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分析

作者: 郑强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分析0

[摘 要] 随着我国对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质量不断提升,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切实维护地区水资源稳定,兼顾水资源利用率与洪灾防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地区水文水环境管理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洪灾对地区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从而对地区水文资源管理造成影响。因此,通过简要阐述落实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加强防洪减灾的必要性,分析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防洪减灾措施的现实意义,之后对基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防洪减灾措施进行深入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2--3

0 引言

根据近年我国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区在防洪工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洪水灾害防控、泥石流与山体滑坡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带来的影响。但由于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水平不一,受自然因素、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两年洪涝灾害仍频繁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对地区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建议充分发挥水文水资源的管理作用,提高对防洪减灾的关注程度,树立科学正确的防洪意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与先进技术投入力度,构建水文水资源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制订契合实际情况的防洪减灾方案,切实维护地区居民安全与社会发展[1]。

1 落实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加强防洪减灾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数据,2020年7月20日,三峡水库的水位数据为164.48 m,历史最高水位为172.85 m(2010年10月16日),三峡水库的蓄水位最高值为175 m。此时三峡水库水位较高,水位线离最高水位距离约为10 m。

2019—2020年我国水位河流超警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20年我国总汛情整体上优于2019年,但根据各地区的新闻报道发现,各地区的洪水发生频率远高于2019年,这是由于2020年汛情较为集中。2020年6月1日至7月12日,长江流域降雨量达到了403 mm,相较于往年同期增长49%,仅次于1954年的同期降雨量。也就是说,2020年自然气候因素对地区水文水资源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大量降雨集中于长江流域,导致长江流域周边区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2]。

根据应急管理部门在2020年7月16日之前发布的数据,将其与《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8)》文件对比可发现,2020年上半年由洪涝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达到884.90亿元,严重影响了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给灾害地区居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压力与威胁(见表2)。

此外,根据央视新闻网发布的《2020洪水受灾省份、人数最新洪水灾情报告通报》内容,截至2020年7月14—16日,长江中下游降雨量较多,平均降雨量达到403 mm,鄱阳湖附近水域面积增大,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启动了Ⅱ级防汛应急响应;长江流域区域已经陆续发生“汉口超警、九江超警、鄱阳湖告急”,新一轮降雨来袭之后,暴雨预警再次上线。因此,加强防洪减灾管控,落实各项措施,对维护地区居民安全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2020年我国水文水环境变化实际情况可看出,水文水环境受自然环境、极端气候的影响,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对各地区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需加强日常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的管理与监控,节约水资源,同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地区的水资源调度与应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3]。

2 基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防洪减灾措施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水文水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数据信息的实用性,加强对地区洪涝相关指标的分析。水文水资源环境信息是地区水文数据资料的重要构成,具体信息包括地质构造情况、地表径流变化、水资源储存量数据及地下水深度数据。而常见水文灾害的出现均与水文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例如,2020年洪涝灾害频发,这是由于地区强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增多,水库水位上涨导致的。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能够深入挖掘基础数据内部信息,为科学防控洪涝灾害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基础数据信息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水文水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洪涝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在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后,工作人员能够实时了解水资源环境细节变化,第一时间发现洪涝灾害风险隐患。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预警方案、撤离方案与应对措施,有效降低洪涝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灾害预警的有效性[4]。

此外,水文水环境管理有助于保证区域环境安全与稳定。根据2020年长江流域周围区域发生的洪涝灾害及其危害情况可看出,资源丰富区域一般集聚有大量居民,这些区域水资源储存丰富,相应地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概率也较高。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会破坏地区自然环境,更会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能够结合地区情况客观评估洪涝灾害发生概率与等级,拟订防灾处置措施,有效提升区域环境安全性。

3 基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防洪减灾措施

3.1 树立防洪减灾意识,提升水资源环境管理水平

树立正确、科学的防洪减灾意识是有效开展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建议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有关规范要求,做好防洪减灾的基础工作。根据近些年的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实际情况,结合近几年的防洪减灾效果及洪涝灾害发生危害来看,部分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仍然存在较大不足,水资源储存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影响灾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5]。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统筹分析不同区域的水文变化,关注不同区域水文水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积极学习先进科学的水文管理思想,认识到各区域水文水资源协调对于防洪减灾的作用。在学习科学思想的过程中,要主动关注各地区水资源储备与平衡情况,结合真实案例,发挥水位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落实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时,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析与评估,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树立正确的意识后,还需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对国际有关规范要求进行优化,进一步形成契合地区实际情况、符合国家整体要求的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条例与方案,定期分析地区降雨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情况,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完成测验、监测工作[6]。

