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热点与演进态势
作者: 孙唯一 王佳伟 喻亮
摘 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刊发于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1 653篇有关高素质农民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索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的研究热点和演进态势。研究表明:1992—2022年,我国关于高素质农民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已存在影响力较高的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但尚未形成稳定的合作群体;乡村振兴、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的热点主题。未来,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应拓宽协作领域、完善研究合作群体、进一步深化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乡村人才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09-7
0 引言
顾保国等[1]认为,农业农村应积极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将我国亿万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韩小凡[2]在研究中提出,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技术赋能是促进乡村人力资本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陈锡文[3]提出,高素质农民培育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李莉等[4]认为,高素质农民培训可以有效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李艳蒲等[5]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大批人才,没有人才会使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乡村发展现状。为了进一步厘清1992—2022年我国关于高素质农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演进态势,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1 653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高素质农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揭示高素质农民领域研究的推进规律,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参考。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提高文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笔者将具有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CSSCI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限定为文献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以“职业农民”或“高素质农民”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1992—2022年,期刊来源为CSSCI和北大核心。删除非学术文献、会议、报告等无效文献后,最终获得1 653篇相关文献,并将其作为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由德雷塞尔大学(美)陈超美教授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凭借其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格式的数据、可以绘制多种图谱、可视化效果好、提供信息量大和易于图谱解读等强大功能优势,吸引了各个专业学科的研究人员[6]。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选定具体算法,时间跨度设定为1年,绘制了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时区分布、关键词共现等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揭示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态势。
2 高素质农民研究的基本情况
2.1 发文量的时序分析
学科领域发文量情况能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态势,衡量该领域研究热度和研究深度的变化情况。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总体发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笔者根据具体发文量,将该时期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1992—2002年为初始阶段,该阶段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少,仅以个位数计,无大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才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3—2012年为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发文量不断增加,但数量仍较少。2013—2022年发文量快速增加,并在2014年后保持在每年130篇以上,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这可能是因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8]。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要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培育高素质农民。”[9]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的发展仍将是研究热点之一,高素质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因此相关文献量将继续增加。
2.2 研究作者分析
一般来说,作者发表期刊论文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作者在某一学术领域的地位。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核心作者群体可以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得以展现[10]。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研究作者及作者间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图2中,圆形代表研究作者节点,节点半径代表作者的发文量,半径越大,对应的作者姓名字号越大,则其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则其合作越紧密[11]。图2的整体网络密度为0.001 3,共包括935个节点、588条连线。由图2可知,1992—2022年,虽然我国进行高素质农民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但总体而言,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离散,目前尚未形成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较有规模的作者合作网络或研究团队。这种离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研究者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图2中较为显著的作者合作网络有3个,分别是:网络1,由马建富、吕莉敏、张胜军等人组成;网络2,由张亮、赵邦宏等人组成;网络3,由陈遇春、程伟等人组成。
此领域排名前10的高产作者的统计结果见表1。从研究作者的发文量上看,排名前10的作者发文量均在10篇及以上。从研究作者的发文内容来看,马建富等[12]认为,应加强职业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用;张亮等[13]认为,应突显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陈遇春等[14]认为,应将农民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基地化培训模式。从研究作者的合作度上看,当核心作者发文量达到该研究领域总发文数的半数以上,可称为具有核心作者群[15]。由图2可知,主要作者的合作度较低,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此外,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第一高频被引文献为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于201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一文,作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该文献发表以来被引频次达到458次,被下载6 463次,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3 研究机构分析
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中的“Institution”选项,计算得出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领域研究机构及其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图3中,圆形代表研究机构节点,节点越大表示该研究机构发表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反之越少;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
图3中共有792个节点,329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1。由图3可知,最显著的机构合作网络以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为中心开展。为了进一步挖掘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及研究机构的成果,对图3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发文量排前10名的高产研究机构(见表2)。由表2可知,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的发文量最多,合作度也最高,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次之。总体来看,主要的合作群体较为集中。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提取文献关键词、摘要等相关题录信息,可以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研究,能有效展示我国学者对高素质农民的研究热点。笔者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绘制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共提取到365个高频关键字、448条连线。图4中的圆形表示关键词节点,节点与文字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反之越低;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节点间的共现频次(连线越粗越密集,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强度越高,反之越低)。
由图4可知,最大的节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其次为“乡村振兴”和“职业农民”。从可视化分析展现出的时间跨度来看,近年来出现了高质量发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科技创新、农民田间学校、老龄化和非农就业等关键词。这表明我国有关高素质农民的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深入研究范围不断增大。
中介中心性是判断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中介中心性愈大,代表这个关键词愈重要。按照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进行排序,得到中介中心性排前10名的关键词(见表3)。由表3可知,“对策”“农民职业分化”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且中心性较强。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指将一组文档或文本数据中的关键词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分类或分组,以便于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16]。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1992—2022年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可直观地反映高素质农民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图5中共有365个节点、63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9 6。不同色块代表不同聚类区域。
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它可以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一个依据。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图5中,[Q]值为0.694 1,[S]值为0.864 2,可见该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且聚类是令人信服的。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共有10个关键词聚类。在10个关键词聚类中,最大的关键词聚类是“职业农民”。从聚类的主要关键词(见表4)可以看出,“职业农民”这一聚类共包括41个关键词,其中主要关键词有农民教育、职业农民、培育、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等。
从关键词聚类的内容来看,我国关于高素质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关于高素质农民产生的原因。罗明忠[17]认为高素质农民产生的原因为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老年人知识老化,对科技需求的意识薄弱,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主体的要求,因此需要培育高素质农民。郭超妮等[18]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剩余青壮年农民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在不断增强。曹晓玲[19]认为,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国家需培育高素质农民,将培养高职农民作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使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第二,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建议。刘奉越等[20]认为,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涉及面较为广泛,需要依靠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综合国家要求和农民需求,把握培育方向,做好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工作。程伟等[21]认为,各类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培育方式与专业结构,采用灵活、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与培训类型,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李凌云[22]认为,乡镇企业要发挥作用,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及发展空间。
第三,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吕莉敏等[12]认为,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各类政策文件,可以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高素质农民建设阶段、多元培育主体试点阶段、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阶段及素质普遍提升阶段。彭超[23]提出,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经历了农民培训、以科技培训为重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等4个阶段的演变,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扶持、职业技能鉴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保障、扶贫培训等方面。
第四,关于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振兴。刘芙等[24]认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动力。高素质农民具备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能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王应宽等[25]论述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性,高素质农民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6 关键词的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将相同聚类的文献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文献的时间置于视图最上方。开展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可以清晰反映各个聚类文献的数量情况及该聚类的时间特性(兴起、衰落和繁荣)。笔者绘制的相关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6所示。从图6可知,近期高素质农民研究领域出现的新关键词有“三权”分置、政策变迁、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