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作者: 罗晓瑛 李城德
[摘 要] 2019年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韩湾村韩宗强家自留地里实施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影响试验,以研究和探索新型绿色环保集雨保墒栽培技术,为马铃薯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每公顷覆盖粉碎秸秆7 500kg的垄作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21.16 kg/hm2,比对照增产6 742.76 kg/hm2,增幅20.63%,增产效果显著。马铃薯秸秆垄作模式经济效益良好,而且减少了地膜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该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垄作;秸秆;覆膜;抗旱增产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甘肃省旱作马铃薯种植区干旱少雨,导致露地马铃薯产量低且不稳定,种植效益低下。采用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除草效果显著,马铃薯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土壤与环境污染不利于旱作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1]。为此,笔者在通化镇韩湾村韩宗强家自留地内实施了不同覆盖方式马铃薯栽培试验,以研究和探索新型绿色环保集雨保墒栽培技术,为马铃薯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7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6.40 m2(4.4 m×6.0 m),试验品种为庄薯3号原种。各处理设计见表1。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为通化镇韩湾村韩宗强家自留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土质为黄绵土,结合整地施有机肥750 kg/hm2、尿素30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整地后划定小区,按试验设计要求实施马铃薯栽培。全膜垄作侧播先起宽70 cm大垄,垄沟深40 cm,用幅宽120 cm黑色地膜全覆盖,两膜相接在垄沟内,在垄两侧播种;半膜覆盖起宽70 cm大垄,垄沟深40 cm,用幅宽80 cm黑色地膜覆盖,在垄侧播种;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与全膜垄作侧播技术一样,起垄后覆膜;露地栽培行距55 cm、株距30 cm;秸秆垄作(覆盖粉碎秸秆垄作栽培),用粉碎的秸秆覆盖宽70 cm,再用土覆盖秸秆,形成大垄,垄沟深40 cm,每垄种植2行马铃薯。试验于2019年4月8日播种,播种密度6万株/hm2,现蕾期追施尿素30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成熟后及时收获,取20株考种样考种,按小区收获计鲜质量[2-4]。
2 气象因素
在此试验过程中,马铃薯全生育期降雨量为579.2 mm,比历年均值412.7 mm多166.5 mm,偏多40.3%;平均气温15.9 ℃,与历年值15.8 ℃基本持平。其中,4—5月降雨量为118.9 mm,比历年均值79.4 mm多39.5 mm,偏多49.7%,丰富的降水对马铃薯出苗和现蕾非常有利;6—7月降雨量为218.8 mm,比历年值均167.2 mm多51.6 mm,偏多30.9%,此时期正值马铃薯开化期,有利于产量形成;9月降雨量为131.7 mm,比历年均值66.6 mm多65.1 mm,为薯块膨大和淀粉积累创造了条件。从气象因素看出,当地2019年降雨量偏多,利于马铃薯生长,因此,马铃薯产量高于正常年份,但个别地块晚疫病发生较严重。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影响
由表2可知,秸秆量为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生育期最长,为148 d,比露地栽培推迟8 d;秸秆量为4 500 kg/hm2和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生育期为147 d,比露地栽培推迟7 d;全膜垄作侧播处理马铃薯生育期为143 d,比露地栽培推迟3 d;半膜覆盖栽培处理马铃薯生育期为141 d,比露地栽培推迟1 d;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处理马铃薯生育期136 d,比露地栽培提前4 d。
3.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各处理马铃薯株高在86.0~101.0 cm,从低到高依次是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秸秆量4 500 kg/hm2和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露地栽培(CK)、半膜覆盖栽培、全膜垄作侧播、秸秆量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各处理中,秸秆量为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株高最高,达101.0 cm;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处理马铃薯株高最低,为86.0 cm;其余处理马铃薯株高在91.5~99.5 cm。马铃薯茎直径以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处理最高,为1.10 cm;其次为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为1.00 cm;其余处理茎直径在0.80~0.91 cm。单株结薯数以秸秆量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最多,为5.8个;露地栽培最少,为4.9个;其余处理在5.3~5.7个。各处理单株薯质量在641.0~773.3 g,从低到高依次是露地栽培(CK)、半膜覆盖栽培、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秸秆量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全膜垄作侧播、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其中,单株薯质量以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最高,为773.3 g;露地栽培(CK)最低,为641.0 g。各处理大中薯率在89.0%~96.0%,从低到高依次是半膜覆盖栽培、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CK)、秸秆量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全膜垄作侧播、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其中,大中薯率以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最高,为96.0%;半膜覆盖栽培最低,为89.0%。
3.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产量39 421.16 kg/hm2,比对照增产6 742.76 kg/hm2,增幅20.63%,居第1位;秸秆量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产量39 320.15 kg/hm2,比对照增产6 641.75 kg/hm2,增幅20.32%,居第2位;全膜垄作侧播处理马铃薯产量38 208.98 kg/hm2,比对照增产5 530.58 kg/hm2,增幅16.92%,居第3位;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产量35 178.53 kg/hm2,比对照增产2 500.13 kg/hm2,增幅7.65%,居第4位;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处理马铃薯产量33 776.94 kg/hm2,比对照增产1 098.54 kg/hm2,增幅3.36%,居第5位;半膜覆盖栽培处理马铃薯产量33 019.33 kg/hm2,比对照增产340.93 kg/hm2,增幅1.04%,居第6位;露地栽培(CK)处理马铃薯产量32 678.40 kg/hm2,居第7位。
对各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有显著差异,重复间无差异。经最小显著极差法(LSR-SSR)比较表明,全膜垄作侧播与秸秆垄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全膜垄作侧播与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半膜覆盖栽培与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CK)、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见表5)。
3.4 各生育期土壤温度
由表6可知,就各处理马铃薯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而言,全膜垄作侧播处理为20.9 ℃,比露地栽培(CK)高1.7 ℃;半膜覆盖栽培处理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处理为19.7 ℃,比露地栽培(CK)高0.5 ℃;秸秆量4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和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为19.0 ℃,比露地栽培(CK)低0.2 ℃;秸秆量10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为19.2 ℃,与露地栽培(CK)相同。
4 结论
将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于马铃薯种植垄面,能有效抑制水分蒸发[5]。此试验结果表明,秸秆量7 500 kg/hm2的秸秆垄作处理马铃薯产量39 421.16 kg/hm2,比露地对照增产6 742.76 kg/hm2,增幅20.63%,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减少了地膜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马铃薯秸秆垄作技术。
参考文献:
[1]郭欣欣,张蓉,董禄信,等.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7):52-56.
[2]陈超,李荣,李芬,等.不同沟垄覆盖下土壤水热效应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0(11):1160-1166.
[3]孔伟程,冯绍元,王凤新,等.不同覆膜对滴灌马铃薯土壤水热及其生长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5):10-17.
[4]普雪可,吴春花,勉有明,等.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0(4):734-747.
[5]王喜红,王腾飞,张芮,等.覆膜与补充灌溉对马铃薯生长、耗水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11):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