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长豇豆制种技术
摘 要:长豇豆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豫北地区是长豇豆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在长豇豆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对种子需求量很大。基于此,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种株去杂提纯、病虫害防治、采种制种等方面介绍了豫北地区长豇豆制种技术,以提高制种产量和品质,降低制种成本,促进长豇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豇豆;高产;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S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3-82-4
0 引言
长豇豆又叫带豆、长豆角等,是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豇豆在我国栽培面积大,品种繁多,具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和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等特点,其嫩荚可以凉拌、炒食,也可以腌渍、干制加工,市场需求量大,是夏秋主要蔬菜之一[1]。长豇豆茎叶生长旺盛,适应性强,根系能产生固氮菌,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可以实现菜、粮、绿肥兼用。
豫北地区是长豇豆主要种植区域之一,以春夏秋露地栽培为主,还有温室大棚早熟栽培、大棚西瓜长豇豆间作栽培、大棚秋延后栽培等多种种植形式。豫北地区生产的长豇豆不仅能供应当地市场,而且能外销到山东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北省、山西省等地,经腌渍加工后还可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长豇豆生产对种子需求量很大,长豇豆制种是一项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项目[2]。近年来,豫北地区进行长豇豆制种生产时,种子成熟期多遇上高温多雨季节,种子易霉变、发芽,对种子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制种经济效益较低。基于此,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对长豇豆制种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出适合豫北地区的长豇豆制种技术,提高了长豇豆制种产量和效益,现总结如下。
1 选地整地
1.1 地块选择
长豇豆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中性土壤为好,过于黏重和低湿的土壤不利于长豇豆根系的发育。制种人员应选择以壤土或砂壤土为主,土壤质地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光照充足,pH值为6.8左右地块作制种地,避免选择盐碱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便的地块,且该地块应轮作非豆科作物3年以上。
1.2 做好隔离
长豇豆属于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低于5%,但由于开花时可以通过昆虫授粉,因而制种田要做好隔离。为防止种间、品种间杂交引起种性退化或品种混杂,长豇豆制种田周围要进行50~200 m空间隔离,隔离区内不能种植其他长豇豆品种。有条件的地区用丘陵、树林等自然隔离效果更佳。
1.3 整地做畦
播种前,制种人员需要进行整地,将前茬作物生产时残留的秸秆及农膜等清理干净,然后施基肥,要重视施用有机肥,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可每667 m2施腐熟鸡粪5 000 kg、磷酸二铵40 kg、过磷酸钙30~40 kg、硫酸钾15 kg。为防治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制种人员可每667 m2均匀撒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4 kg,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喷施地面,深耕30 cm,细耙做高畦,畦高20 cm、宽1.2~1.3 m,畦长可视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 种子处理
播种前,制种人员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霉烂、发芽、有机械损伤的种子,选择粒大、饱满、种皮有光泽的种子,将选好的种子在太阳下晾晒2~3 d,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 min,用清水洗净后晾干,即可播种[3]。
3 播种
豫北地区长豇豆制种一般春播夏收,一般在4月上中旬,10 cm处地温稳定在10 ℃以上时播种[4]。如果长豇豆提早播种,由于早春地温低,种子容易霉烂,造成田间缺苗,出土幼苗易遭受霜冻危害;如果5月以后播种,长豇豆在采种期易遇高温多雨天气,造成豆荚霉烂和种子在豆荚内萌芽,从而影响种子产量和品质。
