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提升建议
作者: 杨秋实
[摘 要] 依照《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和《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等,对安徽省泗县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结果得出泗县中、低等质量类型耕地面积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72.01%。对此,泗县可采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完善田间工程建设、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等级提升;泗县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3
0 引言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地处东经117°37′~118°10′、北纬33°16′~33°46′。泗县下辖15个镇、1个开发区,行政区域面积1 856 km2,耕地总面积130 384.04 hm2,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泗县土壤类型主要为由古河流和湖泊沉积物形成的砂姜黑土(集中分布在县中南部)和近代黄泛沉积物形成的潮土(主要分布在县北),二者约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90.0%。泗县墩集镇和草庙镇部分地区分布有超110 km2的岗地,由于高程相对较高且地表有一定坡降,土壤发育成了黄褐土,约占该县耕地总面积9.7%。此外,泗县还分布有少量的水稻土和石灰岩土。
1 泗县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分析
1.1 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情况
2020年,利用ArcG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调查点的布设采样与检测、基础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单元确定与赋值、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确定等流程,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再结合清洁程度判定,完成了泗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2021年对泗县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补充评价,最终将耕地共分成7个等级,分别为2~8等级,平均等级为4.417等,大多分布在3~6等级,共113 132.0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6.77%,呈中等多,高、低等少的正态分布。泗县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如表1。
1.2 耕地质量等级区域分布
耕地质量包括耕地地力和耕地环境质量两方面。土壤质量主要受内在成土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人为因素的影响,因土壤内在成土因素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人为因素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1]。在自然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由于耕地的利用水平、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及人们的种植习惯等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等级差异明显[2]。泗县各乡镇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1.3 耕地质量等级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
如表3所示,泗县高等质量类型(2~3等级)耕地面积36 494.46 hm2,占泗县耕地总面积的27.99%,土壤类型以砂姜黑土、潮土为主;中等质量类型(4~6等级)耕地面积86 357.65 hm2,占泗县耕地总面积的66.23%;低等质量类型(7~8等级)耕地面积7 531.93 hm2,占泗县耕地总面积的5.78%,中、低等质量类型耕地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都有分布。
2 泗县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建议
泗县中、低等质量类型耕地面积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72.01%。在综合研判各评价因子的基础上,结合泗县耕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的建议。
2.1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耕地可被划分为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泗县又将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两区”划定,划分出粮食(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为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泗县应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将优质耕地或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扩大高标准农田规模,实施重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3]。另外,结合泗县实际,建议在永久基本农田内优先安排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相关项目等;适当提高“两区”内小麦、玉米、大豆生产者的农业补贴;有计划地将历史上占用良田的林地、草地及畜禽养殖设施等向“四荒”地或低等级耕地转移,恢复其原有的面貌;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党政领导责任制和“田长制”“两区”管护责任制等耕地保护制度,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2.2 完善田间工程建设
泗县应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将符合条件的灌区有效灌溉耕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在综合考虑原有田间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一户一块田”改革,进一步优化田间基础设施,将完善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农田集中连片、土壤深耕、土地平整、土壤培肥与改良等有机结合,消除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子[4]。对于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注重培肥和改良土壤,以提升耕地地力。对于丁湖镇、草沟镇、墩集镇、屏山镇等地适宜种植水稻的区域,建议通过“旱改水”工程进行改造。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低洼易涝地,可兴建配套排涝电站等。通过一系列田间工程建设,实现耕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有效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水平,从而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2.3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泗县农业部门应结合近年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配方施肥面积。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同时,注意补充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县北淤土区域种植经济作物的要适当补充铁、镁等元素,辅以增施有机肥、化肥机械深施、氮肥后移等技术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升耕地质量[5]。同时,科研与农技推广部门要结合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不断更新、优化和细化肥料配方,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处理和专家咨询系统,做到农户与专家直接对接,精准配方施肥,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2.4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合理搭配施入土壤后,既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和缓冲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为作物提供全面营养,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又能充分发挥化肥单位养分含量高、释放快的优势,两者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与其他地方一样,过去几十年泗县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忽视了土壤有机质的补充,导致耕地退化加重。近年来,泗县74.1%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25 g/kg,处于中等水平;21.6%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 g/kg,处于缺或极缺水平。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现状,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暨化肥减量增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土壤深耕等项目,采取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秸秆速腐剂+土壤深耕”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坚持长期施用有机肥,适量秸秆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能有效提升耕地地力,改善耕地环境,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2.5 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
泗县应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例如,总结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经验,不断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并扩大鲜食山芋、金丝瓜等种植面积,提高以此为主导的订单物流、加工营销等农业综合效益,以产品质量、综合服务及产业链延伸求效益,减轻耕地负担;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土壤调理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推广大豆与玉米轮作、大豆与玉米带状复种、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等生产模式,改变传统“小麦+夏玉米(夏大豆)”种植模式为3~5 a种植一季春山芋或春花生等,实现冬季休耕一次,通过轮作休耕消减连作障碍,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推广大型宽幅作业机具、大型联合作业机具、大豆玉米带状套播机等,加大“山芋杀秧收获一体机”等新型机械的研制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率和机械作业效率,减少田间机械作业对耕地质量的负面影响;推广植保无人机、测深(追)施肥机、水肥药一体化设备,提高水、肥、药的施用和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对耕地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强化宣传与技术培训,提高社会公众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生产与服务人员等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提高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能。总之,通过一系列农业新成果转化应用,实现耕地减负增效、用养结合,促进耕地质量等级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志.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J].河北农业,2014(10):43-45.
[2]明雪,黄智刚.平南县耕地质量等级评价[J].广西农学报,2021(6):64-69.
[3]徐涵,乔金亮,黄晓芳,等.耕地问题调查[N].经济日报,2022-02-1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 2911—2016[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