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种雉类对植被的偏好及生存策略分析
作者: 熊宇 叶子豪 孔亭
摘 要:为研究雉类对不同植被类型的栖息选择及不同物种之间生存策略的差异,于2016—2021年采用不间断的红外相机监测及样线调查法对江西省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7种雉类分布与其栖息地的植被类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白鹇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其栖息与采食对其分布的影响并不大;灰胸竹鸡与环颈雉偏向栖息于食物充裕的区域,对人为干扰不敏感;白眉山鹧鸪与中华鹧鸪对栖息环境和食性选择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黄腹角雉与白颈长尾雉对环境较为敏感,对栖息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食性较其他雉类种类也有一定区别,特化性较强。
关键词:雉类;植被类型;生存策略;生境
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3-121-5
0 引言
不同物种对生境选择的差异性与种间竞争、天敌分布、取食策略等因素有关。每个物种的生存策略不同,导致其生境利用方式存在差异[1]。江西省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多样,可以为不同生存策略的雉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中国雉科动物有28属64种[2]。根据2016—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可知,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主要有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中华鹧鸪、白鹇、环颈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7属7种。其中,白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眉山鹧鸪和白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另外,虽然与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的阳际峰及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发现有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分布,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名录上也明确记录存在其分布信息[3],但由于此次红外相机监测及鸟类普查中均未发现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勺鸡,所以并未将其列入分析物种名单。
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雉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4]。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对雉类活动及其分布的影响,了解雉类的生存策略,可为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雉类保护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资溪县东北部,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东经117°09′36″~117°17′59″,北纬27°42′50″~27°52′49″)。根据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 866.53 hm2,其中实验区面积为6 141.73 hm2(占总面积的44.3%),缓冲区面积为3 438.72 hm2(占总面积的24.8%),核心区面积为4 286.08 hm2(占总面积的30.9%)[5]。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7.43%,核心区森林覆盖率为99.28%;区内有高等植物2 483种,其中种子植物2 074种;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87种,其中兽类64种[6]。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1.1 红外相机监测法
通过网格将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研究区域,每个网格的面积为1 km2。根据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植被类型及人为干扰因素选择性安装红外相机对雉类进行拍摄,共安装相机112台(见图1)。红外相机布设完成后,以相机为中心,设立20 m×20 m的简易样方进行数据采集记录,主要记录数据有:①植被结构类型、主要群落种类、地理位置信息;②乔木种类、林冠层盖度、群落特性、种群数量;③灌木种类、群落特性、种群数量、高度、盖度;④草本种类、群落特性、种群数量、盖度;⑤样方内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2.1.2 样线法
采用样线法对不同研究区域进行调查观测及日常巡护观测,统计记录观测到的雉科鸟类种类和数量。借助8×42倍蔡司望远镜观测样线两侧400 m范围内的雉类及其行为,记录雉类出现点的基础数据、植被类型及出现次数。样线距离约2 km,尽可能覆盖多种植被类型。按照季节安排四季调查,调查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7月、2020年11月、2021年4月,共计调查样线数量116条,样线长度229.7 km。
2.2 样方记录
根据植被类型,将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雉类栖息生境类型划分为14种,每种设置3个样点并制作样方,记录样方内雉类出现的情况及行为,对比分析不同雉类对植被类型选择的偏好。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记录研究区雉类栖息的14种生境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影响因子。根据42个样方拍摄及观测的雉类,以及对样方中各种环境影响因子的分析,得出不同雉类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倾向,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研究雉类与植被环境因子间的关联性。
根据7种雉类在样方中的分布构成联系(见表1),分析不同的植被结构对不同雉类产生的影响,从而推测分析不同雉类的野外生存策略。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植被类型分析