播种时,制种人员可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5 cm;或宽行90 cm,窄行40 cm,株距22~23 cm,每667 m2种植密度为4 400穴左右,每穴播种2~3粒种子,每667 m2用种量为1.5 kg左右,播种深度在3~4 cm,播后覆土厚2 cm左右。播种后及时覆膜,既能增温保墒,又能抑制杂草生长。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
在长豇豆整个生育期,一般需要中耕2~3次,中耕要先深后浅,第1次中耕在幼苗2片真叶展开时进行,中耕深度10~12 cm;第2次中耕在幼苗第5片展开前后进行,中耕深度5~8 cm;第3次中耕在植株伸蔓期进行,中耕深度3~5 cm。通过中耕,可消灭田间杂草,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长豇豆根系生长。
4.2 及时搭架
在幼苗长出3~4片复叶,蔓长30~50 cm时,制种人员要及时插竿搭架,用长2.5 m左右竹竿搭成“人”字形架,每2根相交,交叉点以制种人员伸手操作最高点为宜,上面用横杆拉紧[5]。架子搭好后,根据长豇豆生长情况及时引蔓(宜在晴天下午进行),防止茎蔓折断。高架栽培可以使长豇豆茎蔓和豆荚在架上方均匀分布,田间通风透光较好,产量较高。
4.3 水肥管理
正确处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是长豇豆高产制种的关键。如果前期肥水过大,会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易造成落花落荚;如果结荚后肥水不足,会导致植株因缺乏营养而早衰,荚条少,产量降低。因此,在长豇豆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要“先控后促”[6],在直播齐苗后浇1次齐苗水;在苗期根据田间生长情况,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根得力5 kg,促进长豇豆根系生长;长豇豆坐荚后,在80%以上的植株第一花序幼荚长5 cm左右时,制种人员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地面见干见湿,并结合浇水每667 m2冲施磷酸二铵10 kg;进入长豇豆结荚盛期,每隔7 d左右浇水1次,并结合浇水每667 m2施三元水溶肥8~10 kg,同时每10 d叶面喷施1次0.3%磷酸二氢钾溶液,减少落花落荚,促进籽粒发育,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7];在长豇豆种子成熟后期要逐渐停止浇水,避免因田间湿度过大造成种子萌芽。
4.4 植株调整
在长豇豆生产中,制种人员可通过摘心、整枝打杈等措施,减少植株养分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落花落荚,提高种子产量。在植株第1花序以下的侧芽长至5 cm时,制种人员要全部打掉,下部侧蔓留5~6片叶摘心,中上部侧枝留2~3片叶摘心,促进花芽生长;主蔓长2 m左右时打顶,促使侧枝花序形成。
4.5 花期管理
在长豇豆开花期,植株一方面要继续生长茎叶,发展根系和形成根瘤,另一方面要抽出花序开花结荚。长豇豆茎叶生长与开花结荚的关系比较复杂,茎叶生长不良会影响开花结荚;茎叶生长过旺,也会导致植株延迟抽出花序、花序减少,或引起落花落荚。在长豇豆现蕾前至初花期,制种人员要适当控水,控制茎蔓生长,如果水肥过多,会造成花芽发育和侧枝生长过旺,花蕾和豆荚因营养不足而掉落;在长豇豆开花结荚前期,要充足供应水肥,使植株保持健壮生长,增加花序,促进结荚;在长豇豆结荚盛期,可通过加强肥水供应,使植株保持旺盛的生长力,防止早衰,提高结荚率和种子产量。此外,制种人员可在长豇豆开花期用萘乙酸喷施花序,以抑制离层形成,减少落花落荚,提高结荚率,增加种子产量。
5 种株去杂提纯
长豇豆制种田去杂是提高种子纯度的关键环节。在长豇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制种人员要进行4次去杂去劣的工作。第1次在苗期至抽蔓期,制种人员要根据植株长势、叶形、叶色、节间距、抗性等检查幼苗,淘汰不符合目标品种特性的杂苗和病弱苗。第2次在开花期,制种人员要根据植株叶形、叶色、花色、始花节位、分枝性、感病情况,淘汰异品种的杂株和病株。第3次在结荚期,制种人员要根据植株生长势、结荚习性、分枝性、结荚率、荚长、荚型、抗逆性等,选留果荚整齐、符合目标品种特征的植株,拔除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落选株。第4次在成熟期,制种人员要根据老熟荚颜色、长短、形状、籽粒数等拔除杂株,选留目标植株。
6 长豇豆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6.1 常见病虫害
豫北地区长豇豆制种生产上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煤霉病、根腐病等,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蚜虫、蓟马、豆荚螟等。
长豇豆锈病在夏季高温多雨天气易流行,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色圆形病斑,后逐渐变为褐色,病斑上有褐色或黑褐色小粒点,最后脱落,形成穿孔。
