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智能化变更技术研究
作者: 邹健健
摘 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后,由于存在调查错误、地块征收、权利人自然消亡、承包地块灾毁、地块合法互换等情况,地方主管部门的数据变更日常化、动态化要求强烈。基于此,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工作流程,研究利用增量包自动完成数据变更的技术,并开发相应的变更工具软件,实现软件读取变更“增量包”自动开展数据变更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变更增量包
中图分类号:F301.2;P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3-137-4
0 引言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是指经过调查将承包土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后向农民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件[1]。这项工作于2014年启动,2019年已基本完工。各地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实地调查,采集了地块的空间位置、属性信息及发包方、承包方的基本信息,建立了符合质量检查标准的数据库,与承包户签订了合同,向承包户颁发了包括田块空间位置图件在内的承包经营权证书[2]。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后,由于存在调查错误、地块征收、权利人自然消亡、承包地块灾毁、地块合法互换等情况,地方主管部门需要及时对地块形状、空间位置、承包户名称、家庭成员关系等空间及属性信息进行数据变更[3]。因此,需要开发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智能化管理的技术与平台,以助力乡村有序治理。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原因及内容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由于入城务工人员较多,有的户主不能到实地参与现场指界,只能委托同村村民代办,而被委托人由于对他人田块情况不熟悉,调查时易出现田块错误甚至漏田块现象;②经权利人同意后,村、组集体成员在内部互换田块;③城乡集镇开发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田块征收;④自然人搬迁或死亡导致销户等。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内容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承包方户主发生变化,如承包人姓名或其他信息登记错误,依法合户、分户,依法转让、互换;②承包方家庭成员及其信息发生变化;③田块调查错误后纠错,如地块范围及空间位置发生改变;④各种原因产生的田块漏登情况;⑤部分土地依法征收或者灾毁、退耕还湖、退耕还林;⑥权利人自然消亡;⑦整村整组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阶段,形成一致意见,未开展确权登记工作;⑧土地纠纷原因,依法进行变更。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流程及总体技术路线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工作流程包括变更申请及受理、外业调查测绘、内业编辑处理、变更结果公示确认、数据变更入库、数据质检、合同签订及权证换发等。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总体技术路线:根据承包经营权权利人变更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在变更申请人、村小组及村民配合下,开展承包方变更调查、承包地块变更调查;调查前将地块面要素用ArcGIS软件进行矢量切片,与最新遥感影像一起导入移动端调查系统(“易采”外业调查系统,由湖南省第二测绘院研发);调查时,在系统中使用点要素记录田块承包方、发包方、田块名称等属性信息,使用线要素记录田块形状等变化信息,使用表格要素记录承包方及其家庭成员变化信息、田块的删除信息;调查后将移动设备中存储的点要素、面要素、表格要素导出,经内业编辑预处理后形成变更增量包;使用GIS二次开发及关系数据库技术,自动化完成地理信息数据集中承包地块等矢量数据及权属信息数据集中承包方表、承包地块信息表等权属数据的更新,同步进行地块四至自动赋值等变更操作。
3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智能化变更主要技术
