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药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试验

作者: 郭宝林

8种药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试验0

摘 要:为明确甘肃省正宁县油松毛虫的最佳防治药剂,于当地建立试验区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0.2%苦参碱水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48%毒死蜱乳油及20%氰戊·辛硫磷乳油等8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48%毒死蜱乳油、20%氰戊·辛硫磷乳油对油松毛虫防治效果较好,其药后14 d防治效果在88.12%~96.40%,适宜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油松毛虫;防治药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0-141-3

0 引言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放氧、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功能[1-3],具备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4-7]。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工林在我国林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9]。油松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具备耐贫瘠、耐干旱、适应性强等特点,其树形雄壮,苍翠挺拔,针叶翠绿,适宜园林观赏[10]。油松各个部位具备良好的药用价值,油松节可活络止痛、祛风燥湿,油松叶具备安神、活血、明目、杀虫等功效,油松球具备润肠通便、祛风散寒等功效,油松粉具备止血的功效。另外,油松材质硬,耐久用,可作电杆、建筑、家具及造船等用材,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11-13]。近年来,我国油松人工林面积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在具体营造过程中存在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油松人工林各种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阻碍着油松种植产业的发展[14]。

油松毛虫是赤鳞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全变态昆虫,是油松主要食叶害虫,也是油松毁灭性害虫[15]。油松毛虫一旦发生,会严重威胁油松树体的健康。目前,多数林农采取高毒农药长期、大量施用的方式防治油松毛虫,一方面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使害虫产生了耐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恶性循环。为探寻适宜的油松毛虫防治药剂,已有部分学者于多地开展了试验研究。例如,杨延玲[16]于陕西省周至县进行了田间试验,发现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苦参碱、阿维菌素4种生物杀虫剂对油松毛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以200亿/g白僵菌防治效果最佳。保成珠[17]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进行了油松毛虫药剂防治试验,发现喷洒10%百树菌酯可有效防治2~3龄幼虫,喷洒白僵菌液可有效防治3~5龄毛虫。郭柱[18]于陕西省山阳县比较了不同药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发现5月上旬至6月中旬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油松毛虫,防治效果达到了95.20%、92.86%、92.18%。为探究甘肃省正宁县最适宜的油松毛虫防治药剂,笔者于当地进行了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药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希望能够为当地油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属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961 mm,年平均气温为15.3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试验油松林树龄10~12 a,树高10~13 m,郁闭度大于0.65。试验时,油松毛虫虫龄为2~3龄,虫株率为35%,虫口密度为32~45头/株。

1.2 供试材料

试验药剂主要为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福建绿安生物农药有限公司提供)、0.2%苦参碱水剂(赤峰中农大生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安阳市锐普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2.5%溴氰菊酯乳油(南通龙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25%灭幼脲悬浮剂(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8%阿维菌素乳油(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48%毒死蜱乳油(江西中源化工有限公司提供)、20%氰戊·辛硫磷乳油(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喷雾器材SB-35(W)背负式烟雾机,由深圳市隆瑞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9个处理,具体见表1。

