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文化主题创意农园综合评价与规划设计研究
作者: 杨承望
摘 要:建设优质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能够满足人们休闲、社交等需求。为综合评价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建设成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涵盖创意经营、主题表达、农园要素、规划布局和场地设施5个方面18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实地调研提出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规划设计对策建议,从而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最终的权重分配结果,创意经营(0.379 1)>主题表达(0.274 7)>农园要素(0.120 5)>规划布局(0.114 4)>场地设施(0.111 3)。基于评价模型构建,提出了4点优化策略:强调主题表达,丰富景观创意内涵;融合文化、科技,构建全产业链条;室内室外联动,拓展创意展示途径;突出农事体验,大力促进产业融合。
关键词: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5-115-4
0 引言
近年来,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备受关注。然而,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规划过程若缺乏科学评估,会导致盲目性和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以确保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规划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实现农园长效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运筹学家萨蒂(Saaty)提出了一种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即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应用层次分析法可构建整体性、层次化的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多变的政策进程[2],能够将决策过程转化为模型,并为多对象、多原则或无结构特点的复杂决策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3]。
此研究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对最终权重结果的分析,提出规划设计对策建议和规划设计模式,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类似农业园项目建设提供指导和启示。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基于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建设要求和内涵,笔者尝试建立农园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细分为5个项目层次(农园要素、场地设施、主题表达、规划布局及创意经营)和18个要素层,并根据最终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建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
在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之后,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涵盖创意经济学、农业功能和主题农业园等相关研究,同时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概括和总结。该研究环节为构建评价模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实地调查法
笔者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对江苏省盐城市盐渎湿地公园、常州市东方盐湖城、扬州市仪征天乐湖度假村、盐城市东方桃花洲开展实地调研。这4个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均在创意体验、产业运营方面有独到模式并取得了相对成功的发展效果,属于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建设典型案例。研究团队运用现场测量、照片与视频拍摄、文字记录等方法,尽可能获取客观详细的资料作为评价依据。
1.2.3 层次分析法
文化主题农园建设是一个涉及众多关联因素的复杂项目。为了应对这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这种方法的运用帮助解决了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层次分析法,能够全面比较和衡量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选取评价指标
基于典型案例调研结果及风景园林专家意见,围绕农业元素突出、创意主题新颖、文化内涵丰富、市场营销活跃等基本要求,结合专业理论指导,初步构建了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目标层、项目层和要素层。通过层次结构的形式,对农园要素、场地设施、主题表达、规划布局及创意经营等5个评价准则的具体要素(共18个要素)进行了分类归纳(见图1)。
2.2 确定指标权重
2.2.1 构造判断矩阵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结构模式来明确各层次要素之间的差异,并使用相应度量进行比较,旨在建立一个比较判断矩阵,从而减少各属性因子之间对比的难点,提高准确性。为了更准确地比较各因子区间的差异,引入Saaty标度,并得到一个量化的判别矩阵。
此次研究建立了一个包含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A、B、C),并对每个层次进行了权重分配。从第2层开始,采用成对比较的方式,将每个要素与上一层的关联要素进行相互比较,直至最底层,并运用1—9标度法进行赋值。在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时,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估,共15位专家参与打分。这种量化的方法有助于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使决策结果更具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以上步骤,构建6个判断矩阵(A-B、B1-C、B2-C、B3-C、B4-C及B5-C),以综合评估文化型主题创意农园建设的成效。
2.2.2 权重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评估结果,得出本层各要素对上一层某一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并通过权重传递方法计算各指标因子对目标层的综合权重值。利用YAAHP软件获取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元素单层排序权重与对应的上层元素单排序权重相乘,获取该指标总排序权重值。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权重判断存在一定主观性。为避免主观判断造成的前后矛盾,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特征向量的一致性程度从而,确保层次单排序的正确性。为此,先要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并获取一致性比率CR[4-6]。
式(1)(2)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CI=0时,表示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0<CI<0.1时,有满意的一致性;CI>0.1时,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未通过。当矩阵的阶数超过2时,为了准确反映CI的大小,笔者采用随机一致性指标RI,详见表1。
在公式(2)中,当CR≥0.1时,矩阵数据不一致,必须对数据要素进行调整,以确保CR<0.1[7]。
2.3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在通过一致性检测之后,最终获取的各评价因子权重如表2所示。
在准则层中,权重分配为创意经营(0.379 1)>主题表达(0.274 7)>农园要素(0.120 5)>规划布局(0.114 4)>场地设施(0.111 3);在指标层中,总权重值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多元创意体验(0.113 9)、主题独特创意(0.098 7)和创意品牌形象(0.089 1)。因此,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有关部门应特别关注创意体验项目策划、园区主题的选择和主题景观的设置,将创意经营作为指导场地规划设计的前置因素,并注重创意体验项目类型和意境的多样性。通过这样的规划设计,打造具备独特创意主题、丰富创意活动和多样创意体验的文化主题创意农园。
3 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规划设计
3.1 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笔者基于评价模型和实地调研,并考虑主题创意农园内涵要求,研究总结出了4项规划设计优化策略,以促进文化主题创意农园的建设开发。
3.1.1 突出主题表现,增添景观创意内涵
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应包含多个小主题,并共同衬托一个大主题。相关部门应以文化为基础,激发创新灵感,提炼、融合传统元素(可通过元素的抽象变形获得良好效果),从而凸显深刻文化内涵的主题表达,丰富整体景观内涵。
3.1.2 融合文化、科技,构建全产业链条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创新方式跨界重构文化产业,探索适应科技、文化发展的商业模式,使消费者感受到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构建全产业链条,从而实现集约化、品牌化、规范化快速发展目标。
3.1.3 室内、室外联动,拓展创意展示途径
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创意农园时应注重室内、室外空间的联动设计,拓展创意展示途径,打造优质独特的室内外展示与体验空间,提高游客参与度、满意度,实现农园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3.1.4 突出农事体验,大力促进产业融合
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创意农园时应以农事体验为核心,展现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同时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 文化主题创意农园规划设计模式
3.2.1 空间规划模式
有关部门可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业园区的空间规划,丰富其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增长。文化与农业的融合可促进农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此外,有关部门在规划设计中应重视文化体验空间、农业体验空间和综合服务空间的规划设计,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而推动旅游、文化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见图2)。
3.2.2 创意体验营销策略
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需要注重与文化主题的融合,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服务项目,并通过营销手段提高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此次研究最终总结出基于创意体验的产品营销、多元化营销推广、产业链拓展与多元经营等4个策略内容的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创意体验营销策略模式(见图3)。
该模式以创意体验为核心,综合应用不同营销策略,推动文化主题创意农园的发展并取得市场营销上的成功。
4 结束语
为评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建设的成效,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创意经营、主题表达、农园要素、规划布局和场地设施5个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并通过专家打分确定评价结果的排序(创意经营>主题表达>农园要素>规划布局>场地设施)。基于研究结果,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推动文化主题创意农园的持续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SAATY T L,VARGAS L G.Models,methods,concepts &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International Serie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7(2):159-172.
[2]BEYNON M.DS/AHP method:a mathematical analysis,inclu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uncertaint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148-164.
[3]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6):97-101.
[4]康秀琴,李海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桂林市“两江四湖”景区植物景观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3):129-140.
[5]宁惠娟,邵峰,孙茜茜,等.基于AHP法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1(4):717-724.
[6]齐安国,乔丽芳,李保印.基于AHP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7):69-71.
[7]郜春丽,翁殊斐,赵宝玉.基于AHP法的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3):206-209.
作者简介:杨承望(200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