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 李亚玲 王晨

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发展与展望0

摘 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整体上分析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17—2022年共1 272篇关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论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2年,国内该领域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该领域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总体不高,学术合作网络尚未形成,缺乏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科研机构;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4方面,即以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中心的研究热点,以乡村治理共同体为中心的研究热点,以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创新为研究热点及以乡村民生为中心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研究热点;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20-6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如何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已成为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乡村改革,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过去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探索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途径,已成为当前乡村工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2]。

随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笔者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017—2022年国内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分层研究,通过对年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研究热点与主题的计量分析,揭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治理效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数据来源类别选择学术期刊,在检索主题中输入“新时代”和“乡村治理”,时间跨度选择2017—2022年(截至2022年12月31日),通过检索得到文献1 288篇。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和预处理,通过去除无效数据和重复数据、标准化数据格式等,共得到1 272篇有效文献[3]。

1.2 研究方法

笔者将最终得到的1 272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分区设置为2017—2022年,分区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余设定为默认值。基于数据中的引用、关键词、作者、发表时间等信息,进行聚类、主题、社会网络分析,最终得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等。

2 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现状

2.1 年度发文量统计

对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可以直观地分析学术界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趋势。笔者对2017—2022年发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年度发文量图。由图1可知,2017—2022年,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7—2018年,学术界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发文量呈井喷式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2022年,学术界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发文量稳步增长,虽然增长缓慢,但发文量仍较多。2022年,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发文量为273篇。这主要是因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

2.2 发文作者分析

高频发文作者及研究团队的分析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具体公式为

式(1)中:NPMAX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

通过统计可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宋才发,其发表的关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论文总量为6篇,将数据代入公式(1)后,计算出MP=1.835。因此,笔者将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作为核心作者。经过统计可知,部分核心作者发文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研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作者以高等院校的学者为主。其中,广西民族大学的宋才发和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党校的夏红莉发文量最多,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的贡献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3 研究机构分析

将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得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图2中,节点为226,表明共有226个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共有25条连线,密度值为0.002,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总体不高,学术合作网络尚未形成,缺乏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科研机构。部分发文机构的中介中心性统计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目前国内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为华中师范学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从研究机构地域分布来看,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主。

3 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热点与主题

3.1 研究热点分析

3.1.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收集到的1 272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对同义词和同类词进行合并后,得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由图3可知,“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和“新时代”这3个关键词的字体大小最为突出,代表其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节点最大,表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此外,图谱中还有一些频次相对较高的关键词,如“新乡贤”“乡风文明”“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及“基层治理”等。

在CiteSpace中,中心性是分析关键词重要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若节点中心性超过0.1,则说明该节点为中心节点,在研究中较为重要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笔者选取关键词词频最高的前10位进行分析,其频次、中心性和出现时间如表3所示。在研究样本中,“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和“新时代”这3个关键词具有较大的中心性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中心性也比较强,说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以现代化为导向的乡村治理。

3.1.2 关键词聚类解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研究领域中的主题和子主题及两者的关系。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如图4所示。该知识图谱的聚类模块值(Q值)为0.424>0.3,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824>0.7,说明该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且信服度较高。由表4可知,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别是#0乡村治理、#1乡村振兴、#2新时代、#3新乡贤、#4乡风文明#5村民自治、#6德治、#7农民、#8党建引领、#9乡村德治。10个关键词聚类的相关信息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发现学者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方面。一是以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中心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为党的领导、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治理、农民参与、依法治村等,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优化和创新进行研究,旨在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4];二是以乡村治理共同体为中心的研究热点,其关键词为共同体、现代化、新乡贤、乡村组织、乡镇政府等,研究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发展、作用和创新,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以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创新为研究热点,其关键词为“枫桥经验”、乡村善治、乡贤回归、中国特色、扎根理论、三治融合等,研究乡村治理的路径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四是以乡村民生为中心的研究热点,其关键词为基层民主、村民参与、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等,主要研究农村民生问题,如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乡村治理改善民生[5]。

3.2 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分析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情况和关键词聚类情况,笔者总结出该领域4大研究主题,分别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模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3.2.1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

多位学者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李涛[6]认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乡村治理现代化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其对我国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及模式进行历时性梳理,分析了乡村治理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李三辉[7]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是要在治理体系、治理理念、治理文化、治理方式、治理保障等方面实现现代化,以制度化、民主化、德教化、精细化、法治化的治理实现“善治”。邱春林[8]认为,应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人民民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渐进性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从而推动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王德福[9]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采取适合乡村特点的治理方式和制度体系,涵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现代化的治理背景和复杂化的治理模式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3.2.2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包括以下4方面。第一,顺应时代潮流,强化共同体意识。丁菲菲[10]提出,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全新语境,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培育乡村治理共同体意识,从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第二,立足中国国情,完善多元主体。邓欢[11]认为,乡村治理应充分立足我国国情,通过基层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新乡贤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徐智豪[12]提出,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要始终以提高民生福祉为核心目标,关注农民的需求和权益,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公平、和谐、有序发展。第四,独具中国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李蕴哲等[13]提出,应将乡村文化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3.2.3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第一,坚持党的领导。陈松友等[14]认为,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强化思想引领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同时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二,“四治”融合。王浦劬[15]提出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在数字技术纵深发展的今天,乡村治理由“三治”融合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迈进;“四治”融合可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提高农村发展的决策效率、服务效果和治理效果。第三,文化传承。杨洁等[16]提出,应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打造振兴乡村的文化产业,探索乡村文化治理模式,从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应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第四,创新驱动。王中华等[17]认为,各地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方法,同时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依据。

3.2.4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笔者发现,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第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李风雷等[18]以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观念—结构—行动”三位一体运作机制,将党组织的领导和治理责任融入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各个层面,推动各方面力量有效参与和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第二,数字赋能。胡卫卫等[19]以“中国大棚第一村”的数字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技术赋能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和运作逻辑。第三,乡村文化建设。傅建祥等[20]分析了青岛市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农村“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乡村公共服务落后、乡村文化的衰败与消散、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等),同时提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多措并举破解空心化老龄化难题;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深化服务的均等供给,构建公共服务共同体;全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社会软实力;大数据赋能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