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 张静

[摘 要]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但在种植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虫害。目前,花生常见的病虫害有几十种,这些病虫害对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花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显得愈加重要。如何有效做好花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花生优质高产已成为花生种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在总结花生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花生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3

1 花生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花生在生长过程中的病害虽然较多,但总体上来看主要是花生叶斑病、花生锈病、花生枯萎病等。笔者针对这些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1.1 花生叶斑病

1.1.1 危害症状。花生叶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是我国花生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种类,其病原菌主要是花生尾孢菌和球座尾孢菌[1]。花生一旦感染叶斑病,往往表现为叶片提前脱落,并最终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花生叶斑病危害主要表现在叶片、叶柄及茎等部位,发病时通常从花生植株底部老叶片开始,并从底部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花生的叶片、叶柄及茎等部位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斑。

褐斑病和黑斑病分别发生于花生的不同部位。褐斑病主要发生于花生叶片正面,病斑直径在4~10 mm,颜色为黄褐色或者暗褐色,形状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病斑周围会有似青蛙眼的黄色晕圈,有时病斑上会产生一些灰白色的霉状物。相比较来说,黑斑病病斑直径在1~6 mm,病斑小且颜色深,主要发生在花生叶片背面,严重时也会发生在花生的叶柄、托叶、茎及荚果等部位。

1.1.2 发生规律。花生叶斑病与种植模式有着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连作种植模式比轮作种植模式的花生更易感染叶斑病。同时,花生叶斑病与种植地块的土质、肥力及花生长势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土质越优良、肥力水平越高、花生长势越好的种植地块越不易出现花生叶斑病。春花生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而夏花生只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即8月下旬至9月上旬。

1.1.3 防治技术

1.1.3.1 农业防治技术。从封丘县花生叶斑病的农业防治措施来看,所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方法是对感染叶斑病的花生残体进行收集和清除,尤其是在花生播种前,农户要对耕地及周边的花生秧垛及时进行清理。在花生收获后,农户要对散落的花生枝叶进行清理或焚烧。第二种方法是对现有的花生种植区域进行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病原菌寄主单一,不会侵染花生以外的作物,因此,可将花生与小麦、甘薯等作物进行轮作,从而实现有效预防。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将花生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封丘县在十几年前进行过花生与水稻的水旱轮作,从防治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要好于花生与小麦、甘薯等作物的轮作。第三种方法是做好花生的田间管理工作。农户要对花生进行合理密植,做好花生田间灌溉及排水工作,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提高花生抵抗叶斑病的能力。

1.1.3.2 化学防治技术。首先是从花生始花期起,按照叶斑病的发生程度进行药物喷洒。在封丘县,种植户防治花生叶斑病的常用药物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2],10~15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4次,每667 m2喷洒的药量为50~75 L。需要注意的是,在花生生育后期不要使用多菌灵药剂。其次是在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条件的农户可使用进口的12.5%消斑灵药剂,以每667 m2 地块32 g的标准,兑水60 L进行喷洒。从封丘县的实践来看,该药剂防治效果比较好,防病率超过80%。最后是在每年6月底至8月中旬,使用抗枯宁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每隔15 d喷洒一次,连喷4次,防治效果较好。

1.2 花生锈病

1.2.1 危害症状。锈病也是花生常见病害之一。从症状上来看,花生感染锈病后,初期会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的淡黄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变为淡红色的凸起斑[3]。一旦感染花生锈病,花生就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如果花生叶片密生夏孢子堆,则花生叶片很快就会变黄干枯,严重的话甚至整株花生枯死。实践证明,花生叶片最易感染锈病。此外,花生茎部、叶柄或者果柄等部位也易感染此病。

1.2.2 发生规律。花生锈病的发生与种植地区的气候、花生品种及栽培技术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首先,从气候方面来看,如果种植地区比较温暖、干燥,则不易感染花生锈病;如果种植地区高温多雨或者雾大露重,则易感染和流行花生锈病。其次,从花生品种方面看,抗病性比较强的花生品种不易感染锈病。最后,从栽培技术方面来看,早播、轮作、栽植密度小的地块不易发生此病或发生程度较轻。

1.2.3 防治技术

1.2.3.1 农业防治技术。花生锈病农业防治方法主要包括4种。第一是在花生播种前或者花生收获后对花生种植区域进行清理,重点清理杂草及农作物的病残体,并将清理物进行沤肥或集中销毁。第二是做好花生与其他非豆科农作物的轮作,能够进行水旱轮作最好。第三是做好花生的选种、拌种工作。选种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抗病花生品种,如封丘县种植范围比较广的豫9326花生品种,抗锈病能力就比较突出。第四是做好花生的田间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花生的中耕培土、培育壮苗工作;其次要做好花生的施肥追肥工作;最后要做好花生的灌溉和排水工作。

1.2.3.2 化学防治技术。花生锈病的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农药拌种防治。通常按照种子质量的0.5%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花生进行拌种。二是在花生锈病发生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1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100倍液,每667 m2用60~75 L药液进行喷洒,尽量在晴天下午进行,间隔时间为7~10 d,连续喷洒两三次[3]。

