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及其生态保护研究
作者: 高晖[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基于此,以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其次分析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恢复进展情况,最后详细介绍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措施,以期能为其他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生态保护;功能划分
[中图分类号] S759.9;X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为追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1-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此背景下,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势在必行[3]。当前阶段,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不管是顶层设计还是制度体系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4]。笔者以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保护区的整合优化情况、森林植被恢复情况及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其他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1 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三十六脚湖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中南部,处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北厝镇、敖东镇、岚城乡3个乡(镇)的接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4′9″~119°47′24″、北纬25°27′15″~25°29′45″。保护区南北长4.6 km,东西宽5.4 km。保护区总面积1 340.00 hm2,其中核心区188.74 hm2(占总面积14.09%),缓冲区面积312.82 hm2(占23.34%),实验区面积838.44 hm2(占总面积62.57%)。保护区位于平潭岛中部淡水湖及湖周边集水区,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1997年度新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水域面积210.00 hm2,东北接岚城乡西南隅,西南连北厝镇东部,距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关潭城镇约1.0 km。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湖周边海蚀地貌和平潭主岛主要淡水资源。三十六脚湖海蚀地貌发育完整,保护区共有海蚀地貌景观、海积地貌景观2个亚类、11片集中分布区,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蘑菇、风蚀壁龛和潟湖等43处海蚀海积地貌遗迹点,分布面积达283.00 hm2。其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保存系统且完整,内容丰富多样,是我国少有的海岛海蚀海积(淡化潟湖)地貌。此外,保护区三十六脚湖水库是平潭岛唯一的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中型水库,也是平潭城关现有唯一的供水水源,同时其将承担岛内水利调度及岛外调水中转站的重要任务。
2 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的必要性
2.1 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十六脚湖保护区边界未确定、无功能分区,将造成相关保护政策难落地、执法无据,进而导致保护区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确定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有利于保护区的建设。
2.2 制订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可为协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制定目标,提供政策指导,为决策部门选择、确定项目提供依据,同时为保护区制订管理计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依据。此外,合理确定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是制订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基础。
2.3 生态功能红线落地的需要
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方案》,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明确主导生态功能,制订生态保护措施,加强保护与监管。合理确定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是生态功能红线落地的基础。
2.4 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需要
平潭县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平潭三十六脚湖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淡水资源面临枯竭,这已成为当前制约平潭县发展的重要因素。确定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有利于保护区可持续健康发展,使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 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情况
3.1 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情况
平潭三十六脚湖保护区内有较多的村庄居民点和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村庄发展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故将位于原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分布较为集中、面积较大的红湖村、北洋村、美楼村和中南村等村庄建设用地及周边部分基本农田调出自然保护区范围,调出总面积140.50 hm2。结合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条件,将山利村和中南村周边的生态林地调入自然保护区范围,面积22.95 hm2。同时,将部分原海坛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相邻的部分转化为三十六脚湖保护区,面积约117.55 hm2。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保持不变,为1 340.00 hm2。
3.2 保护区功能分区优化情况
平潭三十六脚湖保护区原核心区面积188.74 hm2,缓冲区面积312.82 hm2,实验区面积838.44 hm2。优化过程中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进行调整,将原来大部分的缓冲区调整为核心区,将原来的实验区调整为一般控制区,同时结合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实际需要对功能分区进行优化。调整后,平潭三十六脚湖保护区核心区面积501.56 hm2,一般控制区838.46 hm2。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第一,从原核心区、原缓冲区调整到一般控制区。保护区作为平潭县的水源保护地,需设置预留取水口,因此,将少部分核心区(0.60 hm2)和缓冲区(0.27 hm2)调整为一般控制区,作为预留取水口位置。
第二,从原实验区调整到核心保护区。结合水源涵养和保护的需要,将平潭三十六脚湖东侧风洞口原实验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0.87 hm2。
第三,从非自然保护区调整到一般控制区。结合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条件,将山利村(8.80 hm2)和中南村(14.15 hm2)周边的生态林地调入自然保护区范围,作为一般控制区,总面积22.95 hm2。
4 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情况