白粉病主要危害长豇豆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圆斑,后逐渐扩大,相互连接,覆盖整个叶片,颜色变为灰白色或紫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煤霉病主要危害长豇豆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藤蔓及豆荚等。叶片发病初期产生不明显的近圆形黄绿色斑,继而黄绿色斑中出现紫褐色或紫红色小点,后扩大为紫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烟状霉;病害严重时,病叶干枯早落。
根腐病主要危害长豇豆植株根部,发病时主根变为红褐色,病部稍凹陷,有的开裂至皮层,剖开叶柄或茎蔓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土壤湿度大时,病株茎基部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蚜虫多在长豇豆叶柄、叶背部活动,吸食汁液,其分泌的蜜露会污染叶片,使真菌病或病毒病更易传播。
蓟马主要在阴天、早晨、傍晚和夜间活动,成虫和若虫通过锉吸式口器取食长豇豆植株嫩叶、花器等幼嫩组织汁液,造成叶片畸形,花器腐烂、凋落,豆荚皱缩发黑。此外,蓟马会传播病毒,使长豇豆发生病害。
豆荚螟幼虫常危害长豇豆叶片、花器及豆荚,可蛀入豆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并堆积粪便,造成长豇豆品质降低。
6.2 防治措施
针对长豇豆病虫害,制种人员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生产中通过轮作换茬、清洁田园、多施有机肥、翻耕晒垡、科学管理等,并综合采取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预防病虫害发生或减轻危害,保障长豇豆健康生长。
6.2.1 化学防治
长豇豆病虫害化学防治措施详见表1。
6.2.2 物理防治
多数害虫具有趋色性,制种人员可在田间悬挂黄色或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成虫、蚜虫、豆荚螟等。同时,制种人员可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推迟蓟马暴发时间,并利用地膜反光,驱赶叶背面的蓟马。此外,豆荚螟幼虫主要在傍晚和早晨活动,白天在花内或荚内危害,制种人员可以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以减少虫源。
6.2.3 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数量。例如,制种人员可利用小花蝽、捕食螨防治蓟马,或利用白僵菌、绿僵菌等防治蓟马;通过引入繁殖或定点放养瓢虫、小红蜘蛛等,可以有效降低蚜虫密度;可以引入寄生性蜂类来控制豆荚螟的数量,或者引入捕食性昆虫(如瓢虫、金龟子等)。
7 采种制种
7.1 采收
长豇豆为连续开花、结荚作物,不可一次采收,应豆荚成熟一批就采摘一批,过早或过晚采摘都会影响种子品质。如果长豇豆种子采收遇阴雨天,为防止种子霉烂或在豆荚内发芽,制种人员要提前采收并进行后熟处理。对于植株下部和后期成熟的豆荚,制种人员可以及时采摘嫩荚,提高产值[8]。
7.2 晾晒
豆荚成熟采收后,要先在阴凉处晾干,促进种子充分后熟,使籽粒更加饱满,增加产量。晾晒时不能铺得太厚,每天翻动2~3次,3~4 d后再放在太阳下晒。
7.3 脱粒
由于长豇豆种子呈长肾形,人工捶打脱粒时不要铺得太薄,机器脱粒时要及时调整转速。机器脱粒结束后要清理干净,防止下次使用造成种子机械混杂。
7.4 鉴定种子品质
脱粒后的种子要晾晒至含水量达到质量标准,先用筛子和风车筛掉秕子、小石子、土粒等,人工拣出破碎、萌芽、霉变种子等,然后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所有部分)》(GB/T 3543)鉴定长豇豆种子品质,确保种子纯度不低于94%,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1%。
7.5 种子贮藏
鉴定合格的种子,入库前可用0.5%~1.0%敌敌畏喷雾,密闭3 d后通风24 h,杀灭种子表面虫卵。密封前加入防虫药,于阴凉干燥处保存,注意防潮、防鼠、防虫等。
参考文献:
[1]孙加焱,张渭章.我国长豇豆新品种应用现状及良种繁育技术[J].长江蔬菜,2007(10):25-27.
[2]徐冬梅,黄海涛,文静,等.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棚豇豆春季制种产量的影响[J].长江蔬菜,2021(18):56-58.
[3]李正丽,张丽,朱熠鹏.长豇豆新品种黔豇绿顺及高产制种技术[J].长江蔬菜,2023(1):4-6.
[4]古松,陈久爱,陈振跃,等.长江流域豇豆制种高产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6(7):26-27.
[5]徐冬梅,黄海涛,王治斌,等.不同搭架方式对大棚长豇豆春季制种产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19(12):13-14.
[6]古松,陈九爱,梅再胜,等.提高长江流域豇豆制种产值的几项技术措施[J].长江蔬菜,2015(5):51-52.
[7]应芳卿,刘宗立.豇豆制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26.
[8]李显石.浅谈豇豆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蔬菜,2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