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作者: 郭巍

[摘 要]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随着市场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在持续增加,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穗腐病是危害玉米植株的一种主要病害,不仅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而且易影响人畜身体健康,人畜食用带菌的玉米后会出现食物中毒等问题。了解玉米穗腐病的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做好玉米苗期、生长期、收获期及存储期的管理工作,防治好玉米穗腐病非常重要。基于此,对玉米穗腐病的危害、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两方面介绍玉米穗腐病防治技术。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1--3

1 玉米穗腐病的危害

玉米穗腐病,又称玉米穗粒腐病,可发生于世界各地的玉米种植区域。玉米穗腐病在玉米苗期、生长期与采摘后存储期都有可能发生,近年来有愈加严重的趋势,籽粒、穗轴、苞叶等各部分都可染病[1-2]。病原菌通过籽粒或花丝传播,部分病原菌能通过输导组织由茎或根部传导至穗轴[3-4]。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及流行与玉米品种、气候因素及生长环境都有关系。一般中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更抗病;在相同的种植环境下,春播玉米比夏播玉米的发病率高,且春玉米的播种期越早,其病症越严重。如果田间发生玉米穗腐病,会导致玉米减产。玉米穗腐病会增加霉粒数量,如果霉粒数量超过相关标准,则会降低玉米品质,进而影响正常销售。

玉米穗腐病病菌主要包括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是一种丝状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有毒次级代谢物。目前,真菌毒素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农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真菌毒素引起的玉米穗腐病不但会威胁人畜身体健康,也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玉米穗腐病染病籽粒呈红褐色或黑褐色,每100粒质量下降50%以上。当原粮中含有20%的病粒时,食用时有酸臭味、口感苦涩,如果人们食用过量,将出现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发热、腹痛和腹胀等症状;如果马、驴、猪、鸡、鸭等牲畜食用过量,则会出现拒食、腹泻及生长速度减慢等症状,母鸡产蛋量下降。原粮中掺入病粒后,其价值下降0.2~0.4元/kg。如果种子中含有病粒,播种量则将增加1倍。

2 玉米穗腐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

2.1 发病规律

2.1.1 生长期。其传播方式因病原菌不同而不同,如曲霉菌可由昆虫传播,镰刀菌可由土壤侵染根部再传至玉米穗部。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15~28 ℃,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高温多雨及玉米虫害发生也有利于穗腐病发生。

2.1.2 成熟期与存储期。①玉米成熟后,若未能及时收获,也会提高穗腐病的发病率。②秋季若遇连阴雨天,极易引发穗腐病。③若采收后玉米籽粒未充分晾晒,籽粒含水量过高,不符合安全含水量范围,在存储期也会引发穗腐病。④若仓库内的温度过高或放入玉米后密封条件差,也会引发穗腐病。

2.2 影响因素

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从苗期到玉米采收、存储期均可发生,病毒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子囊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玉米种子、茎秆、根茬及穗轴等玉米残体上越冬,来年遇到多雨潮湿的适宜条件,子囊孢子发育成熟、四处飞散,并落在玉米的花上寄生,侵入玉米穗轴或籽粒内,引发穗腐病。据研究,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程度与玉米品种、气候、农艺活动、果穗存储条件及玉米螟虫害等因素都有关系。

2.2.1 品种因素。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不同,一些甜糯型、赖氨酸含量高的品种,结构疏松、苞叶长且厚、籽粒生长紧密、穗轴含水量较高及果穗挺直的品种染病率更高。而果穗的花丝及苞叶在成熟后下垂的品种,雨水不易流入,抗病性较强,穗腐病发生率较低。例如,中单2号、酒单2号及酒单4号等抗病性较强,沈单10号、沈单16号及一些杂交品种(如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抗病性较弱。

2.2.2 气候因素。一般气温高、降水量多的潮湿年份玉米更易发生穗腐病。当温度在15~25 ℃、湿度在75%以上时,穗腐病病菌更易侵入玉米植株内,引发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否会发生,关键在于9—10月的天气状况。如果此期雨水多、阴天多,玉米收获后因天气潮湿,存储后大量的果穗堆在一起,籽粒呼吸会产生大量热量,更易造成穗腐病病菌感染及病害范围扩大。