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智能化变更主要技术如图1所示。①变更增量包生成,包括地块交互编辑、权属信息分类转换、数据检查、变更增量包提取;②地理信息数据集变更,包括图形及属性智能更新;③权属数据集变更,包括权属分类信息更新、地块信息更新、其他表内容联动更新;④基于国情数据四至赋值,包括地理国情覆盖数据预处理及四至自动赋值算法研究。
3.1 变更增量包生成
3.1.1 地块交互编辑。
承包地块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的核心对象,承包地块的新增、消亡及形状改变是变更的一项重要内容。地块编辑前,参考外业调查采集的调绘点及绘制的田块线文件,按照空间分析“相交关系”规则,从原数据库中选取与调绘点、线文件相交的地块,选取后导出保存为预变更地块。
对预变更地块进行编辑,编辑内容包括地块新增、地块分割、地块合并、地块形状修改及地块删除等5项。在编辑过程中,涉及相邻地块形状变化的,需要追踪相邻地块共有边,减少面缝隙、面重叠等拓扑错误[4]。预变更地块编辑操作步骤具体见表1。
3.1.2 权属信息分类转换
针对权属信息发生改变的情况,外业工作中录入了需要变更的发包方、承包方等权属信息,保存为XML格式。为了便于后续数据更新,在预处理阶段,根据变更中数据组织结构要求,将权属信息转换为五类信息表,包括承包方变更表、家庭成员变更表、承包方及家庭成员删减表、发包方变更表、承包地块整户交换表[5],分类转换后,表格存储为XLS格式。
3.1.3 数据检查
①面拓扑错误检查,即检测是否存在面重叠及不正常的面缝隙,面拓扑错误检查容差设置为0.01 m。②地块编码重复性检查,如发现重复编码的情况,则要清空地块编码,变更时进行空编码自动化编码。③边界一致性检查,即将变更地块进行空间分析以融合边界,应用拓扑规则中边界一致性原则,比对融合后的面范围与数据库对应位置地块是否边界一致,对不一致的查找原因,经判断后修改错误。④调绘点空间位置检查及属性错误检查,即根据调绘点与地块的空间位置关系、调绘点属性与权属数据集对应性关系,判断调绘点是否位于地块面内,调绘点中发包方名称、承包方名称是否正确,是否与权属数据集中一致,若不一致,判断是否为新增发包方、承包方。
3.1.4 变更增量包提取
将调绘点、变更地块、权属信息分类表等数据打包提取后形成变更增量包。
3.2 地理信息数据集变更
3.2.1 图形智能更新
使用GIS二次开发技术,根据变更增量包中地块范围,自动查找原数据库中对应位置地块,判定所查找的地块与边界重合或位于变更范围内,自动删除该地块。变更完成后,读取变更增量包中地块,导入数据库,实现图形智能更新。
3.2.2 属性智能更新。
3.2.2.1 常规属性自动更新
根据调绘点与矢量地块的位置关系,使用调绘点中属性信息,更新矢量地块属性。使用ArcEngine的IFeatureCursor接口,访问调绘点要素,用IFeature类型链表结构保存点要素。在进行地块属性更新时,根据空间位置关系中的“点在面中”位置关系,依次找到点对应的面要素,使用Ifeature类get_Value()方法,获取点的属性字段内容,再使用set_Value()方法,依次为对应的地块面要素赋值[6]。赋值内容包括地块名称、指界人姓名、上轮承包合同面积等信息[7]。
3.2.2.2 地块编码自动更新
地块编码是地块唯一的“身份确认信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地理信息数据集中,每个地块的编码均不同;在数据变更中,地块新增、分割时会产生新的地块。在预处理阶段,需要检查新地块的地块编码是否为空;在数据变更阶段,需要对空编码地块进行自动编码。编码主要步骤如下:①读取权属数据集发包方编码信息,保存在FBF链表要素中;②查找地理要素集中承包地块的最大编码值,并与发包方编码建立对应关系,然后保存在DkMax链表对象中;③遍历地块中空编码要素,查找DkMax链表对应发包方最大地块编码,顺延编码对其赋值,同步更新DkMax链表内容。
3.2.2.3 地块其他属性自动更新
①地块类别赋值,访问点要素“承包方名称”字段,当字段中包含“村集体、组集体、其他非承包地块”等字段内容时,判断该地块为“其他集体土地”,代码自动赋值“99”,属非承包地块户;否则判断为“承包地块”,代码自动赋值“10”。②是否确权确股赋值,判断地块包含的调绘点数量,对于数量大于1的地块,修改“是否确权确股”属性内容为“1”,即“是否确权确股”属性为“是”;对于等于1的地块,修改“是否确权确股”属性内容为“2”。③共有面积分摊,计算分摊比例时根据空间位置关系中的“相交”位置关系,读取对应的地块面内单个调绘点的原合同面积大小,再读取多个调绘点的原合同面积并累加(为地块中所有调绘点原合同面积的累计和),相除后乘以地块面积,即分摊面积,计算公式为
3.3 权属数据集变更
3.3.1 权属分类信息更新
对权属数据集,采用C#结合SQL语言,进行相应表格内容更新,主要代码内容如表2所示。
3.3.2 地块信息更新
①根据数据变更包中调绘点属性信息,进行承包地块信息表属性更新;②根据矢量地块选择相应的调绘点,参考承包方代表信息,进行权属数据集CBDKXX表承包方编码等属性更新;③对于非承包地块,检查CBDKXX表中是否有相应DKBM的记录行,结果为“是”,删除对应记录;④对确权确股地块,其面积参考分摊后面积进行更新。
3.3.3 其他表内容联动更新