每个处理15株油松,各处理分别设置3个重复。在施药前,首先调查各个试验地块虫口密度,取平均值。参照邹娅等[19]方法施药,试验时平均气温18.1 ℃,空气相对湿度22%,施药当日及药后14 d均无降水。各处理均以叶片正面及反面喷湿为止,为避免出现药剂飘移,各处理间隔距离不小于5 m。分别于施药后1、3、7、14 d调查各试验地块虫口数量。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油松毛虫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药剂对药后1、3、7、14 d油松毛虫虫口减退率影响显著。在施药后1 d,油松毛虫虫口减退率以T3处理为最高(84.51%),以CK处理为最低(0.62%);T3处理(84.51%)与T4处理(83.62%)、T7处理(79.77%)与T8处理(80.46%)、T1处理(6.39%)与T2处理(5.84%)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在施药后3 d,油松毛虫虫口减退率以T3处理为最高(88.55%),以CK处理为最低(1.64%);T3处理(88.55%)、T4处理(87.09%)、T6处理(86.11%)、T7处理(85.96%)、T8处理(86.39%)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T1处理(24.93%)、T2处理(21.97%)及T5处理(20.11%)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在施药后7 d,油松毛虫虫口减退率以T3处理为最高(94.64%),以CK处理为最低(2.84%);T3处理(94.63%)、T4处理(90.93%)、T6处理(92.08%)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T7处理(88.32%)与T8处理(88.86%)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T1处理(51.93%)与T2处理(52.76%)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在施药后14 d,油松毛虫虫口减退率以T3处理为最高(96.57%),以CK处理为最低(4.73%);T3处理(96.57%)、T4处理(92.04%)、T6处理(94.07%)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T7处理(89.37%)与T8处理(88.68%)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药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在施药后1 d,防治效果以T3处理为最高(84.41%,与T4处理差异不显著),以T5处理为最低(2.65%)。在施药后3 d,防治效果以T3处理为最高(88.36%,与T4、T6、T7、T8处理差异不显著),以T5处理为最低(18.78%,与T1、T2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施药后7 d,防治效果以T3处理为最高(94.47%,与T4、T6、T7、T8处理差异不显著),以T5处理为最低(45.59%)。在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以T3处理为最高(96.40%,与T4、T6、T7、T8处理差异不显著),以T2处理为最低(61.86%)。

3 讨论与结论

此次研究发现,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48%毒死蜱乳油、20%氰戊·辛硫磷乳油对油松毛虫防治效果较好,其药后14 d防治效果在88.12%~96.40%,适宜大力推广及应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油松毛虫对正宁县油松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长期、连续使用农药,必然会导致油松毛虫抗药性的产生,影响防治效果。基于此,笔者建议将上述5种防治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油松毛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遵循综合防治这一基本原则,结合冬剪、黑光灯诱杀、人工释放赤眼蜂等方式,将虫口密集度降到最低[20]。

参考文献:

[1]曹乐瑶,周涛,罗惠,等.森林覆盖率在森林生长对气候干旱响应上的调节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240-247.

[2]张彪,李文华,谢高地,等.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9(3):529-534.

[3]黄耀.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研究[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8):2096-2102.

[5]谢聪,徐晋涛.森林社会经济效益问题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20(3):101-106.

[6]张春华,居为民,王登杰,等.2004—2013年山东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J].生态学报,2018(5):1739-1749.

[7]卢宏亮,赵晓玲,朱震锋.森林资源型城市均衡发展效益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21(2):119-127.

[8]曹恭祥,王云霓,郭中,等.六盘山南侧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土壤水分和潜在蒸散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20(10):3376-3384.

[9]拓飞,董治宝,南维鸽,等.沙地柏人工林和天然林风沙土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0-87.

[10]卫斌峰.油松毛虫的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2):24-25.

[11]石梦婷,冯自茂,郝红科,等.陕西洛南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6):127-133.

[12]曹云,杨劼,宋炳煜,等.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3):397-402.

[13]陈莉莉,王得祥,张宋智,等.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41-149.

[14]任玉平,刘玉丽.油松忍受松毛虫危害能力及危害程度等级修订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1):103-104.

[15]马倩.油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2022(4):42-43.

[16]杨延玲.4种生物杀虫剂对油松毛虫防治效果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2(1):10-13.

[17]保成珠.油松毛虫防治效果试验[J].林业科技,2021(2):138-139.

[18]郭柱.不同药剂处理对油松毛虫防治效果影响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15(11):55.

[19]邹娅,郭思维,周玉婷,等.气候变化对油松毛虫在全球适生区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9(6):1382-1395.

[20]王文龙,任利利,张连生,等.不同波长LED灯对油松毛虫的诱捕效果与评价[J].应用昆虫学报,2017(6):955-96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