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对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现状的分析

作者: 张潇 王雨晴 张艾明 牛佳敏 张婷婷

基于CiteSpace对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现状的分析0

摘 要:从中国知网数据库选取1987—2022年318篇以“内蒙古”和“粮食产量”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以CiteSpace为工具,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发文数量趋势、当前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2008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问题得到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的产粮地位逐渐凸显,有关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的研究增多,而且研究视角更为多元、研究热度有所提升。

关键词:粮食产量;CiteSpace;内蒙古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4-13-4

0 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幸福的根基,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1]。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是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和中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当地耕地面积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玉米、小麦、大豆、牛奶、羊肉、绒毛和草业产量居全国首位,且粮食产量逐年增多。自2009年以来,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在整体上保持增加趋势[2]。笔者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内蒙古制定粮食生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方式,时间范围设定为1987—2022年,以“内蒙古”和“粮食产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为了确保数据质量,经过手动筛选和剔除部分文献主题不够明确或者使用CiteSpace软件无法识别的卷首语等,最终得到318篇与内蒙古粮食产量相关的有效文献。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陈美超教授在Java语言环境下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相关信息,可直观分析出某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联系与发展趋势等[3]。

笔者将在中国知网检索的中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英文文献以WOS中的“其他”格式导出,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87—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领域文献发表的数量趋势,使用突现分析与共现分析等方法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通过绘制时间线图对内蒙古粮食产量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进行概括总结,实现对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探测[4]。

2 内蒙古粮食产量研究热点分析

2.1 发文数量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1987—2022年关于内蒙古粮食产量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主要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1987—2008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年均发文数量在5篇以下,总体上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17 3,但发文数量较少且波动明显。2009—202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年均发文数量在17篇以上,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发文量较多,线性倾向率为0.435 2,波动明显。其中,2008—2009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2018—2022年发文数量均快速上升,出现发文数量高峰。经过多年发展,内蒙古粮食安全问题得到重视,其产粮地位逐渐凸显,针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的研究随之增多。

2.2 基于突现词可视化分析的文献共被引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的“Detect Bursts”功能,识别在特定年份短期内急剧增加的专业词汇,从而观测更深层次的发展变化。表1为样本文献生成的突现词结果。

从引用强度来看,突现词中内蒙古自治区(1.95)、内蒙古(1.81)、气候变化(1.81)、粮食产量(1.57)、粮食生产(1.54)的引用强度较高,可见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粮食产量、粮食生产为该领域较为重点的突现词。从持续时长来看,在众多突现词中,粮食安全、人口、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时间较长。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和中国3个突现词从出现以来至今都受到关注,未来可能仍是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根据突现词图谱引用强度,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粮食产量受到较多关注;根据突现词持续时长,可以看出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未来仍会成为研究热点。

2.3 关键词分析

在学术论文中,关键词扮演着表达核心要义和中心主题的重要角色。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以发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心性与学者的共同关注程度呈正相关。

笔者提取了1987—2022年关于内蒙古和粮食产量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并对所选文献进行深入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从网络密度和规模来看,共有231个节点、237条连线,密度为0.008 9。这说明内蒙古粮食产量领域研究相对集中,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关键词的重要程度及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笔者基于原始数据进行了关键词统计,并将其频次和中心性以表格的方式展示,如表2所示。当中心性超过0.1时,该关键词则被认为是研究热点词[6]。粮食产量现状高频关键词表明,粮食产量研究领域涉及全面,研究主题广泛,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从关键词中心性和关键词频次分析可知,内蒙古、粮食产量、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4个关键词的节点规模较大,说明学者主要围绕这4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其中,内蒙古为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网络中影响较大的关键词,且粮食产量、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粮食关键词均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此外,粮食产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及关键词高频词分析表明,内蒙古粮食产量领域研究的主题比较集中,内蒙古、粮食产量、粮食主产区等是学者的关注焦点。

2.4 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将有共性的关键词分配到相同的类,并选取相似度高的关键词进行标注,以便查找代表性知识群[7]。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内蒙古粮食产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可生成粮食产量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计算得出,聚类模块指数Q=0.903 8>0.3,聚类轮廓指数S=0.984 1>0.7,说明聚类划分结果显著,具有科学可信度[8]。图谱中的聚类标签可以客观反映粮食产量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据此可研判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内蒙古、水资源、俄罗斯、粮食播种面积、东北地区为5个聚类群,表3列举了这5个聚类群的关键词聚类情况。粮食产量现状分析主要围绕以上5个方面展开。

分析关键词聚类#0内蒙古、#3粮食播种面积、#4东北地区得出,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地区之一,内蒙古人均耕地占有量居全国首位,播种面积、人均产粮量也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近10年来,内蒙古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中国粮食调出大省,使中国粮食安全得到保证[9]。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当地主要产粮地区,与东北地区相邻,形成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有助于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分析关键词聚类#1水资源得出,作为内蒙古粮食产量较多的区域之一,内蒙古西部地处我国干旱区,水资源成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内蒙古西部地区有黄河流经,形成了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的河套平原,而其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使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市成为内蒙古的产粮大市,五原县成为产粮大县,为内蒙古的粮食生产作出贡献,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分析关键词聚类#2俄罗斯得出,内蒙古是我国与俄罗斯和蒙古国之间的重要通道和重要窗口,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增加了国际粮食供应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10]。

综上所述,内蒙古粮食产量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内蒙古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和发展优势、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风云不测的国际局势。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意识提升,重视内蒙古粮食产量稳定性,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克服我国粮食安全威胁因素,有望成为内蒙古粮食产量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3 结论和展望

3.1 结论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1987—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318篇内蒙古粮食产量方面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发文量方面。关于内蒙古粮食产量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主要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1987—2008年)与快速发展阶段(2009—2022年)。其次,研究范围方面。研究不局限于内蒙古单一区域。从宏观角度来看,研究视角延伸到内蒙古相邻的东北地区,关注与内蒙古相邻的国家俄罗斯;从微观角度来看,研究细化到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黄河流域河套平原、蒙东地区的粮食生产,研究视角全面。最后,研究内容方面。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产量为主要研究内容,也包括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制约农业发展的要素——水资源等内容。

3.2 展望

为克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限制性难题,提高内蒙古粮食产量,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今后需要注重从如下方面研究内蒙古粮食产量问题。

第一,受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粮食产量无法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未来可将部分研究中心转移至如何维持内蒙古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以有利于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第二,内蒙古生态较为脆弱,一味追求提高粮食产量可能会使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值得学界关注。

第三,内蒙古盐碱地广布,“白色荒漠”的广泛分布降低了内蒙古耕地资源的优越性,威胁了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目前,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成为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1).

[2]徐艳红.近10年内蒙古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19-23.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4]高艳,刘国东.基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的粮食供应链质量安全研究热点[J].安徽农业科学,2021(2):238-242.

[5]杨兰.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现状、热点及演化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J].黑龙江粮食,2022(10):66-68.

[6]洪波,杨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意识形态知识图谱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110-118.

[7]胡利勇.图书情报领域高被引论文共词聚类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6(8):132-135.

[8]桑培东,张宇.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代建制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22(11):44-48.

[9]王芳,张路,张园园.关于内蒙古粮食安全状况的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5(4):39-40.

[10]马爱平.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N].科技日报,2023-10-17(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草原区植被的影响研究”(NJZZ23101);赤峰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气候变化与地形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CFXYQNZR2202);赤峰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气候变异诱发的内蒙古旱作农业产粮风险测度研究”(202210138006)。

作者简介:张潇(2000—),女,本科生,研究方向:灾害风险评估。

通信作者:王雨晴(1993—),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