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王维青 吴顺福

[摘 要]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现代化,大幅度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率十分必要。但是,在当前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中,存在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今后需通过采取强化林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助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林业;信息化;森林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4

0 引言

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极大。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对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1 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概述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促进林业发展,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相关部门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对某一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要素进行筹划和控制,达到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等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如采伐限额管理、二类调查、三类调查、范围管理、造林管理和征地管理等。在森林资源管理的众多手段中,信息技术手段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1]。

信息化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指培养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智能化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者,提高社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过程。林业信息化,是在一定的林业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及一定的信息基础环境约束下, 林业信息活动不断丰富、信息活动量不断增加、信息活动效果不断提高的过程。21世纪,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提高林业的综合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于推动我国林业发展极为必要。

2 在森林资源管理中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务繁杂而艰巨,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森林资源管理中,林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①森林资源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动态数据库和静态数据库,是以二类调查、三类调查、林业征占地、营造林等森林资源相关的林业资源档案、林地落界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库,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数据库越完备,林业信息化水平越高,森林资源管理越便捷。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林业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便于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推动林业发展。而网络基础设施是保障数据采集、传输、调用、共享的载体,是实现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互联互通,保障林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③应用系统建设。林业信息系统由各个应用系统组成。这些应用系统承担了整个系统各个分区的功能,对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十分重要。林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二类调查、三类调查、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伐区管理和林地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搭建与更新都是必要的。④信息服务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中,领导决策信息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平台、林业信息查询平台、其他部门服务系统、林地地理信息平台和森林资源统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 林业信息化对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作用

林业信息化是当前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林业信息化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1 有利于加强林业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分布广,但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森林种类多、形态多样,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导致森林资源的管理难度很大。林业部门应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的信息化采集、监控、数据管理手段,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管理,使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更真实可靠,森林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森林资源的管理更具针对性。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提升森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促进森林管理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升[2]。

3.2 有利于扩展森林资源的管理范围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而森林资源的管理受森林分布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尤其部分偏远地区、交界地区的管理很难落实到位,进而影响森林火灾等的监测、控制水平,影响森林资源安全。而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可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森林资源管理中,如森林消防基站、3S技术等。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大幅度扩展森林资源管理的范围,通过掌握的信息更好地做出管理策略,提高管理的综合质量。

3.3 有利于促进森林管理现代化和集中化

林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建立起完善的林业产业链,尤其是具有林业资源优势地区建立现代化林业产业链,深度挖掘林业的综合价值,提高林农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采伐、营林、森林抚育、林产品加工销售和林业环境监测等都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支持、辅助,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现代化,促进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3]。

4 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管理,尤其是生态资源保护,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背景下,林业信息化发展也有了一定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约了现代林业的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4.1 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不统一

林业信息数据库是林业信息化最基础的部分,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数据库不完善,林业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使用、存储等无法实现,林业资源的可视化也难以得到支撑,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虽然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森林资源和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很多地方也建成了林业数据库,但是各地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并不统一,建设水平也不一样,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资源共享还存在不少问题,造成很多数据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产生了大量信息垃圾,并不利于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和林业的高效发展。

4.2 基础设施落后,林业信息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防火设施建设。但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布十分广泛,各区域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水平有较大差异,而很多珍贵的森林资源又分布在东北、西南等生态环境多变、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地方投入能力有限。面对庞大的森林系统和复杂的地形、气候,当前很多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不足。尤其部分偏远地区并未建立森林监测基站,没有配备先进的3S系统,甚至没有足够的电脑、桌椅,红外线监控、无人机巡护等设备也比较缺乏。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制约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4.3 资金、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做支撑,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系统的搭建、软硬件的购置和维护、应用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而我国很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影响了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信息化,人才是基本保障。但是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专业人才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基层地区人才断层比较严重。其原因如下:一方面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不愿吃苦,不愿从事林业、农业相关的工作,不愿到离城市较远、生活条件艰苦的林区工作;另一方面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不到位,林业人才的福利待遇较低、聘用晋升渠道不明确等,影响了年轻、专业对口的林业人才扎根基层的积极性等。人才不足,林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就很难得到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

4.4 林业信息技术创新不足

林业信息化建设,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落实办法,信息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适配的。同一套监测系统可能在平原地区能得到高清晰监测画质,但在地形、气候变化多样的山区,监测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同一数据采集技术,在不同地形得到的数据准确性可能有较大差异。而我国目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大多由国外批量引进,因此,林业部门应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加大技术自主研发力度,设计研发更多适合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以提高我国林业信息化水平。

5 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措施

林业信息化与森林资源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林业信息化能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又便于推动林业信息化,所以应积极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森林管理水平,促进林业科技的进步,助力现代化林业建设。

5.1 强化林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

林业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库是最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数据库建设标准不一、水平不一,使用效果参差不齐,加之应用系统不完善,导致信息化未能更高效地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应加强林业数据库建设。建设数据库之前,林业部门应进行充分的系统规划设计,严格做好地形图、林相图、管护经营图、森林分类经营图等基本地图数字化工作,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对数据库内图层、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的基本参数、存储格式、尺寸标准、比例尺、缩放范围、代码和数据库的容量等制定统一标准,使所有设备访问森林资源管理系统都能得到一致的搜索结果,便于数据的查询、存储、传输和利用,确保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信息汇报与传输等的畅通,提高林业信息的利用率。另外,林业部门也应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系统、监测系统、经营管护系统、森工管理系统、森林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火灾预警系统和地质勘探可视化系统等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与更新,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扩展林业数据库的功能,并与其他行业相关站点建立外链,加强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4]。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林业信息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的,但是我国目前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不足,尤其是偏远但森林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这对推动全国性的林业信息化综合系统建设,提高整体的林业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十分不利,所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差距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林业部门应以行政单位或是林业片区为单位建设管理基站,划定必要的办公地,建设必要的房屋,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桌椅、3G监测设备、数据网络设备和通信设施等,建成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为实现林业信息化办公、现代化管理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5]。东北、西南是我国林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这两个区域加强基础设施配备,保护好丰富的区域森林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为此,当地林业部门应完善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气候监测、营造林管理、造林效果评估、森林演变监测,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当地林业发展。

5.3 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林业信息化高效建设的前提条件。办公设备的配置、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搭建与更新,相关工作人员的选拔、培训,日常的林业管理工作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林业管理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区的林业资金投入有较大差别,很多基层地区的财政压力较大,林业信息化资金缺乏,导致森林资源管理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解决资金问题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应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专项拨款,保障林业部门所需的计算机、桌椅、监测设备等配备齐全;另一方面,为保障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开展,林业部门应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健全基层林业信息站共建共享机制。此外,基层林业信息站应通过对企业、个人提供合理的有偿林业管理服务增加收入,用于站点的设施更新、维护,支持日常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站点员工福利待遇的提升[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