根据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的植被类型,选择性安装红外相机,确定样方中的优势种群并命名,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类型①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贵州连蕊茶(Camellia costei)+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3个样方,海拔350~750 m。乔木层除优势种群外,伴生檫木(Sassafras tzumu)、木荷(Schima superb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等12种;灌木层优势种群为山茶科与山矾科,伴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轮叶蒲桃(Syzygium grijsii)、山血丹(Ardisia lindleyana)等17种灌木;草本层除优势种群外,伴生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圣蕨(Stegnogramma griffithii)等23种。样方内分别记录白鹇2次、灰胸竹鸡2次、白眉山鹧鸪1次,其中白鹇与灰胸竹鸡存在采食与栖息行为。
类型②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杜茎山(Maesa japonica)+细枝柃(Eurya loquaiana)、镜子薹草(Carex phacota)+光里白(Hicriopteris laevissima)3个样方,海拔500~700 m。由于伴生乔木种类生态位被毛竹挤压,乔木种类仅为8种,混生部分黄杞(Alfaropsis roxburghiana)、中华杜英(Elaeocarpus chinensis)及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等;灌木类型以山茶科柃属为主,伴生格药柃(Eurya muricata)、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样方边缘地区有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及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群落,样方共记录灌木25种;草本群落相对较少,仅14种,其中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兰属的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小群落,其余如庐山堇菜(Viola stewardiana)、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中华淡竹叶(Lophatherum sinense)等,都难以形成较大的群落,分布较为松散零星。样方内分别记录白鹇1次、灰胸竹鸡2次,其中白鹇存在捕食行为。
类型③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高粱藨(Rubus lambertianus)+山蜡梅(Chimonanths niten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3个样方,海拔300~500 m,主要为人工林与风水林。由于人工造林,故林木基本为枫香,混生部分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黄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仅5种;灌木层也较为稀少,除优势种群外仅13种,较多的类群包括秤星树(Ilex asprella)、山橿(Lindera reflexa)、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等次生植被;草本植物记录14种,如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中华薹草(Carex chinensis)等,次生性较明显,人为干扰较重。样方内分别记录白鹇1次、灰胸竹鸡2次、环颈雉3次,其中环颈雉的记录为踏查中发现,无特殊行为记录。
类型④为农田环境,包含3个样方,海拔250~450 m,主要为耕地与荒废农田,其环境无法布设红外相机监测。耕地植被以水稻为主,荒废农田植被以田间杂草为主,共记录到23种草本杂草。由于距离村庄较近,人为干扰较为严重,观察较为方便。根据观察者口述,记录发现环颈雉3次、灰胸竹鸡1次,环颈雉和灰胸竹鸡均存在取食行为。
类型⑤为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黄杞(Alfaropsis roxburghian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毛冬青(Ilex pubescens)、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mabilis)+山姜(Alpinia japonica)3个样方,海拔400~600 m,主要为次生林。乔木层较为复杂,不仅有樟科的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还存在原生遗留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与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等26种,种间竞争激烈。灌木层优势性不明显,种类较多(共37种),冬青科占比相对较高,除毛冬青外还发现秤星树、黄毛冬青(Ilex dasyphylla)、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三花冬青(Ilex triflora);草本植物记录44种,其中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与粗齿冷水花(Pilea sinofasciata)能形成小群落,其余均为零星分布。样方内记录白鹇1次,其余均未发现。
类型⑥⑦⑧为常绿林分,主要类型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栲(Castanopsis fargesii)、木荷(Schima superba)+尖叶四照花(Cornus elliptica)、细柄蕈树(Altingia gracilipes)+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i),包含9个样方,海拔300~800 m。其中,乔木种类34种,建群种主要为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壳斗科与金缕梅科较容易形成群落,樟科树种较多,如紫楠(Phoebe sheareri)、湘楠(Phoebe hunanensis)、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豹皮樟(Litsea coreana)、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野黄桂(Cinnamomum jensenianum)等。灌木群落种类虽多(53种),但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群落,且盖度不高,以樟科、山矾科、蔷薇科灌木为主,如山橿、山胡椒(Lindera glauca)、山矾(Symplocos sumuntia)、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锈毛莓(Rubus reflexus)、寒莓(Rubus buergeri)等。草本植物盖度适中,以莎草科及禾本科群落为主,包括花莛薹草(Carex scaposa)、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等,共计81种。样方内记录白鹇4次、灰胸竹鸡1次、白眉山鹧鸪1次、中华山鹧鸪1次、黄腹角雉2次、白颈长尾雉1次。其中,黄腹角雉与白颈长尾雉均在海拔相对较高、有虎皮楠的样方内有记录,白鹇存在求偶行为,灰胸竹鸡存在捕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