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作者: 宋涵韬 张甜甜 周晓蝶 曹羚彬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当前“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柳州螺蛳粉是柳州市倾力打造的一张地方特色名片,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政策的引领及特色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建设,强化高校与乡村的合作及协同发展,柳州市螺蛳粉特色产业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柳州市螺蛳粉产业为例,对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柳州螺蛳粉;“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2--3
0 引言
“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三农”本身出发,也要依赖于“三农”之外的非农产业[1]。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后,我国从脱贫攻坚阶段进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三农”工作重心由此发生历史性转移[2]。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柳州市积极整合其特色产业——螺蛳粉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建立全产业链种养殖基地,创办螺蛳粉产业学院,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打造螺蛳粉小镇,以实现文旅产融合,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引领螺蛳粉产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之路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柳州市螺蛳粉生产聚集区考察,强调了发展广西特色产业工业化的重要理念[3]。以柳州市螺蛳粉产业为例,探讨广西特色产业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 广西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现状
柳州市地处广西西北部,宜人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河流、林地和耕地孕育了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物产资源富饶,人文风情浓厚,嗦螺和嗦米粉的饮食习惯在每一代柳州人中代代相传。1970—1980年是柳南区谷埠街各类业态的高速发展阶段,民间开始出现将米粉和螺蛳相结合的手工制作技艺,自此诞生了螺蛳粉的雏形[4]。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提升了螺蛳粉在区内的知名度,但螺蛳粉一直未真正走出柳州市,销量不温不火。由于螺蛳粉选材特殊,内含的螺蛳汤不适合长期存储,发酵配菜味道浓重独特,面临着高运输成本和营业环境不佳的双重问题,因此,螺蛳粉只能采用典型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难以打开外销的路径。直至2014年,柳州市第一家预包装螺蛳粉品牌——柳全牌螺蛳粉在本地注册成立。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条工业化生产之路愈加宽敞顺畅,随后出现的袋装螺蛳粉,不仅突破了此前碗装螺蛳粉的储运难题,还引发市场关于“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此柳州螺蛳粉打破地域局限,走出柳州市,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螺蛳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柳州市越来越重视螺蛳粉产业向地方特色经济大产业的转型,对其提出“双百亿”目标,即袋装螺蛳粉和原材料等附属产业的产值均超100亿元,并实施“六个一”工程大力推进产业发展。2021年,仅上半年的累计销售收入高达91.18亿元,螺蛳粉行业快速占领速食产品行业的半壁江山。现阶段,柳州市也提出更加宏伟的目标,力争在5 a内实现全产业链产销突破500亿元。螺蛳粉产业不仅为柳州市创造了巨额产值,也串起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旅游+就业”高度融合的道路,豆角、酸笋等上游原材料种植面积超3.33万hm2,带动了原材料深加工业发展;以传播推广螺蛳粉的美食文化为主线,通过建立螺蛳粉小镇、打造螺蛳粉旅游路线等文化体验游路线,带动30多万人就业[5]。
2 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柳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点在于螺蛳粉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对当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进程中,不仅政府、地方高校等社会主体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区域产业发展也能有效推动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坚持政策宣传、技术、信息及路径等方面有效结合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社会力量,提高对科技和人才注入的重视度,方能营造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2.1 重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可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进程。柳州市提出螺蛳粉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工业化发展思路,坚持质量为先,用标准化保障螺蛳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螺蛳粉产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尤为重要。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自2016年成立以来,从资金投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基地建设及品牌培育等多方面制定政策,再加上陆续出台的多项指导文件,全方位地为螺蛳粉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见表1)。
多项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带来长足发展的动力。在光明的行业前景下,柳州市聚焦于打造柳州螺蛳粉2.0产业体系,突显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及品牌化为核心的发展特征,加快升级产业规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以柳州螺蛳粉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下,原材料种养殖规模扩大至3.33万hm2,20万农户人均增收额破9 000元。柳州市集中建立产业集聚区,解决了上游供应与下游高度匹配的需求,以此建立电商平台与电子商务产业园进行合作经营的桥梁。目前,入驻产业集聚区的电商平台多达35家,在发展螺蛳粉电商销售方面,柳州螺蛳粉产业园、螺蛳粉小镇荣获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也对其具有重要意义。
2.2 重视特色产业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设
