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合路径
作者: 马静玲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整合,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在总结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整合的理论基础后,以广州市世茂天越项目为例,介绍其整合设计思路和设计策略。
[关键词] 建筑设计;园林景观;整合
[中图分类号] TU986.2;TU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1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整合的意义
我国建筑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合起源于商周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运用建筑与园林景观相融合的设计思路,形成了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包括秦汉宫苑、盛唐时期的芙蓉园与太液池、清朝的圆明园等。这些园林中的建筑物布局十分巧妙,园林景观、景观小品与植被群落分布其中,体现出人们对建筑环境、园林美学的要求。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整合的本质是建筑元素、园林景观元素的重组,通过协调与融合的方法呈现出景观与建筑物一体化效果。这种设计理念及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所在区域的整体利用率,打通了建筑物与园林区域之间的屏障,对提高建筑物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世茂天越项目建筑及其园林设计也是一个极好的代表,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中搭配相应的植物、景观小品等[1],将园林景观与建筑物整合起来(见图1),充分满足人们的居住、休闲、审美需求。
2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合理论基础
2.1 庇护性景观理论
庇护性景观设计理论是现代住宅区中常用的设计理论,主要是在建筑区与景观区域的交互空间搭建庇护性景观构筑物,为居民提供活动集散点,兼具开放性与遮蔽性,包括衔接景观区域的开放式露台、凉亭、连廊、棚架和膜结构等。世茂天越住宅区中的裙楼顶面露台、“六大区域”中的休息区中均可以看到庇护性景观。
2.2 高视点景观理论
在居住区密度逐渐提高、住宅楼层逐渐升高的居住条件下,居民观赏景观时会从高处向下观望,形成高视点视域。围绕高视点视域形成高视点景观效果的设计理论,即为高视点景观设计理论。这一设计理论强调要兼顾地面序列顺序方向的视觉效果与垂直方向的视觉效果。对于世茂天越项目,设计人员进行建筑物与景观的融合设计时,以建筑物为视觉出发点,在远处“六大功能区”中布置自然植物景观,形成高低错落、乱中有序的景观效果。
3 项目概况与设计思路
3.1 项目概况
世茂天越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五羊新城,是老城区的河西区域。其周围基础设施良好、规划水平较高、交通发达且配套完善,东侧紧邻天河新区,北侧毗邻龙城大道,西侧临近寺右南二街,南侧为寺右南三街(见图2)。世茂天越项目总基底面积约为2 035.58 m2,规划面积为5 446.00 m2,建筑面积为62 851.6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5 736.10 m2、地下建筑面积17 115.50 m2。项目为2栋地上51层建筑物,整体绿化率为35.0%。
3.2 设计思路
项目周边环境较为老旧,但处于城市核心位置,具有丰富的人居资源。在世茂天越项目的设计中,设计人员立足项目实际环境,充分考虑该项目与珠江CBD的接轨需求,同时考虑该项目的人居需求,致力于打造老城区的“蚌中明珠”。
设计人员掌握世茂天越项目周围环境实际情况后,立足现实条件,确定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思路。考虑广州市本土文化特征及人们对建筑物的审美需求,此次建筑物中的设计材料为白色玻璃、浅棕色不锈钢、灰色石材与深棕色不锈钢。其中,不锈钢材料主要用于构建世茂天越建筑物的一二楼裙楼金属结构,浅灰色石材作为部分建筑物外立面辅助搭配玻璃,形成现代化建筑风格。考虑CBD区域周围对建筑物的要求,同时考虑到之后整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需要,设计人员以多层搭配高层定位进行设计,即设计成地下4层+地上51层(中心主体建筑物)+大面积2层裙楼的形式(见图3)。这样可以采用2层裙楼连接超高层建筑物与周围的园林景观,有助于实现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合。
设计人员以世茂天越项目的位置为核心,思考该工程中建筑物与园区环境的关系,寻求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合契机。设计时,不仅需要结合周围环境,而且需要考虑建筑居住人群对环境的需求,考虑建筑物中不同人群对园林的功能需求,以整合设施赋予园林多元化功能;兼顾关注人群对周围景色、建筑外观的不同审美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展开设计。世茂天越项目的设计定位为核心区域学区房,对室外活动区域、景观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设计人员根据人们的需求,分别展开差异形象设计、入口界面整合设计、竖向空间利用设计,从而实现自然的建筑物到周围园林景观环境的过渡,拓展室外景观区域功能,充分满足居住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世茂天越项目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整合的设计思路具体如下。