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作者: 徐瑞华 徐四荣 廖声记
[摘 要] 通过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证实轮换交替用药、适当配药能够显著提高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适时、科学、合理用药,轮换交替用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等农业技术是高效防控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最佳策略。
[关键词] 药剂;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1--3
0 引言
水稻是湖南省常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种植效益高。但该地因生态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造成水稻病虫害特别是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越来越严重[1]。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给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轮换交替用药、适当配药提供科学依据,现特做如下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田选择在湖南省常宁市白沙镇光荣村一组王冬友的责任田,面积为2 666.67 m2。为了试验,分为独立的8丘田,各丘面积为333.33 m2。
1.2 试验土壤
试验田土壤为灰泥田,pH值为5.7,有机质含量为29 mg/kg,碱解氮含量为134 mg/kg,有效磷含量为15 mg/kg,有效钾为56 mg/kg。
1.3 试验作物与品种
试验作物均为双季晚稻。
1.4 试验材料与设计
供试药剂为90%杀虫单可溶粉剂;45%毒死蜱乳油;3.2%阿维菌素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5.7%乙基多杀菌素·28.3%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虫螨腈·4%茚虫威悬浮剂。
试验设8个处理,各为独立的8丘田,分别是:
①对照区,未施药;②90%杀虫单可溶粉剂;③45%毒死蜱乳油;④3.2%阿维菌素乳油;⑤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⑥5.7%乙基多杀菌素·28.3%甲氧虫酰肼悬浮剂;⑦第1次用5.7%乙基多杀菌素·28.3%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第2次用10%虫螨腈·4%茚虫威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第3次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⑧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5 栽培管理技术
667 m2用种量为1.5 kg。播种时间为2020年6月25日,用强氯精浸种消毒,播前用吡虫啉拌种。秧龄期为25~28 d。移栽时间为2020年7月21—23日,每蔸插2粒谷的秧,移栽密度为17 cm×23 cm。于早稻收割后利用腐熟剂进行秸秆还田。翻耕后,移栽前一天,每667 m2施45%复合肥22 kg。移栽后5 d左右,每667 m2施46%尿素10 kg。其他的田间管理措施按照当地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且各试验丘块完全一致。
1.6 测产方法
在收割前1 d,分别对8丘试验田进行测产。采取5点取样法,每丘田选择四个角和中心为5个取样点,每个点面积为5 m2。先量株高和穗长,再数有效穗数和总粒数,采用人工脱粒,晒干风选后数空秕粒数,计算结实率,称千粒质量,最后计算理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于2020年8月10日下午对8丘试验田的稻纵卷叶螟进行喷药防治,3 d后防治结果见表1。于2020年8月29日下午对8丘试验田的稻纵卷叶螟进行第2次喷药防治,3 d后防治结果见表2。于2020年9月20日下午对8丘试验田的稻纵卷叶螟进行第3次喷药防治,3 d后防治结果见表3。2020年10月14日,对8丘试验田进行测产,具体情况见表4。
2.2 分析
第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处理⑦中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田间实践调查中,其死虫速度最快,保叶效果显著,田间禾苗长势良好。处理②中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差。
第二,从表2中可以看出,处理⑥与处理⑦比较,处理⑦的防治效果要显著优于处理⑥。由于处理⑦实行轮换交替用药,科学地适当配药,因此,防治效果要远远优于处理⑥。在第2次喷药防治结果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仍然是处理⑦,处理②和处理③中药剂的防治效果与表1相比较有所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单一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加快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2]。
第三,从表3中可以看出,处理②、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⑥、处理⑧中的药剂的防治效果与表1、表2相比均有所降低,处理⑦中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田间实践调查中,处理⑦的丘块的死虫速度比前两次施药时的死虫速度更快,死虫更彻底。
第四,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处理②、处理⑧中的药剂对鱼安全,对环境友好。但是,处理②中药剂的防治效果太差,不适合在大田生产中再继续使用和推广。
第五,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别较大,特别是处理②与处理⑦之间,每667 m2的产量相差达112.9 kg。实际产量从高到低的排序如下:处理⑦>处理⑥>处理⑧>处理⑤>处理④>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试验证明,控制好水稻的各种病虫害,可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3 结论建议
第一,从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对施药人员的人身安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来看,5.7%乙基多杀菌素·28.3%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在该次试验中表现较好。因此,在水稻生产中可积极推广应用上述药剂。
第二,在植保方面,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并加大培训力度,及时印发病虫情报,指导农民及时施药防治害虫。指导老百姓尽量施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或与之相似的高效低毒农药,以保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安全、优质,构建和谐的田间生态环境,保护天敌和水田鱼类资源。指导农民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或者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时间[3]。
第三,改革耕作制度,推广种植双季稻,坚决杜绝一季稻,统一水稻播种、移栽、防治等田间作业时间,有效防止稻纵卷叶螟发生世代重叠的现象,降低田间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基数。
第四,积极引导广大农户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农业方法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进行水稻病虫害的综合性防控。从而达到预期的防治目的和防治效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选择高效的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时,必须综合考虑和评估这类药剂对各类害虫天敌的杀伤性和危害性。尽可能地保护和科学利用各类害虫的天敌是农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农业生态平衡性的必然要求[4]。
第六,准确的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是保证水稻病虫害防治高效的根本。因此,必须及时获取基层和上级植保植检部门关于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并结合自己亲临田间现场观察所得的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实际情况,尽快安排确切的防治时间,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及时落实到每一丘水稻田块。
第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农作物植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准则。选育和选用抗性高的水稻品种以达到从基因层面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目的,适时翻耕灌水灭蛹以降低水稻田间的虫源基数,推广水稻健康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自身的植株抗虫性和植株抗逆性,休耕或实行水旱轮作以降低水稻害虫的危害概率[5]。这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技术措施是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切实提高水稻虫害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最佳科学方案,更是迈向“两减一增”绿色农业康庄大道最坚定最切实最可信的步伐之一。
参考文献:
[1]汪胜,胡章涛,章守富.26%甲氧·茚虫威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1(15):102-103.
[2]张渊海,张莉,谢洪科,等.几种常见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20(9):55-57.
[3]王宁,潘登,马甜甜,等.10种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21(17):128-129.
[4]刘吉梅,张中华,王肖,等.5%甲维·虱螨脲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80-81.
[5]张政兵,湖南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主推技术[J],湖南农业,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