3.2 加大水利投入,提升地区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水平

要想通过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议要加大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地区水文水资源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提高水文管控与引导能力,有效防御洪涝灾害的发生[7]。在实际过程中,开展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可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引入先进水利设施与水利技术。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已经运行较长的时间,如三道河水库、观音阁水库等。这些水利工程经过较长的运行之后,水库结构稳定性、坝体稳定性有所下降,会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性,易受到极端天气、自然气候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洪涝灾害隐患。因此,需定期投入资金,检测与维修水利工程设施,保证其结构稳定,运行可靠,能够充分发挥出水资源调度、地表径流引流的作用;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如水文遥测技术、无线传感技术与GIS技术,搭建水文水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

3.3 大力推行节水管理,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

要积极推广节水管理措施,兼顾干旱与洪涝灾害的防御,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根据2020年我国降水实际情况及洪涝灾害发生情况,我国水资源分布失衡,在长江流域周围地表径流不断增加、洪涝灾害频发,处于内陆的西部地区、西北地区仍然缺乏水资源。因此,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节水管理,不仅要提倡对日常生活用水的节约,更要提倡对自然水资源的节约。建议各地区可加强跨区域联合,互通有无,加大对自然降雨的储存,通过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在城市区域设置自然降雨回收与储存系统等,将大自然的水资源管理起来,有效应对集中强降雨天气,将多余的水资源调度到缺水的区域,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洪涝灾害风险与部分区域干旱风险[8]。通过大力推行节水管理,能够及时将集中强降雨带来的水资源收集起来,改善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提升的情况,有效规避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实现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的调度,提升我国水文水资源环境的整体管理水平。

3.4 引入先进技术,构建现代化水文水资源管理平台

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以多元先进技术搭建现代化、智慧化的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平台,全方位、实时化关注地区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情况,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需加大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技术投入力度,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框架;在管理区域设置传感器设施,实时传输区域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数据。在智慧化系统中,构建专家库,将分析得到的水文报告输入专家库,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潜藏的洪涝灾害风险隐患,生成相应的建议方案,为进一步开展高效可行的水文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依据[9]。工作人员还可搭建数字化水文网站,借助遥感遥测技术、BIM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呈现水文水环境动态图示,实时共享与分析区域水文变化,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发出预警。借助这一系统与网站可构建防洪预警机制,工作人员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水文参数指标及范围,之后根据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实时分析情况,预测未来降雨时间与降雨量,做好对洪涝灾害发生的分析工作,形成预警方案,提前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洪涝灾害对地区环境、人居环境、社会生活的影响[10]。

4 结语

水文水资源管理对各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水文水资源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为开展高效管理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管理措施,推行节水管理,在防洪减灾的同时节约水资源,提高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还可借助现代技术优势,搭建信息化平台,逐步推进水文水资源管理的智慧化发展,全方位搜集并分析地区水文数据与信息,实时评估地区水文发展与变化,及时发现洪涝灾害隐患,采取预防与应急措施,有效防控洪涝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祎雯.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减灾措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11):157-161.

[2]张亚平,张延彬.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分析[J].智慧中国,2021(9):78-79.

[3]郭道冉,孙静,高尚嵘,等.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意义[J].清洗世界,2021(6):75-76.

[4]朱汝洪.探究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21(6):179-180.

[5]琚艺萌.加强水文资源管理 提升防洪减灾水平[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2):32-33.

[6]徐郡璘.水文水资源管理在防洪减灾工作中的作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2):99-100.

[7]冯越,周启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智能城市,2020(21):46-47.

[8]初忠夺.辽宁本溪市水文环境和防洪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地下水,2020(3):195-196.

[9]申晓雅.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7):9.

[10]汤林林.水文水资源防洪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1):273-27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