1.3 花生枯萎病

花生枯萎病是花生茎腐病、白绢病、根腐病、黑霉病、青枯病的总称。在花生生长过程中,枯萎病发生的范围非常广泛,发病期一般为开花期。

1.3.1 花生茎腐病

1.3.1.1 危害症状。茎腐病是一种常见的花生病害,这种病害自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能发生,但以苗期发病为主。幼苗期花生一旦感染茎腐病,子叶就会由于受到侵染而呈黑褐色,同时病菌会沿着子叶进一步扩展,进而危害花生幼苗根颈部,并最终形成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直至花生茎基部发生腐烂,甚至会导致花生死亡。

1.3.1.2 发生规律。花生茎腐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附在花生种子或土壤、病残株上越冬,生命力较强。这也是花生茎腐病防控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花生茎腐病的传播主要靠雨水径流和农事操作等途径。在花生生长期内,茎腐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期,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第二个发病高峰期在8月上旬。

1.3.1.3 防治技术。第一,农业防治技术。注重花生选种和晒种;将花生与玉米、甘薯及水稻等作物进行轮种。第二,化学防治技术。对于花生枯萎病的化学防治,农户要在花生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25~30 kg,浸种6~12 h。

1.3.2 花生白绢病

1.3.2.1 危害症状。白绢病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花生病害。这种病由齐整小核菌侵染而引发,可发生在花生的各个生长阶段。发病初期,病菌从花生近地面的茎部侵入,导致感染部位呈现呈暗褐色软腐状,不久即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使花生叶片枯黄,进而造成花生整株死亡。

1.3.2.2 发生规律。花生白绢病病原菌在土壤或者病残体上越冬;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中,病原菌的存活时间长达6 a。高温多雨的气候更利于花生白绢病的发生。白绢病的发生与花生种子品质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花生种子的带病率较高,则翌年花生苗期发病会比较严重。

1.3.2.3 防治技术。第一,农业防治技术。首先,农户要选用高产抗病的花生品种进行种植;其次,病株率达到10%的地块要及时进行轮作;最后,要定时清洁田园,尤其是在花生种植前和收获后,要对花生种植田进行彻底的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菌。第二,化学防治技术。首先,在花生结荚初期,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者扑海因1 000倍液进行防治。其次,如果花生在生长期发病,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从花生主茎顶部每穴灌200~250 mL药液,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4]。

1.3.3 花生根腐病

1.3.3.1 危害症状。花生根腐病在封丘县的花生种植区内也经常发生,主要危害花生的根部。花生一旦感染根腐病,根部的外皮层就会变为褐色并且开始出现腐烂。此外,根腐病还易导致花生生长缓慢、叶片发黄且易脱落,甚至会直接影响花生的开花结果。

1.3.3.2 发生规律。花生根腐病可发生于花生的各个发育期。花生在出苗前感染根腐病易造成烂种和烂芽;在苗期感染根腐病易造成根腐和苗枯;花生成株一旦感染根腐病就会引起根腐、茎基病和荚腐,根系形成鼠尾状,地上部分矮小,花生叶片枯萎甚至导致整株死亡。从病原上来看,花生根腐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这种病菌的传播主要靠雨水和农事操作,如果花生苗期田间积水较多或者气温较低,则更利于病菌的传播。

1.3.3.3 防治技术。第一,农业防治技术。农户要选用高产抗病、饱满新鲜的花生品种进行种植;做好田间管理,尤其是田间排水管理。第二,化学防治技术。根腐病发生初期,农户可以对花生叶面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每隔7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

2 花生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花生主要虫害种类

花生生长过程中虫害较多,但以蛴螬为主。尤其是近年来,封丘县花生减产的主要原因就是蛴螬危害。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其成虫通常被称为金龟子,危害花生的主要是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

大黑鳃金龟成虫盛发期在6月中下旬,幼虫集中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暗黑鳃金龟在黄淮地区一年发生1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上旬,幼虫危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铜绿丽金龟成虫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黄淮地区成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严重,幼虫集中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9月幼虫食量大,对花生危害严重。

2.2 防治技术

2.2.1 农业防治技术。一方面,农户可以从选种整地、合理轮作、测土配方、合理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展综合农业防治,提高农业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在花生施肥的过程中,农户要尽量多施用腐熟有机肥,不施生肥,同时可以利用黑光灯对蛴螬成虫进行诱杀。

2.2.2 化学防治技术。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化学防治蛴螬一般有两个适宜时期:一个时期是花生出齐苗后15~20 d,另一个时期是在花生开花期。连续用药四五次,可有效防治蛴螬虫害。在药物的具体使用上,首先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500 mL兑水20~25 kg,拌种250~300 kg对蛴螬进行防治;其次可以用高巧种衣剂30 mL兑水200~300 g,拌种15.0~17.5 kg对蛴螬进行防治;最后可用药液灌根防治花生虫害,在蛴螬虫量最大时用50%辛硫磷8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入药水150~250 mL,灌后要及时覆土以增加效果[5]。

3 结语

做好花生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证花生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要在对花生主要病虫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花生病虫害的危害,从而保证花生的质量和产量,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君,王佳佳,李江.花生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4):47.

[2]刘宝刚.花生高产种植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问题的防治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186-187.

[3]王巧玲.花生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农家科技,2019(4):26.

[4]卢爵广,江日东.花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21(36):42-44.

[5]李立杰.兴城市花生主要病虫害发生及“中西”结合防治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21(9):62-6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