柳州市以品牌发展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螺蛳粉地理区域性品牌。早在2010年,柳州市已构思文化建设新布局,将螺蛳粉打造成柳州市饮食形象代表。柳州螺蛳粉商品销路的全面打开,始于2018年7月“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2019年国际商标注册工作的启动则标志着螺蛳粉商标品牌国际化布局进一步加快,同时向44个国家和地区递交注册申请,并收到中国香港、坦桑尼亚、巴西和缅甸的商标公告或证书。截至2020年,柳州市共认证12个原材料为“三品一标”,10余个原材料种养市级示范基地,多家螺蛳粉相关企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上游供应链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优势,柳州市将螺蛳粉产业的建设重心转移到“电商柳州”工程,鼓励品牌商家积极采用网络销售模式。例如,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从传统的实体门店经营模式转型为新型的线上电商平台,每日销售订单已突破3万包。电商销售渠道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如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走上了电商销售的新路子,代理销售多个品牌袋装螺蛳粉。“互联网+”的助推不仅完善柳州螺蛳粉电商供应产业链,也提高了螺蛳粉在全网的知名度。此外,柳州市把螺蛳粉打造成民风民俗、名优特产的代表和城市名片,加深人们对柳州市美食文化的了解,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并借力全国糖酒交易会、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多层次、多角度地拓宽柳州螺蛳粉销售之路。
近年来,柳州市举办的“国际水上狂欢节螺蛳粉品鉴节”“螺蛳粉评比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以螺蛳粉为特色的美食文化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柳州市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依托,走产旅融合路线,通过美食文化打造生态休闲观光游、工业旅游、小镇文化节等特色文旅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第三产业驱动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整体策划打破了产业界限,螺蛳粉产业因此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2.3 强化高校与乡村合作,促进协同发展
人才和科技的支持对乡村振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柳州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螺蛳粉产业,仅靠农业和农村的内部力量和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高校与企业的积极性,全方位为螺蛳粉产业注入强大的人才和科技动力。2020年5月28日,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圆满举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的成立,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柳州螺蛳粉作为饮食界代表进入到“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柳州市基于各村镇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高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科教及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便于探讨分析新的形势和发展任务,制订多项校地共同开展产学研的社会实践项目,更好地转化实践成果,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3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柳州螺蛳粉依托“互联网+”背景,将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运用于传统产业,依靠时代发展的风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螺蛳粉产业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现场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柳州螺蛳粉产业在原材料、产业合作、关键工艺仍存在难题:第一,上游原材料生产经营规模、产业组织化程度无法充分匹配中游的食品加工需求;第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产业化合作经营主体单一;第三,产品保质期、即食性等关键工艺未达到同类型速食产品的水平。对于严重依赖线上销售渠道的螺蛳粉来说,在速食产品赛道里仍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和被同质化产品替代的风险。
资金问题是其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各式特色村寨、小镇前期与中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进行发展建设,后期则需要进行维护升级,因此建立科学的融资渠道尤为重要。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难以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规模化和良性发展,应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特色小镇领域,积极融入金融资本,提升管理经营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如利用特色村镇的土地、林业、民俗文化等资源作为担保,解决资金问题;抽取一定比例的经营收入用于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有利于降低资金筹集成本,将其用于民居修缮、优秀人才培养等,可实际减轻村民负担。
4 结语
从2016—2021年,极具地域特色的螺蛳粉走向更大的舞台,在柳州市的产业规模远超100亿元,致力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提高了农民收入,解决了近30万人就业难的民生问题。柳州市模式的成功经验证明,走产业化道路,引领广西特色食品产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柳州螺蛳粉产业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的要求,遵循工业化理念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及品牌化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振兴广西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为广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9-24.
[2]彭超,刘合光.“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J].改革,2020(2):20-29.
[3]谢环驰.习近平在广西考察[J].中国发展观察,2021(9/10):2.
[4]李斌,肖潇.用好“可食用的名片”推进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以螺蛳粉推动柳州城市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为例[J].对外传播,2019(11):65-67.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共庆建党百年 建设壮美广西”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EB/OL].(2021-08-13)[2021-09-15].http://www.gxzf.gov.cn/zt/xwfb/xwfbh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