2.2.3 虫害因素。玉米田间虫害的发生也为穗腐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当害虫活动频繁时,会在玉米植株上形成伤口,此时遇到阴雨天气,穗腐病病菌经伤口侵染植株会引发穗腐病。例如,在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侵袭下,玉米穗腐病更易发生。

2.2.4 田间管理。第一,玉米收获后,在秸秆还田环节,若玉米秸秆处理不当,玉米穗腐病病菌就会感染穗轴、根茬等,造成来年发生玉米穗腐病。第二,连作会导致玉米穗腐病重发。第三,栽培措施不当也会诱发玉米穗腐病,如种植密度大或肥料单一等,会出现田间提早郁闭现象,影响田间通风,从而引发玉米穗腐病。

3 玉米穗腐病发病症状

玉米穗腐病自幼苗期至成熟期都可能发生,最典型的发病症状为种子霉烂、弱苗、穗腐等,其中以穗腐症状最为严重。

3.1 种子霉烂与弱苗

病菌黏附在种子表面,轻者出苗后苗细弱、生长缓慢;重者播种后种子不能发芽而发生霉烂,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

3.2 穗腐

玉米穗腐病发病初期,果穗花丝呈黑褐色、水浸状,穗顶端籽粒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可以扩展至果穗的1/2处,湿度过大或雨后可以扩展至全部果穗。患病籽粒表面有灰白色、淡红色霉层,呈绒状、絮状;果穗穗轴呈黑褐色,髓部为粉红色或黄色,折断可见维管束组织。

4 玉米穗腐病防治技术

4.1 农业措施

4.1.1 品种选择。在玉米品种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从而降低玉米穗腐病病菌的感染率[5-6]。同时,要加强培育抗病玉米品种,多培育抗病能力强、性状优良的杂交玉米品种,并在玉米种植户中推广,如全玉1233、迪卡517、先玉335等[7]。

4.1.2 种子处理。第一,玉米播种前,要剔除籽粒瘪、发病、个体小、外表有损伤及表面色泽灰暗不健康的种子,优先选择个体大、表面色泽健康、颗粒饱满的良种。第二,播种前先把种子放在强光下暴晒两三天,以消毒杀菌,然后进行包衣处理,如用20%克·福悬浮种衣剂包衣,100 kg种子用药量为400~800 g,可降低幼苗感染玉米穗腐病的概率。

4.1.3 生长期管理。为了使玉米孕穗期、抽穗期避开雨季,要适当调整播种时间[8];玉米生长后期与雨季重合,田间高湿易造成玉米穗腐病扩散,要及时开沟排水,避免湿气滞留,从而减轻玉米田的受害程度;尽量避免碰伤玉米,并防范鸟害;同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要注意查看其生长情况,并及时拔除病株及可疑株;玉米吐丝授粉期至乳熟期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把病株及可疑株烧毁或深埋,不得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以免感染健康植株;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现穗腐病,可采取人工剥苞叶、晒籽粒的措施,有效避免病情蔓延,在操作中不要碰伤果穗的穗柄,避免影响灌浆。

4.1.4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包括肥水管理、中耕及除草等[9-10]。其中,肥水管理对于玉米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充足的肥水条件能为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并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要采取配方施肥措施,并增施有机肥,尽量避免施用单一氮肥,可以与磷、钾肥搭配施用,尤其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满足玉米生长期对肥料的需求,使植株健壮生长,从而提高植株的抗病害能力;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保水保温,有效促进玉米植株健康生长;田间杂草会与玉米植株争夺水分、光照及养分等资源,影响玉米植株健康生长,采取有效的方式除草不仅能消除杂草,使玉米植株健康生长,还能破坏玉米穗腐病病菌的生长环境,避免玉米穗腐病发生。

