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龙岩市早稻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忠金 陈萍萍 彭玉林 付思远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龙岩市早稻栽培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为探索出适宜在福建省龙岩市推广应用的水稻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在当地早稻栽培中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并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可提高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水稻成穗率、水稻产量(增产4.5%),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值得在当地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稻栽培;“三控”施肥技术;轻简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7-70-3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发展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追求产量,肥料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水稻生产过程中肥料施用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提出的一套高效安全的施肥技术[2]。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有以下2个要点:一是控制氮肥的施用总量与控制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在计算施用肥料总量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水稻的目标产量及未施肥的空白对照区的产量,从而达到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二是分阶段对氮肥的施用量进行调控,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水稻生产中所需要的氮肥施用总量后,按照一定比例对各生育阶段的氮肥施用量进行调控,实施“氮肥后移”技术,防止水稻植株出现过多的无效分蘖,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田间因通风透气不足而引发的病虫害[3]。

龙岩市是福建省三大产粮区之一[4]。在引入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过程中,为避免生搬硬套造成舍本逐末、南辕北辙现象的发生,笔者将“三控”施肥技术与当地水稻栽培、施肥习惯相结合开展应用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于2023年春季在龙岩市上杭县旧县镇梅溪村选择2块试验田,避开堆肥场所和有树木遮阴、土传病害严重、易被人为活动影响的田块,在田埂上盖塑料薄膜防止肥水渗漏。

1.2 试验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为炳优6028(闽审稻20170002),属早籼三系杂交稻品种,在龙岩市适宜作早稻种植。

供试肥料分别为尿素(N含量46%)、碳酸氢铵(N含量17.2%)、过磷酸钙(P2O5含量12%)、氯化钾(K2O含量60%)、水稻配方肥(N含量18%、P2O5含量7%、K2O含量16%)。

1.3 试验方法

设“三控”施肥组0.135 hm2,常规施肥组0.083 hm2,不设重复。于2023年3月2日播种,3月28日移栽,插植方式为宽窄行机插,株行距为19 cm×30 cm。

1.3.1 确定氮、磷、钾肥施用量

参照陈志芳[5]的方法,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的差异,确定“三控”施肥组氮、磷、钾肥施用量:以每667 m2地力产量(实测277 kg)为基础(每667 m2增产100 kg稻谷,需要施纯氮肥5 kg),设“三控”施肥组每667 m2早稻的目标产量为500 kg,则“三控”施肥组每667 m2须施纯氮11.15 kg;再根据水稻栽培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比例[m(N)∶m(P2O5)∶m(K2O)≈1.0∶0.4∶1.0]确定每667 m2施磷肥(以P2O5计)量为4.40 kg,每667 m2施钾肥(以K2O计)量为11.00 kg。

常规施肥组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参照种植户往年施肥量确定。

1.3.2 施肥方案

根据计算出的氮、磷、钾肥施用量,设计肥料施用方案如表1所示。在“三控”施肥组,基肥包含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和水稻配方肥,实施“氮肥后移”;常规施肥组的氮肥施用量高于“三控”施肥组,磷钾肥施用量与“三控”施肥组一致,不实施“氮肥后移”。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待插秧10 d后(秧苗返青后),自第2行第2穴定株调查连续20穴水稻茎蘖数,此后每隔7 d调查一次,并记下最高茎蘖数,计算单位面积最高苗数;在水稻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去掉保护行),计算成穗率;在水稻黄熟后取样考种,调查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指标,并实收测产;根据“三控”施肥组和常规施肥组水稻产量和肥料施用量,计算“三控”施肥组和常规施肥组肥料农学利用率,计算公式为

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氮(磷、钾)肥施用量 (1)

式(1)中的不施肥区产量以地力产量表示。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由表2可知,“三控”施肥组每667 m2最高苗数明显小于常规施肥组,但“三控”施肥组成穗率高于常规施肥组;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三控”施肥技术可减少水稻无效分蘖的形成。

由表2可知,“三控”施肥组每667 m2有效穗数小于常规施肥组,且“三控”施肥组水稻千粒质量小于常规施肥组,但“三控”施肥组穗粒数、结实率大于常规施肥组。依靠穗粒数多、结实率高的优势,“三控”施肥组每667 m2产量比常规施肥组增产4.5%。这表明“三控”施肥技术可以通过形成大穗增加水稻产量。

2.2 肥料农学利用率分析

由表3可知,“三控”施肥组氮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均大于常规施肥组。这说明应用“三控”施肥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减少水稻生产中肥料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3 讨论

3.1 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有助于提高成穗率

如何提高成穗率是提高水稻产量及减少田间农业资源浪费的重要研究方向。成穗率的提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二是改善已有分蘖的营养条件,减少已有分蘖的死亡,提高分蘖存活率[6]。

陈志芳[5]与钟旭华等[6]研究认为,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分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基肥的氮肥利用率又高于分蘖肥;因此,控制总施氮量和分蘖肥施氮量,实行“氮肥后移”,可以有效防止水稻植株出现过多的无效分蘖,确保田间穗数充足,能在保证高产的基础上减少田间化肥的施用,实现节本增效[6]。在此次研究中,“三控”施肥组在保证基肥的情况下,减少分蘖肥施用,并实施“氮肥后移”,水稻成穗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组,无效分蘖较常规施肥组少,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3.2 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有助于提高肥料农学利用率

钟旭华等[6]研究认为,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可控制总施氮量和分蘖肥施氮量,有效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较好地实现水稻安全环保生产,起到较好的环境保护效果,提高水稻品质及安全性。在此次研究中,“三控”施肥组水稻产量高于常规施肥组,且其氮肥、磷肥和钾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常规施肥组,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3.3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具有广泛适应性

文喜贤等[7]在江西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推广研究中发现,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存在“三控”施肥技术规程里施肥时期与当地施肥习惯不统一等问题[7]。在此次研究中,“三控”施肥组将“三控”施肥技术规程中的“基”“蘖”“穗”“粒”4次施肥简化成“基”“蘖”“穗”3次,贴合了当地种植户的施肥习惯,节省了人工成本。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种植户只需要结合当地施肥习惯对“三控”施肥技术规程略微进行调整,便能得到比较稳定的水稻增产及增收效果,且不同水稻品种、不同土壤及不同气候条件均能够应用这一技术[8]。

4 结论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独具优势:一是可以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助力种植户节本增效;二是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品质及安全性;三是操作简单,具有广泛适应性,易于种植户掌握与应用。实验结果证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可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新型施肥技术,种植户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三控”施肥技术的优势,并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香玉,钟旭华,林绿,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21(10):100-110.

[2]黄农荣,梁向明,李嘉明,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高要市的示范应用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7-19.

[3]钟旭华,黄农荣,郑海波,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J].广东农业科学,2007(5):13-15.

[4]彭玉林,徐淑英,游月华,等.龙岩市水稻育种研究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2(6):30-31.

[5]陈志芳.水稻“三控”技术的优势及要点[J].现代农业科技,2019(23):51.

[6]钟旭华,黄农荣,郑海波.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J].广东农业科学,2007(5):19-22.

[7]文喜贤,乐丽红,刘凯丽,等.水稻“三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在江西的再创新与推广[J].中国稻米,2022(1):78-81.

[8]黄永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与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8(2):3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