三十六脚湖是平潭县居民的“生命湖”和“母亲湖”,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饮水源地,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50个省重要湿地名录。平潭三十六脚湖保护区红线范围总面积约1 339.07 hm2,其中库区面积206.67 hm2,林地面积640.13 hm2,耕地面积306.00 hm2(包括104.80 hm2已租地造林),其他面积186.27 hm2。2010年,平潭三十六脚湖保护区实施绿化工程以来,林业部门采取库区周边退耕造林等措施,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部分地段农民还耕和建设临时设施,导致部分地段生态环境欠佳,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组织施工队先期对保护区内6处裸露地和部分零星地块,选择速生的平潭2号木麻黄进行造林补植,面积共约8.00 hm2。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保护区实地勘查,经过充分讨论后,制订了《三十六脚湖保护区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利用2 a时间,通过采取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矿山治理、林分修复、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等有效措施,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创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良的饮水源地。
森林是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区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按《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可以划分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草丛4个植被型,黑松林、湿地松林、木麻黄林、相思林、相思林+银合欢、黑松+相思林、黑松+木麻黄林、桃金娘灌丛、车桑子灌丛、空心莲子草草丛、琉璃繁缕草丛、水烛草丛和芦苇草丛13个群系。
5 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及思考
5.1 具体保护措施
5.1.1 依序开展宣传活动。近年来,三十六脚湖保护区积极开展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候鸟护飞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紧紧围绕“依法保护候鸟,守护绿色家园”“学法守法,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等主题,主动对接新闻媒体、学校和社区,多次宣讲鸟类科普知识;开展涉林群体保护野生动物培训多期;组织志愿者前往三十六脚湖清夹除网;发动党员干部进入学校、社区分发科普指南、法规手册、宣传单等1 000余份,张贴各类宣传标语500余张;在学校、社区、各单位电子显示屏播放电子宣传横幅20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了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5.1.2 依法管控,强化监测。为进一步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二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平潭县人民政府在实验区设定平潭境内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为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提供依据。进入10月候鸟迁徙季节,实验区建立野生候鸟疫情监测系统,打击非法猎捕候鸟行为,并组织人员对平潭三十六脚湖进行定期巡查,巡查过程中及时有效制止非法猎捕鸟类与其他野生动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成效。候鸟迁徙季来临时,实验区启动候鸟护飞出征仪式,组建多支志愿者团队前往保护区清网除夹。保护区组建平潭野生鸟类保护行动微信群,组织鸟类爱好者利用周末在平潭竹屿湖、三十六脚湖开展爱鸟摄影活动,营造了共同督促、共同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公众积极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开辟了新渠道。
5.1.3 强力推进生态治理。实验区积极开展以“生态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将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入陆域生态红线,明确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制订生态保护措施,加强保护与监管。此外,实验区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大力开展保护区整治工作,清查多处违建图斑,对拆除地开展复绿工作。同时,实验区实施三十六脚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初设批复总投资5 1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水体生态修复和岸带生态修复2个部分。其中,水体生态修复主要为库区清淤,清淤面积8.28 hm2,总清淤量48.1万m3;岸带生态修复主要为生态护坡修筑,生态护岸长度为2 030 m。此项工程已竣工验收,改善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还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打击在保护区内挖沙、毁林、采石、倾倒垃圾、开垦及开路等违法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5.2 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的思考
三十六脚湖保护区水资源贫乏,属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划定了三十六脚湖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三十六脚湖水库是平潭岛唯一的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中型水库,亦是平潭县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更是唯一适合承接岛外调水的饮用水源水库,起到岛内水利调度及岛外调水中转站的重要作用。平潭县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三十六脚湖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淡水资源面临枯竭。为了更好地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验区在确定保护区范围界线和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应与水利部门共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水利工程,使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相互统一、相互促进[5]。
6 结语
三十六脚湖保护区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改善附近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科学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水资源等,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但也要认识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主要对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总结,旨在总结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妮,李江,刘江.克里雅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调控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7):35-39.
[2]张坤,尹倩.广安市芦溪河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建议[J].四川水利,2021(增刊1):128-131.
[3]杨玉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127-128.
[4]张英.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的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20(2):34.
[5]郑姗姗,蔡丽平,邹秉章,等.森林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因子互作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0(5):2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