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地膜减量替代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胡乃娟 冯尚 陈倩 孙洪武
摘 要:基于江苏省蒜农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认知特征及外部特征对农户地膜减量替代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污染认知程度、地膜污染治理重要性认知、替代地膜了解程度、邻里同群效应、农业年收入及地块数量(土地零碎化)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地膜减量替代采纳意愿,而种植规模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地膜减量替代采纳意愿。据此,从优化地膜污染防治方式,完善替代地膜适用性研究,加强地膜生产、销售和使用全过程监管,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户;地膜;减量替代;大蒜
中图分类号:F323.22;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4-150-4
0 引言
地膜覆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管理措施,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集水保墒、增产方面有重要作用[1],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2]。我国现已是世界上地膜生产量和使用量最高的国家。1994—2019年,我国地膜使用量从42.6万t增加到137.9万t,地膜覆盖面积从624.4万hm2增加到1 776.5万hm2。然而,农户习惯使用厚度远低于0.01 mm的地膜。该地膜在作物收获期易破碎,不易回收,不仅会引起“白色污染”问题,而且长期残留也会引起土壤板结、水分运输障碍、农事操作受阻及作物减产等问题,地膜减量替代成为破解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3]。尽管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残膜回收治理政策,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4],残膜治理形势仍然严峻。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强化加厚膜(厚度>0.01 mm)作为当前地膜产品主推方向,具有不需要回收或便于回收的特点,对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膜减量替代是指通过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或加厚地膜等替代产品,从而实现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笔者基于江苏省蒜农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地膜减量替代意愿,厘清影响农户地膜减量替代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从而为缓解“白色污染”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江苏省开展的农户地膜减量替代行为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江苏省大蒜主产区徐州市邳州市选取了8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3~5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8~10户大蒜种植户,共入户发放问卷212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5份,问卷有效率为96.7%。调查内容涵盖农户个体及其家庭特征,农户对地膜残留污染的认知,以及宣传推广、农技培训等外部环境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205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60.49%;农户的年龄总体偏大,56~65岁人数占38.54%;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的农户占比高达79.51%;身体呈健康或非常健康状况的农户有158人,占比77.07%;农户多以兼业为主,占比79.02%;非转入土地农户有173人,占比84.3%;农户收入水平较为集中,多处于3万~5万元,占比61.46%;调研中以0.33~0.67 hm2种植面积为主的农户居多,占比55.61%;农户的地块数多集中在3~5块或6~10块,分别占比41.95%和37.56%;农户的种植年限以20年以上为主,占比67.8%。
1.2 研究方法
农户地膜减量替代意愿是一个二元决策问题,采用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类,因此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处理数据较为适合[5]。
Logistic模型的基本概率模型的回归形式为
[p=EY=1|xi=expβ0+β1x1+…+βixi1+expβ0+β1x1+…+βixi] (1)
式(1)中:[p]表示农户愿意采用替代地膜的概率;[Y]表示农户是否愿意采纳替代地膜,[Y=0]表示“否”,[Y=1]表示“是”;[β0]表示常数项;[xi]表示第[i]个影响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因素;[βi]为自变量[xi]的回归系数。
农户愿意采纳替代地膜与不愿采纳的比值为
[p1-p=expβ0+β1x1+…+βixi] (2)
对式(2)取对数,则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lnp1-p=β0+β1x1+…+βixi] (3)
[Logisicp=β0+β1X1+β2X2+…+β18X18] (4)
式(3)中:[lnp1-p]是xi的线性函数,也是参数的线性函数。
式(4)中:p表示农户是否愿意采纳替代地膜,X1至X18代表受访大蒜种植农户的个体特征[性别(X1)、年龄(X2)、受教育程度(X3)和兼业情况(X4)]、家庭生产经营特征[农业年收入(X5)、种植年限(X6)、种植规模(X7)、地块数量(土地零碎化)(X8)]、认知特征[地膜污染治理政策了解程度(X9)、残膜污染认知程度(X10)、地膜污染治理难度认知(X11)、地膜污染治理重要性认知(X12)、替代地膜了解程度(X13)]、外部环境特征[是否接受过地膜污染宣传(X14)、是否有地膜污染环境监管(X15)、邻里同群效应(X16)、是否接受过地膜相关农技培训(X17)、是否能手机上网(X18)]等18个影响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因素。模型变量说明如表2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前,对各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 26.0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运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2.1 农户个体特征
农户的性别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女性对农业的了解关注程度和男性差别逐渐缩小,因此性别影响不显著。农户年龄对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影响呈负向但是不显著。大蒜种植户主要由中老年人组成,此年龄段农户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其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接受意愿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对环境保护和废旧地膜污染危害方面认知有限,从而影响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影响呈负向但不显著,该结果与样本种植户年龄偏大有很大相关性。农户兼业情况对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影响也呈负向但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邳州市大蒜相关企业较多,当地蒜农兼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兼业情况对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2.2 家庭生产经营特征