第一,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可以烘托建筑物周围区域氛围,辅助强化整体建筑视觉效果。在建筑设计中要想突出美感,不能仅关注建筑物的外表,更要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有效结合,凸显该区域的自然特色、风格。为进一步实现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的融合,引入“自然二十四节气”,以春风、立夏、白露或冬至等节气为主题,将建筑元素打乱重组,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赋予建筑生命力。
第二,丰富建筑区域的植被群落,能净化空气,调节温度与空气湿度,体现地域自然特征与生态建筑理念[2]。如图1所示,设计人员在建筑物露台的正前方设置了游泳池及绿化区域,种植了大量植物。这种打通视觉效果的整合设计方法弱化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地区特色植被体现出广州市的自然特征,打造生态建筑[3]。
第三,建筑设计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融合的。如图1所示,露台对面的游泳池与二层裙楼呈现阶梯向下的效果,能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露台、泳池等建筑物与时令花卉、高大树木的融合,给人带来休闲、温馨的感觉。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将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有效提升了整体景观效果。
4 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整合的设计策略
4.1 竖向设计
设计人员对二层裙楼部分进行竖向设计,遵循协调、以人为本、舒适与美观的原则,在裙楼的顶面设置露天休闲区域。如图4所示,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连接最左面的开放环境、中间的旋转楼梯与最右面的裙楼区域,同时在裙楼位置设置了进入高层主体的入口。从左到右高度依次提升,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人们的视野,通过阶梯状的过渡自然衔接园林区域与建筑区域,同时能够丰富过渡区的功能,兼顾设计整合要求与功能要求。
4.2 六类功能策划
六类功能策划(见图5)是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整合的要点。设计人员最大限度地开发有限的园林空间,形成垂直的消解空间,同时在不同楼层分别设置了室内架空层、景观会所、空中会客厅、儿童游乐区域、空中泳池、健身活动中心和屋顶生态花园等。其中,景观会所、空中泳池、生态花园分别引入了室外园林区域中的植被景观资源,让人们实现“在室内活动可以欣赏园林风光”的愿望,凸显整合设计的功能优势。
4.3 五类场景营造
五类场景营造是指设计人员分别设置了“宿归”“共语”“天伦”“勤学”和“汗出”五类场景。这五类场景分别对应如下方面:①世茂天越入口区域位置栽植大量植被,形成自然植物群落,让人们归家时有心旷神怡的感觉;②屋顶生态花园区域设置了大量的休闲座椅,让人们可以在闲聊的同时观赏景色;③园区中设置老年活动中心与幼儿活动区域,可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的美好愿景;④设置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公共读书区域,同时设置小区内部图书馆,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刻进入图书馆学习与读书,丰富知识;⑤健身中心位于二层裙楼,落地窗的设置保证人们在健身的同时能清晰地看到窗外地景色,进一步拓展建筑视觉范围[4]。
4.4 四大核心亮点
裙楼位置是世茂天越项目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整合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区域,设计人员通过设置立体花园、空中泳池、架空会所、互通景观等深化建筑物与园林的联系,打造立体、具有层次的衔接区域。
4.5 园区区域管控与流向设计
世茂天越小区的区域管控与流向设计能进一步加强自然景观与建筑物的衔接。设计人员利用围墙与建筑边界将小区外的空间与内部空间隔离开来,同时设置闸机管理系统,提升小区的私密性,将整个小区及其中建筑区均作为“大园林”。同时,加强内外联系的消防流向、人车流线建设,在保证小区大园林私密性的同时提升安全流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的整合水平[5]。
参考文献:
[1]唐晓亚.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J].居舍,2022(1):111-113.
[2]吴俊杰.试论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方法[J].江西建材,2021(9):152-153.
[3]何垚明.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应用探析[J].居舍,2021(6):108-109.
[4]陈青.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建筑与预算,2021(10):44-46.
[5]程诚.试论如何融合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21(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