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核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作者: 杨丽霞

甘肃省核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0

[摘 要] 核桃具有营养价值高、抗旱能力强、耐瘠薄性优等特征,甘肃省的气候条件适宜核桃种植与生长,因此,近年来甘肃省核桃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与此同时,甘肃省核桃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对甘肃省主要的核桃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以期提高核桃的产量与品质,进而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核桃;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2--4

0 引言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温润,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适宜核桃种植与生长。截至2020年底,甘肃省核桃种植面积达286.87万hm2,年产量148万t,年产值412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甘肃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6个县(市、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因此,核桃种植业成为甘肃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人们对核桃种植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与核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核桃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核桃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探究甘肃省主要的核桃病虫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1 甘肃省核桃主要病虫害调查分析

1.1 调查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踏查、五点取样等方法,对甘肃省核桃的果实、枝干、叶片等遭受的病虫害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制定了病虫害危害程度标准,详见表1。

1.2 调查结果

甘肃省核桃产区主要的病虫害有黑斑病、炭疽病、举肢蛾等,详见表2。其中,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举肢蛾在甘肃省核桃产区常有发生,是发生范围较广、危害较重的害虫。因此,甘肃省核桃产区应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机制,抓好“一病一虫”防治,针对性制订最佳防治方案。目前,陇南市因适宜的条件与温暖的气候成为甘肃省病虫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当地核桃病虫害主要有细菌性黑斑病、炭疽病、枝枯病等7种,深入了解其病原及发病规律,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防护与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2 甘肃省核桃主要病虫害

2.1 病害

2.1.1 黑斑病。王瀚等[1]对分离的菌株采用形态学鉴定和16SrDNA,发现该致病菌株与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完全相似,相似率为100%。当核桃树感染黑斑病时,会危害其叶、果、枝干,具体表现如表2所示。果实感染黑斑病后,其外皮上的病斑会随病情加重而逐渐由褐色斑点扩大为不规则形状,并在病斑处形成凹陷、腐烂,直至整个果实由外到内全部感染,形成“核桃黑”[2];叶片受到黑斑病侵染后会逐渐出现小黑斑并向外扩散,严重时直接导致叶片腐烂穿孔,甚至出现脱落情况[3]。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与病组织内越冬,第2年经过风、雨、昆虫等渠道进行传播。核桃树在展叶期与开花期最易感染黑斑病。通常,甘肃省核桃树感染黑斑病的时间为5月下旬,感染顺序为叶片、嫩枝、果实,继而在

7—8月降水量较多时暴发,形成大面积感染[4]。

2.1.2 炭疽病。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是胶孢炭疽菌,会危害核桃果、叶、芽及嫩梢部位,具体表现如表2所示。当核桃果实感染炭疽病时,会产生小块褐色病斑,并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向黑色转变,最终导致病斑部分内陷[5]。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果实病斑部分会滋生橙红色分生孢子,若不及时防治,易导致病果出现大面积黄褐色病斑,并导致果皮干枯、开裂、变黑、腐烂,甚至出现全果脱落的情况。当叶片感染炭疽病时,初期会产生不规则病斑,并随病情加重出现穿孔、发黄及枯死问题。当核桃嫩梢感染炭疽病时,会出现褐色病斑,并随病情加重逐渐向黑色转变,进而导致病斑部分凹陷、腐烂。胶孢炭疽菌以菌丝体、子座等形式在叶片、果实、土壤等部位越冬,直至翌年温度回升后,其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源,借由风、雨、昆虫等渠道传播。炭疽病具有潜伏长、时间短、暴发强等特征,一般在4月上旬发病,6月处于强化期,7—8月处于发病盛期。

2.1.3 褐斑病。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主要发生于果、叶、芽及嫩梢等部位[6]。当果实感染褐斑病时,会从雄蕊柱头干缩处侵染,出现不规则的黑色坏死斑,周围伴有晕圈,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形成较大黑斑,直至后期黑斑呈干瘪、凹陷状,进而影响核桃产量与品质。当叶片感染褐斑病时,会先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斑由内到外的颜色为褐色、绿色、黄色,并随病情不断加重而逐渐出现分生孢子。在甘肃省核桃种植区,褐斑病一般在6月左右发生,并在降水量丰富的7—8月盛行,造成核桃大量落果,严重时可导致核桃叶片全部脱落。

