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民族地区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启示

作者: 黄玉莹 曾慧玲 尹玲 李菁颖 郑灵芝

摘 要: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作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乡村振兴的领头企业,积极传承湘西民族特色手工艺,以“公司+车间+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传统手工编织品打开了新的销路,解决了周边农户的就业问题,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基于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以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公司发展的创新点,总结其对民族地区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关键词:惹巴妹;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7-55-5

0 引言

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惹巴妹”)成立于2011年,主要经营范围包括针织或钩针编织服装制造,民族文化手工艺品研发、传播、生产、批发、零售等。“惹巴妹”积极传承民族手工艺,带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困难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乡村振兴,荣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该公司位于龙山县。虽然当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企业自身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是“惹巴妹”积极开拓思路,应用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利用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惹巴妹”秉承“企业需要、政策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社会责任文化理念,招聘残障人士、留守妇女等困难群众,开展免费编织技术培训及公益电商活动。这不仅有效宣传了“惹巴妹”的企业文化,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积极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1 “惹巴妹”商业模式六大要素分析

林海[1]在《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概念框架模型构建研究》中提出,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是“社会创业组织在针对社会问题建立外部假设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明确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关系,建立相应的流程与路径所形成的创造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的动态系统”。该商业模式主要包含六大要素:价值主张、价值网络、经营策略、盈利模式、资源配置、可持续能力[2]。笔者以“惹巴妹”为例,根据林海提出的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六大要素,分析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1.1 价值主张

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是指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任,为实现双重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把一系列服务或产品通过创新的方式提供给目标客户[2]。湘西州龙山县经济发展落后,困难群众较多,因此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前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惹巴妹”始终坚持平衡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传承土家族传统特色编织技艺,对困难群众开展专业培训并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带领困难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在政府的扶持下,“惹巴妹”先后在湘西州龙山县、凤凰县等地建立18个车间,带动就业1 4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达902人、易地搬迁户337人,年人均创收万元[3]。“惹巴妹”促进了当地农户的持续增收,促进了龙山县乡村产业体系的完善,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造血。

1.2 价值网络

社会创业组织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联系和沟通社会资源的价值网络,并有效整合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个价值网络就包括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的合作伙伴以及其沟通渠道与协调机制[2]。首先,“惹巴妹”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惹巴妹”在龙山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手工编织技术培训,还举办了多次残疾人技能培训。其次,“惹巴妹”与当地多所高校开展合作。2022年3月,武陵山片区“惹巴妹”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龙山县产业开发区举行[4]。该基地的建立必将大力促进龙山县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必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龙山县委、县政府将大力支持该基地建设。最后,“惹巴妹”的发展得益于各大社会媒体的报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官网发布的《“惹巴妹”“惹”出大市场》一文宣传了“惹巴妹”用爱和善良开启创业路[5];中国新闻网的《巧手“编织”脱贫梦,湘西“惹巴妹”演绎乡村“织女”美好生活》一文赞颂了“惹巴妹”的创业初衷,即“希望让更多像姑姑这样的残疾人和留守妇女通过编织重拾信心,把生活越过越美”[6]。这些报道不仅有效提升了“惹巴妹”在当地的社会知名度,而且拓宽了“惹巴妹”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渠道。

1.3 经营策略

社会创业组织不仅要提供优良的产品,还要参与市场竞争,因此,界定产品区域与市场定位,并制定出自身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才能够确保有限的资源与能力的使用更加充满效率,确保组织使命的达成[2]。“惹巴妹”采用“公司+车间+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留守妇女、残疾人灵活就业,让更多人利用碎片时间创收增收,把发展“短板”变为振兴“主力”。此外,“惹巴妹”还依托电商直播,打破空间限制,使乡村编织产品不再局限于线下批发及门店销售。同时,其积极参加展销会,不断开拓潜在市场。例如,2017年底,“惹巴妹”手工编织品在第22届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展销会上,深受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全部销售一空;2018年初,“惹巴妹”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带去的210件产品不到3天就被抢销一空;在2018年4月的广州广交会上,“惹巴妹”一次性签下了60万元的订单[7]。

