为6 000元;红松栽植40~50年时进入结果高峰期,每667 m2产值约为1.5万元[9]。因此,大力开展红松造林,不仅能增加种植户的收入,而且对于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近年来,为提高地区生态建设水平和实现地区经济振兴,延边州全力推进红松造林工作,并通过实施精细化、集约化管理,不断提高红松林人工培育水平。笔者详细论述了红松栽培管理技术,分析了其种植效益,以期为相关种植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程化文.红松果林营建技术浅析[J].防护林科技,2019(7):82-83.

[2]延边州政府.延边州超额完成2022年造林绿化任务[EB/OL].(2022-06-22)[2023-06-02].http://www.jl.gov.cn/zw/yw/zwlb/sx/sz/202206/t20220621_84

86321.html?device=elderlyVer.

[3]叶尚宇.红松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J].林业勘察设计,2022(5):1-4.

[4]丁亚娟.红松嫁接苗造林及管理技术[J].防护林科技,2020(6):83-84.

[5]吕莉.浅议红松育苗培育与造林方法[J].种子科技,2021(7):104-105.

[6]迟永明.人工营造红松林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4):227-228.

[7]纪艳风.红松育苗技术要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林业勘查设计,2021(1):1-3.

[8]周一航.红松树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228.

[9]李晓峰.对红松造林技术及经济价值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24):208.

作者简介:周清先(1972—),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

通信作者:赵莹(1986—),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