2.2 虫害

2.2.1 举肢蛾。举肢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是甘肃省主要的核桃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品质与产量[7]。举肢蛾幼虫钻入核桃果内进行蛀食,使表皮凹陷,最终导致核桃果发育不良,继而出现干缩变黑情况。此外,举肢蛾幼虫会啃食维管束,导致核桃果树出现提早落果问题。举肢蛾一般在树冠下的土壤、杂草中越冬,6月上旬生长发育为成虫,6月下旬开始产卵,7月上旬集中产卵,7月下旬孵化,8月幼虫大量产生且集中在核桃果树东西方向以躲避高温。第1代幼虫产生时,核桃果实正处于生长期,果仁皮出现硬化,幼虫会啃食果仁皮和果仁,但幼虫较小,蛀入孔不大,所以果实并无明显受害症状。当第2代幼虫产生时,核桃果仁皮已经开始硬化,幼虫开始大量啃食果皮,并在果仁中排泄粪便,导致果皮变黑凹陷。9月上旬,越冬代幼虫老熟。此时,大多数举肢蛾会选择钻出核桃果皮到外环境中作茧过冬,但也有少数举肢蛾依然选择栖息在核桃果肉中,直至种植户采摘核桃果实时才将其带出果园。举肢蛾成虫一般具有趋光性,多栖息在草丛、石块等背光面,在羽化期降水较多的年份或者较为荒芜的地区等危害最为严重。

2.2.2 扁叶甲。扁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在甘肃省各地均有发生[8]。扁叶甲成虫或幼虫会聚集在核桃叶背上啃食。其中,成虫会在叶片边缘啃咬,呈缺刻状;幼虫会啃食叶肉,使其呈网状或者缺刻状,5—6月严重时甚至仅留主脉,将叶片全部吃光,导致叶片变黑枯死,如同火烧一般。扁叶甲成虫一般会在地被物、树干缝中躲避寒风侵蚀,直至核桃开始展叶后开始群集在嫩叶上取食危害。通常,扁叶甲成虫具有假死性,且食量巨大,其卵一般产于叶片背后,积聚成块,数量一般为20~30粒。初孵幼虫积聚在叶背取食,直至2龄后分散到全树,危害果树。6月下旬幼虫老熟,会以腹部末端倒悬在叶背蜕皮化蛹,历经四五天后羽化期取食下树潜伏越冬。

3 核桃主要病虫害发生因素

3.1 混合发生

通常,核桃病虫害并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几种混合发生的。例如,小吉丁虫发生时,黄须球小蠹常会伴生;膏药病发生时,桑盾介会随之而来。当核桃树受害较轻时,整体长势不佳,核桃产量受损;当核桃树受害较重时,其枝干会逐渐枯死,甚至整株枯死。小吉丁虫与黄须球小蠹伴生是因为前者危害后的枝条呈干枯态,正好适宜后者成虫产卵。而膏药病与桑盾介的伴生是因为前者的病原菌是以后者的分泌物为原料,后者是以前者的菌膜为掩护,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甘肃省,小吉丁虫常发生在陇南市核桃产区,经笔者实地走访后发现,当地的确常伴生黄须球小蠹;膏药病主要发生在成县、康县等地,其菌膜刚好是桑盾介的掩护,桑盾介的分泌物又滋养了膏药病病原菌,两者相互依存,影响当地核桃的品质与产量。

3.2 栽培管理

笔者在甘肃省实地调查发现,勤于管理的核桃园树木生长较为旺盛,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管理粗放的核桃园树木生长较为衰弱,病虫害危害较为严重。适时进行修剪,因为适时修剪可有效减少越冬病虫害的数量使核桃树病虫害危害较轻。例如,横沟象幼虫在根皮部越冬,其成虫在向阳杂草或表土层内越冬;芳香木蠹蛾老熟幼虫在核桃树根颈部土中结茧越冬;小吉丁虫幼虫在核桃干枯的枝条中越冬;黄须球小蠹成虫在当年生枝条的芽叶中蛀孔越冬。由此可见,初冬时期适时的耕翻土壤、修剪枝叶、清理杂草,有利于破坏病虫越冬场所,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越冬病虫基数,防止其泛滥成灾。