1.4 盈利模式

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的盈利模式五要素理论来看,其包括企业应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提供何种价值、企业应该如何创造价值、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和企业应当如何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等5个方面[7]。“惹巴妹”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热衷民族文化特色手工品、编织技艺文化的人群。民族编织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有效传播了民族文化,而且使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惹巴妹”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创造价值。在产品制作方面,产品以困难群众编织为主,通过传承并创新土家族传统特色编织手法,将织品作为土家族文化的载体,编织出绚丽多彩的“土家织锦”。同时,结合当代审美观念与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改革创新。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惹巴妹”生产了“绿马”平安符;为庆祝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制作的宇航员背包等。这些产品不仅向消费者展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推动了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惹巴妹”为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在张家界知名旅游地 ——72奇楼开设店铺。72奇楼是中国上下5 000年以来最高的民族建筑,并于2019年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全世界最高的吊脚楼形态建筑,具有极大的文化品牌效应。店铺“惹巴妹——花大姐手工文创产品店”在该地开设。该店铺门面具有传统气息,内部陈列琳琅满目的编织产品,能很好地吸引游客驻足欣赏。“惹巴妹”借助72奇楼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进行消费,较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并建立了“惹巴妹”编织技艺的品牌效应,推动了龙山县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1.5 资源配置

社会创业组织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运营流程,以此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2]。“惹巴妹”通过充分整合资源,有效发挥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首先,“惹巴妹”在湘西开设了18个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将单个产品分割出多个部分,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批给不同车间生产,最后组装完整的产品进行销售。马克思指出:“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也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8]该协作方式降低了编织难度,提高了个人生产效率,同时形成了集体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其次,“惹巴妹”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该系统能在掌握准确、及时、完整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响应市场需求,灵活开展业务活动,做出正确决策。譬如,在客户服务上,“惹巴妹”可以通过顾客消费偏好分析准确了解客户需求,适时推出其感兴趣的产品与个性化服务;在库存管理上,“惹巴妹”可以适时了解产品入库、出库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生产与销售,避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最后,“惹巴妹”聘请困难群众为工作人员,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

1.6 可持续能力

社会创业组织要想可持续发展,创新、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先动性等要素必不可少[2]。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惹巴妹”致力于专利技术研发。截至2020年,“惹巴妹”已拥有13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包括一种电动钩针、可发光的毛线玩具、多功能摇摆玩偶、抗静电和抗菌的复合水溶胶及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智能控制的毛线编织机械等。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产品销售受到一定阻碍,“惹巴妹”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发挥企业先动性,组建网络运营团队,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动向,结合疫情趋势及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同时,不断依托线上购物及直播等平台,推动产品售卖。

2 “惹巴妹”商业模式对民族地区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惹巴妹”的商业模式与发展经验,对民族地区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1 产业融合与“互联网+”并重,推动产业振兴

2.1.1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惹巴妹”深度挖掘湘西土家族传统编织文化价值,充分运用土家族传统编织技艺,建办手工作坊及车间,为湘西州第二产业发展注入力量。各民族地区企业应积极借鉴“惹巴妹”的经验,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第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1.2 发展“互联网+”模式

网络强大的智能互联功能,激发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人员致富提供了有效路径与对策[9]。“惹巴妹”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多家电商平台宣传、销售手工艺品,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亚等地区,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就业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企业可以此为鉴,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契机,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市场需求,延长生产链,实现产品优化转型,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作用,了解各电商平台发展模式,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开辟新市场,拓宽产品销售范围。第三,利用互联网塑造企业形象,展示困难群众制作产品的日常,树立良好口碑,提高知名度;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同类型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民族地区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第四,打造“互联网+农户”发展模式,通过电商技能人才培训,提高农户网络营销技能,帮助农户就业。

2.2 挖掘民族地区文化价值,助推文化振兴

乡村多种多样、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一笔可待深挖的宝贵财富,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10]。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湘西土家族的编织刺绣、苗族的蜡染与服饰等。各民族地区的企业应借鉴“惹巴妹”的经验,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价值,激发文化现代活力,并将其融入当地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推动乡村振兴。

2.2.1 挖掘特色文化经济价值,融入产品设计生产

“惹巴妹”深入挖掘湘西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编织技艺、民俗节庆等特色文化融入手工编织产品中,促进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鉴于此,民族地区企业首先应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与生产中,赋予产品文化底蕴,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次,民族地区企业要利用好政府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补贴等),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与文化产品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市场发展活力与顾客消费偏好,推出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最后,不断延伸特色文化产业链。民族地区企业应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丰富文化产品种类,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例如,“惹巴妹”在土家族编织技艺的基础上,编织服饰、包与玩偶等。这有效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了文化振兴。

2.2.2 发展“企业+旅游+文化”模式,打造“特色文化园”

“惹巴妹”通过建立一个能够联系和沟通社会资源的价值网络,有效整合资源,有效带动当地就业与推动乡村振兴。鉴于此,民族地区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企业+旅游+文化”模式,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加强企业间协同合作,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建立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商业模式。此外,民族地区的企业还应积极与当地政府、其他企业合作,打造“特色文化园”,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历史文化介绍、文化产品展示、手工体验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