4.1.5 收获。第一,玉米成熟后要尽快收获,尽早把玉米苞叶去掉,及时进行玉米穗脱粒,并放在阳光充足的通风处晾晒[11]。第二,晾晒时要尽量选择宽敞的场地,把籽粒摊成薄层,并经常翻动,使所有籽粒都能充分接受光照,加快籽粒内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使籽粒含水量尽快达到存储安全标准。第三,晾晒好的籽粒要尽快收储到仓库中。第四,收获时若遇持续的阴雨天气,易使籽粒受潮、发霉,因此,要把籽粒摊开晾晒,做好防水防潮管理工作,避免籽粒在堆放过程中受穗腐病病菌感染而发病,影响籽粒质量。第五,可以把籽粒放在土炕上烘干,以免籽粒受潮而感染穗腐病病菌。第六,若在晾晒过程中发现病粒,要及时剔除,不得与其他健康玉米种子混放。第七,玉米收获后,及时处理好田间秸秆及根茬。例如,利用机械设备进行秸秆粉碎处理,并制成饲料用于家畜及家禽养殖,或粉碎沤成农家肥,实现秸秆还田。第八,在剥除玉米苞叶的过程中,若发现果穗已感染穗腐病,要及时把发病穗和健康穗分开存放,避免穗腐病病菌进一步感染,减少穗腐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能用病株喂牛,也不得用病株沤肥,避免粪肥带菌。第九,彻底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要深翻田地,从而减少穗腐病病菌的来源,并合理实施倒茬轮作。例如,连年发病的地块可以与小麦、大豆及谷子等进行轮作,从而减少土壤中穗腐病病菌数量。

4.2 化学防治

4.2.1 种子消毒。播种前,可以用50%多菌灵粉剂1 000倍液浸泡种子24 h,从而起到杀菌作用。把浸泡过消毒液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后即可播种。另外,也可每10 kg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 mL进行包衣或拌种。

4.2.2 虫害防治。在玉米粒形成初期,要及时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及桃蛀螟等虫害,以免对玉米穗造成危害。在大喇叭口期可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颗粒型农药撒入喇叭口[12-14];在心叶末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灌心,每株10 mL左右,能获得良好的虫害防治效果;在抽穗期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溶液喷洒叶面,要着重喷洒果穗和植株下部茎叶,667 m2配制药液50 kg,每隔7 d喷洒1次。

4.2.3 染病后的防治措施。一旦玉米植株感染穗腐病病菌,在发病初期可用井冈霉素喷洒穗部,667 m2用药50~75 mL,兑水75~100 kg;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叶面,根据病情可连喷一两次。同时,根据病害情况拔除病株,从而控制穗腐病病菌蔓延与扩散。

参考文献:

[1]李志来.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1(20):52-53.

[2]杨凤霞.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1(18):111-112.

[3]纪武鹏,王平.黑龙江农垦玉米穗腐病发生情况调查[J].农业科技通讯,2021(7):49-51.

[4]纪武鹏.玉米穗腐病田间发病规律研究[J].现代化农业,2021(8):42-43.

[5]胡颖雄,刘玉博,王慧,等.玉米穗腐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1(2):171-178.

[6]刘素玲,陈威,吴欣,等.河南省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135-135.

[7]王松.北票地区玉米穗腐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2021(3):33.

[8]MENG G J,WANG J M,ZHANG Z G,et al. Analysis on resistance of maize meterials to ear rot in regional trials of Shanxi[J].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17):3702-3711.

[9]丁梦军,杨扬,孙华,等.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系统发育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5):216-223.

[10]刘浩.宁夏玉米穗部性状对穗腐病发生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20(12):11-12.

[11]王振营,王晓鸣.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9(1):1-11.

[12]李辉,向葵,张志明,等.玉米穗腐病抗性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19(4):167-174.

[13]张庆芳.玉米穗腐病的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20(6):35-36.

[14]尚玉儒,刘莉,张海剑,等.冀北丰宁2020年玉米穗腐病发生较重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1(6):238-2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