农户农业年收入与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农户的农业年收入越高,越关注大蒜生产和品质,也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因此更加愿意采纳环境友好的替代地膜。农户种植规模与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能与替代地膜成本较高有关,耕地面积越大地膜成本越高,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也越弱。农户地块数量(土地零碎化)与其替代地膜采纳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地块的零碎化会提高农户地膜回收的成本和难度,因此土地零碎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更愿意采纳替代地膜。生产经营特征中只有种植年限与采纳意愿负相关但不显著,主要是样本农户生产经营丰富,对地膜选择往往更倾向于保持产量的稳定,基于自身的地膜使用经验不愿意采纳替代地膜。
2.3 农户认知特征
地膜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地膜污染治理政策主要集中于废旧地膜回收。残膜污染认知与农户地膜减量替代采纳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残膜污染程度认知越强,其环保意识越强,农户地膜减量替代的意愿也越强烈。地膜污染治理难度认知对采纳意愿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多数农户对于自己捡拾地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忽略不计有关,因而对地膜污染治理难度的认知程度较低。地膜污染治理重要性认知与地膜减量替代呈显著正相关,对地膜污染治理重要性认知较强的农户其环境认知环保意识更强,因此更加愿意采纳替代地膜。替代地膜的了解程度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户对替代地膜的了解程度越深,对于替代地膜发挥的作用和优势更认可,更愿意采纳替代地膜。
2.4 外部特征
邻里同群效应对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能与样本农户年龄偏大,外界信息来源和种植习惯较容易受同群邻里沟通影响有关。而是否有地膜污染宣传,对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无显著影响,可能是由于现阶段的地膜污染宣传较多针对地膜回收宣传,对于替代地膜宣传较少,因此不足以激发农户采纳替代地膜的积极性。是否有地膜污染监管对于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目前地膜方面监管手段有限,地膜污染监管较为困难,对于农户地膜污染治理约束有限,因此不能显著影响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是否接受地膜相关农技培训对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无显著影响,可能是由于农技培训覆盖面较小。是否能手机上网对农户替代地膜采纳意愿影响不显著,可能调查样本较多为老年农户,其利用手机上网提高环境认识有限。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江苏省邳州市205户蒜农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地膜减量替代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残膜污染认知程度、地膜污染治理重要性认知、替代地膜了解程度、邻里同群效应、农业年收入及地块数量(土地零碎化)对农户地膜减量替代的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种植规模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地膜减量替代的采纳意愿。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地膜污染防治方式,针对替代地膜使用等地膜污染治理手段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提高地膜污染治理政策针对性。二是完善替代地膜适用性研究,加快替代地膜在不同作物上的推广示范和应用。三是严格规范地膜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引导规范农户地膜的使用习惯。四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对地膜污染环境的认识和对替代地膜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农户地膜减量替代的采纳意愿。
参考文献:
[1]LEE J G,CHAE H G,HWANG H Y,et al.Effect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on maize productivity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under organic farming in South Kore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787:147503.
[2]GUO Y,YIN W,CHAI Q,et al.No tillage and previous residual plastic mulching with reduced water and nitrogen supply reduces soil carbon emission and enhances productivity of following wheat in arid irrigation areas[J].Field Crops Research,2021,262:108028.
[3]严昌荣,刘恩科,舒帆,等.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2):95-102.
[4]翟雪玲,刘洋,张杰.农户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来自新疆1057户棉农数据的验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11):253-263.
[5]王学婷,何可,张俊飚,等.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意愿及异质性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6):197-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秸秆还田和旱作覆膜对水旱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净碳平衡的影响”(32201923);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稻麦秸秆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新材料创制”(CX﹝21﹞1010)、“大蒜绿色低碳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CX﹝22﹞2023)。
作者简介:胡乃娟(1991—),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绿色发展;冯尚(1998—),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陈倩(1996—),女,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绿色低碳;孙洪武(1968—),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