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视角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路径探讨

作者: 焦冬梅

摘 要:促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基于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特色产业链条短、技术人才短缺、高科技支撑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及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并针对此提出延伸产业链、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发展区域品牌及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重点帮扶县;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66-4

0 引言

2021年8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2022年、2023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促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1],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是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2]。王俊程等[3]针对制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扶贫县发展的人才困境提出破解路径。孙玥等[4]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本公共服务的减贫效应进行评价。丁建彪[5]以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公平和安全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尽管当前学者关注到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人力资本、公共服务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但对其特色产业发展关注还不足。为此,笔者以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现状、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路径。

1 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由迈克·波特[6]提出,是指由生产、经营、销售的关联企业及提供合作服务的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集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中心,一些相关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因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集中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群体[7]。

农业产业集群在特定地理区域集聚,涵盖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相辅相成,可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在共同面对市场挑战和需求的情况下,集群内企业会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会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对周边配套产业有较大的拉动效应,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分别为红寺堡区、同心县、西吉县、原州区、海原县,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涉及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各县根据自身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2.1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有一定规模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已发展一种或多种特色产业,且各县特色产业存在一定重合,如红寺堡区的特色农业是黄花菜、葡萄、枸杞、肉牛、滩羊等种殖养殖,同心县的特色农业有枸杞、同心圆枣、道地中药材等种植。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了《宁夏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这意味着枸杞、葡萄酒、肉牛及滩羊不仅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特色产业,而且是自治区的重点产业。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有一定规模。根据2022年1月调研数据,红寺堡区黄花菜种植面积0.53万hm2,种植户10 01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 190户;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达0.72万hm2,注册企业28家,已正式投产的企业22家,年加工能力达3.5万t,产值4亿元;原州区已建成26个设施农业园区,5个万亩高标准露地蔬菜种植基地、14个千亩基地,辐射带动种植冷凉蔬菜1.49万hm2,年产蔬菜80万t以上,实现产值14.7亿元。

2.2 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

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围绕特色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例如,红寺堡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多家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当地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生产的“三又佳羊”牌雪花羊肉更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羊肉,占据我国高端羊肉100%的市场份额。

2.3 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品牌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品牌。根据2022年1月对各重点帮扶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统计局等部门的调研数据,“同心银柴胡”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同心圆枣”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荣誉;原州区被评为“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获得“名牌产品”奖和“质量信得过”奖;西吉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

2.4 以小农户为基础,园区和示范村为主要载体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集群呈现出以小农户为基础,以园区和示范村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例如,海原县有村级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50个,养牛5~20头养殖户4 660个,20头以上养牛大户1 926个,肉牛饲养户达到2.7万户,饲养量达到32.00万头。红寺堡区发展千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园区9家、百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园区12家,培育“50”模式家庭牧场100家、肉牛养殖示范村25个,全区肉牛饲养量达13.12万头。西吉县有高标准肉牛养殖示范村5个、“5-3-30”示范村13个、出户入园养殖区1个,新建良种基础母牛繁育场1家、存栏良种肉牛300头以上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家,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108家,肉牛养殖户达到6.5万户,肉牛饲养量达到37.05万头。原州区有6个肉牛养殖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23家规模养殖场、183家合作社、2.15万养殖户。

2.5 引进外地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企业,着力推动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市场对接,延伸了产业链条,创造出了更高的产业经济价值。例如,原州区通过福建援宁干部牵线搭桥,成功引进福建融侨集团,建立了融侨丰霖(宁夏)生态肉牛产业园。该园区配套建设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一体化的肉牛全产业链项目。截至2021年底,该园区已建成年出栏3万头的肉牛育肥场,年加工10万头的屠宰厂及肉牛文化展示区,2021年上半年出栏育肥牛6 000头,实现产值1.5亿元。

2.6 市场向区外延伸

产品运输的外部空间既能体现产业集群的市场外部性,又能体现产业链的终端市场。目前,样本县的特色种养产品在全国有多个销售网络。例如,原州区已建成“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打通与全国2 000多家运营商的连接通道,在广州市、深圳市、武汉市、兰州市、西安市等大中城市建立冷凉蔬菜销售点;同心县依托闽宁协作渠道,紧盯中高端消费市场,采取线上线下、直销窗口、专营店、“e点到家”等多种营销模式,打造区内外销售网络,提升中高端市场营销能力,每年外销牛肉1万t以上。

2.7 科技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2.7.1 科技政策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宁夏回族自治区近些年科技政策不断完善和细化,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科技特派员选派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

2.7.2 科技人员助推技术成果落地

为发挥科技人才在特色种养殖业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及示范推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了乡村振兴指导员、“三区”人才项目、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

2.7.3 创建农业技术示范园区

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旨在以科技力量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已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园。

3 影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

3.1 特色产业链条短

一是价值链条短。笔者调研的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特色产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少深加工的能力。例如,在种植业方面,枸杞鲜果不易保存,现基本以干果的形式进行销售,缺少将枸杞制成饮料、食品的加工能力;在养殖业方面,牛羊以初级分割、简单包装销售为主,在价值挖掘方面还不够深入。二是物流链条短。物流链条短主要体现在缺少必要的冷链物流设施及装备,阻碍了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流通性差。例如,蔬菜保鲜期短,尤其在集中上市季节,一旦销售不及时,易造成蔬菜滞留田间地头;若缺少田间地头冷库设施贮藏,便会使新鲜蔬菜保质期缩短,品质难以得到保障,甚至会因采摘不及时腐烂在田间。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大部分特色农业以初级农产品为最终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另外,当前重点帮扶县的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联结还不够紧密。

3.2 技术人才短缺

根据2022年1月对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统计局等部门的调研数据,当地共有1 119名农业科技人员,其中高级职称321人、中级职称421人、初级职称260人,研究生占比2%、本科生占比53%、专科生及以下占比45%。总体来看,研究区域科技人才数量较少,人才结构失调(中专生占比较高,缺乏尖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薄弱。

3.3 高科技支撑缺乏

一是农业科研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较低。一方面,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科研成果产出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然通过申报及实施科技项目、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取得了科技成果,但因缺乏市场等导致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利润。二是新品种培育不足。目前,调研区域还缺少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耐低温优势品种。尽管部分重点帮扶县已与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不断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和引种,但由于研发周期长,目前尚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缺少深加工技术。例如,海原县生产的香水梨具有润肺等疗效,但缺乏在药材领域进行拓展的技术和团队。

3.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在山区,部分大型农机设备无法进入狭窄或土质松软地块进行作业,缺少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机技术与设备。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笔者调研的部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使用的还是第一代老旧温棚,其在采光、保温性、智能性等方面与新型温棚有较大差距,严重阻碍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另外,老旧温棚还存在安全隐患,如因结构承受力差,在出现风雪冰雹等恶劣天气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3.5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贷款难是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一方面,由于农业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中小微企业较难向金融机构贷到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投放农业贷款额度小、周期短,加之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抵押物,贷款办理手续复杂。还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因较难贷到款,设备更新换代进程放缓,市场竞争力被削弱。

3.6 品牌建设不足

当前,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特色农业与非重点帮扶县的一些特色农业有着高度相似性,产品品质相当,地理位置相近,但品牌影响力却相差甚远,市场欢迎程度有较大差距。例如,红寺堡滩羊不如盐池滩羊名气大,同心圆枣不如灵武长枣名气大。另外,尽管部分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高。例如,海原县的良种牛在饲养过程中,无饲料添加剂、无重金属、无水污染等,但因消费者对牛肉区分度不高,使得良种牛牛肉与非良种牛、奶牛牛肉售价差别不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