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 董浩然 马睿瑶 李志胤 白宇鹲
摘 要:为提高人才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探讨河南省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现状。然后,从家庭因素、就业环境与就业条件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测算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方面,家人朋友是否支持会对就业现状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年收入会对就业现状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环境方面,就业政策、高校引导、专业优势对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扶持与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具有负向作用;就业条件方面,薪资待遇和就业机会两个因素对大学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激励大学生毕业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乡村振兴;就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3-22-7
0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关键在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推进人才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鼓励更多人才在相关行业中就业创业,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2018年,农业农村部就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内涵作出解释,明确9类行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分别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和乡村文化产业。将人才注入上述相关行业,能高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成为主要目标任务。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2018—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20万、834万、874万、909万人。其中,河南省连续多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居全国第一,2018—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7.3万、59.3万、65.7万、70.6万人。大学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新颖的理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可以高效、快速地推动乡村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2018—2021年河南省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26.1%、25.4%、25.0%、24.2%。虽然大学毕业生人数上升幅度非常大,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资源不断涌入社会,但是大学毕业生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比却在逐年下降。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积极性低下,该问题也成为限制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的瓶颈。
笔者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激励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建议。
1 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的作用、重要性及从业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研究内容梳理如下。
第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的作用及重要性方面的研究。胡钰等[1]认为,人才、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要素;其中,人才作为引领性要素,能将乡村振兴各环节高效衔接融合;其不仅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经营与管理的作用,还可以完成应用创新与文化传承的任务。郭超妮等[2]提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滋养,充实的人才储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牢固地基。高建平[3]认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群体,是乡村振兴人才储备库中的生力军;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能使高校毕业生提升自身思想觉悟与专业技能,而且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步伐。
第二,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时伟[4]认为,大学生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是响应国家号召、发挥高素质人才优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要竭力提高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充足动力。吴旭梦[5]和张立等[6]研究发现,大学生返乡或在农村就业意愿通常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性别、所学专业、薪酬待遇与农村政策等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而钟云华等[7]和孔青等[8]认为,大学生返乡或在农村创业意向会受政府支持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农村环境与就业过程服务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是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在校大学生返乡或下乡的就业创业意愿等方面,鲜少有学者对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因此,笔者针对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和实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激励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建议。
2 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
2.1 变量选取
2.1.1 因变量
以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为因变量,通过毕业大学生对“是否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回答,将“是”赋值为1,将“否”赋值为0[9]。
2.1.2 核心自变量
以家庭因素、就业环境、就业条件为核心自变量。
第一,家庭因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事关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而家庭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笔者从家庭年收入、有无亲戚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和家人朋友的支持等方面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选择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影响[10]。
第二,就业环境。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就业。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同时培养一批科技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为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相应政策。笔者从就业政策、产业扶持、高校引导、专业优势和乡村资源状况等方面探讨就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选择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影响[11]。
第三,就业条件。笔者从薪资待遇、就业机会、发展潜力、价值实现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探讨就业条件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影响。
该研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评价法对家庭因素、就业环境、就业条件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根据被调查者认为各要素的重要性,按照“几乎没有”到“非常大”分别赋予1~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觉得某一要素越重要[12]。
2.1.3 控制变量
该研究以个体特征设置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户籍、家庭居住地、学历和所学专业。
第一,性别。男性通常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在面对风险时也具备更好的处理能力,并且男性职业化需求通常高于女性,所以性别可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第二,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是家中独子会影响大学毕业生承担家庭责任的多少,从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
第三,户籍。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相比,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对农村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农村的接触程度更高,这可能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要素。
第四,家庭居住地。家庭居住地在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观念的差异,其就业选择可能受到影响。
第五,学历和所学专业。一般情况下,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不同,因此,学历和所学专业也可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13]。
2.2 计量模型
该研究的因变量(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现状)为二分类变量,因此,笔者选取二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现状的因素,具体模型见式(1)。
[Logistic(P)=ln[P/(1-P)]=α+βjXj+ε] (1)
式(1)中:[P]表示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概率;[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P/(1-P)]是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概率与未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概率之比,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机会比率;[Logistic(P)]为机会比率的对数;[Xj]为核心自变量,是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因素;[βj]为核心自变量[Xj](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方向与程度),当[βj]大于0时,表示该自变量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小于0时则不利于其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
2.3 数据来源
2022年7—8月,笔者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理工学院、黄淮学院、平顶山学院及河南警察学院15所河南省高校的毕业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60份,有效率为95%。从问卷回收渠道来看,二维码问卷418份,链接问卷251份,手机问卷91份,分别占比55.00%、33.03%、11.97%。从问卷收回结果来看,整体问卷完成度较高,有效性符合预期。
3 结果分析
3.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笔者采用Cronbach系数对问卷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Cronbach系数为0.714>0.5,信度较好,说明问卷的可靠性较高。此外,笔者进行了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KMO]值=0.872>0.6,说明问卷效度良好,结果有效。
3.2 问卷描述性分析
笔者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问卷描述性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被调查者男女比例较为平均;非独生子女人数占64.34%,与独生子女人数相差较大;农村户籍人数占54.47%,略高于城镇户籍;由于调查所在地在河南省,因此,家庭居住地为中部地区的占比达到52.11%,多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毕业时间在2022年的约占40%,大多数人学历为本科(62.11%),其次是专科(20.39%)、研究生及以上(17.5%),学历层次符合正态分布,具有代表性;所学专业主要为文学类(29.73%)、理学类(40.26%)、工学类(15.53%)、农学类(8.03%)、医学类(6.45%),由此可见,被调查者所学专业分布较为广泛。
由表3还可以看出,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的大学生占65.79%,未从事乡村振兴相关行业大学生的占34.21%。其中,从事现代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种植业等)、农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纺织等)的学生占14.34%,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资配送、农技推广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的学生占9.08%,从事休闲农业(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以村庄野外为空间旅游)的学生占13.82%,从事乡村传统特色产业(竹编、蜡染、剪纸、民族服饰等)的学生占8.95%,从事乡村建筑业(传统农家院建筑)、乡村环保产业(农村生活垃圾、禽畜粪便等的处理)的学生占6.71%,从事乡村文化产业(创意设计、音乐、美术、手工艺等)的学生占6.84%,从事其他产业工作的学生占6.05%。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工作遍布各行业,其中从事人数较多的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3.3 相关性分析
笔者采用统计软件SPSS(V25.0)进行数据分析,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见表4。
笔者先对就业现状、家庭因素、就业环境与就业条件进行正态性检验。研究数据的样本量全部大于50,因而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具体来看,就业现状、家庭因素、就业环境与就业条件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P]<0.05),表明拒绝原假设,即就业现状、家庭因素、就业环境与就业条件均不具有正态特质。因此,采取Spearman相关对就业现状、家庭因素、就业环境与就业条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