一是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CBJYQDJB)更新。根据承包方表(CBF)进行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更新,即读取承包方表、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中的CBFBM字段,保存在字符串链表中,再进行字段内容比较。针对不一致的内容进行如下处理:①对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中存在该编码、承包方表中不存在该编码的情况,删除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对应的记录行;②对承包经营权登记簿表中不存在该编码、承包方表中存在该编码的情况,根据承包方表中承包方编码内容,新增记录行,并更新记录;③新增记录行,其承包经营权证流水号字段(CBJYQZLSH)需要新增最大编码,具体实现方法为查找CBJYQZLSH字段内容中最大顺序码,将其数值加1即是最大码。二是承包合同表(CBHT)、承包经营权证表(CBJYQZ)更新。根据承包地块信息表(CBDKXX)属性,进行承包合同表、承包经营权证表字段内容更新。
3.4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地块四至自动赋值
该研究采用的地理国情数据是2021年度国情变更本底数据,地理国情覆盖面数据中对应有50多个二级类,基本涵盖了常见地理要素[8],可以作为地块四至名称自动赋值的参考数据。由于地块四至赋值对相邻地物为田块的在相邻位置及方向的四至准确性要求高,需要相邻地块具体的田块名称或者承包户名称;对于其他地物,了解清楚地物类型即可,仅作为田块辅助信息。
利用地理国情覆盖数据,经地理国情覆盖类名称转换、拆除多部件、面重叠擦除、同类名称属性面融合、细小面消除、拓扑检查及数据叠加等步骤后,将处理后的地理国情覆盖面导入地块面中,开始四至赋值,赋值完成后清除地块中的地理国情面数据。以东至赋值为例,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①将地块面转换为界址线要素,并取消线分割,合并具有重合端点的线,线转换使用Arcpy中PolygonToLine方法,线分割使用arcpy.UnsplitLine方法;②使用arcpy.FeatureToPoint方法,将地块面要素转点,参数选择INSIDE,获取地块几何中心点;③使用arcpy.FeatureToPoint方法,将相交边转点,参数选择INSIDE,获取相交边中心点;④从1开始对地块“BM”字段按顺序编码;⑤遍历地块,对每个地块查找其几何中心,并查找其与相邻地块相交边中点;⑥将地块几何中心与相邻地块相交边中点连线,比较两点连线与东至方向角度绝对值大小;⑦获取最小角度地块名称,并进行东至赋值(见图2)。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变更需求及变更流程,采用数据库技术、GIS二次开发技术,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智能化变更技术框架,解决了数据库变更引起的原数据库被动变化,实现了软件读取变更“增量包”自动开展数据变更的目标。随着我国严禁“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后续可参考国土三调变更调查中的耕地数据,结合“田长制”“三区三线”划定等工作,开展非承包地块补充调查研究,查清非承包地块及其权利人信息后,整合形成数据库,实现耕地地块信息、权利人信息等变更日常化、动态化,从而更好地落实以图管地。
参考文献:
[1]詹金贵,戈振扬.基于ArcGIS Engine的农地确权管理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9(5):241-246.
[2]佚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J].中国农业会计,2021(3):91-93.
[3]段浩.“三权分置”下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长治学院学报,2019(5):1-4.
[4]崔晓梅,刘延刚,陈军,等.临沂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339-340.
[5]向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内业数据处理方法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8(14):54-56.
[6]张会会.基于ArcGIS Engine的县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7]王可.基于GIS的农村土地确权空间数据批量处理与质量检查方法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6.
[8]殷红梅.空间尺度与语义尺度联合控制下的地理国情地图综合[J].测绘学报,2021(3):426.
作者简介:邹健健(1985—),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测绘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