3.3 气象环境

气象环境与病虫害危害程度息息相关。例如,气温越高,云斑天牛成虫产卵速度越快;气温越低,云斑天牛成虫产卵速度越慢。因此,在海拔较高、温度较低的地区,云斑天牛危害较少;反之,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地区,云斑天牛危害较为严重。甘肃省平均海拔2 158 m,适宜云斑天牛生长,核桃产区均有云斑天牛虫害出现。而在同一地区,阳坡温度较高,云斑天牛危害程度比阴坡严重。横沟象则在土壤肥沃、坡底沟洼的地区危害较为严重。通常,枯枝病、膏药病等病菌性病害发生在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或者雨后气温较高、空气湿润的环境中。甘肃省夏季受偏南及偏东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且降水多集中于下半年。因此,甘肃省核桃病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者下半年。究其原因,此类环境适合病原菌侵染和迅速扩散蔓延。尤其是核桃果树在遭受冻害、日灼伤、盐碱害时,最易诱发腐烂病。

4 甘肃省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核桃树品种、生长地区直接决定着核桃成品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农户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栽种原则,从源头上提升核桃树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第一,培育与栽种抗病性强的树种,并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因素优选最适合的树种。例如,甘肃省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选择抗性较强、高产优质的辽宁1号、礼品1号、陇薄香1号等晚实核桃品种。第二,加强核桃园的田间管理。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逐渐转变为高效的精细型管理,并通过适度修剪树体结构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为果实生长提供充足养分,还可减少越冬卵、幼虫等数量,减少翌年的害虫数量。第三,加强核桃果实防冻、防虫、防病原菌等措施。涂抹伤口愈合剂保护核桃树剪锯口、自然伤口等部位,防止因伤口恶化导致腐烂病菌入侵。同时,秋、冬季可利用石灰对核桃果树进行树干涂白处理,可有效减少因温度骤减而出现的冻害或者因树皮抵抗性差而出现的病菌侵染等问题。第四,加强清园管理,保障果树健康生长。例如,秋、冬季可进行清园管理,处理好残枝落叶等;早春及时采取刮除老翘皮、修剪枝条、烧毁枯枝落叶等措施,减少越冬时期黑斑病、炭疽病、褐斑病产生的病源,并杀灭举肢蛾、银杏大蚕蛾等虫卵[9]。同时,适时适量增施有机肥料,进一步增强核桃果实生长势头,进而提升其抗病能力。

4.2 生物与物理防治

要想确保核桃果实的品质与健康,需采取绿色防控措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核桃成品[10]。因此,农户可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特征,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例如,针对举肢蛾,应利用其特性,用杀虫灯、糖醋液等物理方法进行诱杀;针对扁叶甲,应利用其假死性特征,抓住假死关键时期进行人工捕杀,有效减少害虫数量。另外,要保护害虫的天敌,借助生物链减少害虫数量,如对奇变瓢虫、猎蝽等天敌加以保护和利用来防治扁叶甲;在扁叶甲幼虫集中危害的区域使用球孢白僵菌进行防治。

4.3 化学防治

当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生物、物理防治收效甚微时,可适当采用化学防治。但要采用科学的药剂配方,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矿物源及微生物等农药,避免核桃果实出现农药高残留问题,进而影响国民食品安全[11]。同时,应明确各种药剂的性能,避免混合用药时因药性相冲造成其理化性质破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而且会增加农户生产成本。基于此,果农应根据核桃果树不同时期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谨慎用药。另外,应定期更换防治药剂,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药剂使害虫产生较强抗药性,从而降低防治效果[12]。例如,在病虫害成虫产卵期与孵化期,可对核桃树冠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有效防治举肢蛾、刺蛾等害虫。但为防止病虫害对一种药物的长期使用产生抗药性,可轮换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45%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倍液等[13]。对黑斑病与褐斑病发生严重的核桃树,可分别在展叶(雌花出现之前)、落花后及幼果早期各喷1次1.0∶(0.5~200.0)波尔多液。此外,喷72%农用链霉素、65%代森锰锌等,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炭疽病害发生前,可使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药剂进行预防,发现病害时及时摘除病果,并喷洒4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进行防治,能有效抑制病害传播,减少病害发生[14]。在扁叶甲成虫、幼虫高发期(4—5月),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等进行防治,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密度[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