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
作者: 陈娟[摘 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此,在回顾安徽省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在生态环保意识、降解膜推广、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设施运行成本、农村改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扶持蔬菜标准园建设、强化执法监管、推进畜禽标准化绿色养殖、抓好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农村改厕;芜湖市
[中图分类号] X52;X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4
0 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即非点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污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分散式农村生活所产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降水的驱动下,受地形影响,以地表、地下径流和土壤侵蚀为载体,进入邻近受纳水体而造成的污染[1]。
近年来,随着固定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多次重要指示[2]。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安徽省芜湖市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转变绿色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扎实推进五年提升行动。2020年,芜湖市开展的多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获得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居安徽省第一,以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位居安徽省第二,芜湖市繁昌区获评“2020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2021年,芜湖市在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位居第一。
1 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成效
1.1 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
2021年,芜湖市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134.33万t,全市秸秆利用总量为122.88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91.48%;其中,产业化利用量占农作物秸秆利用总量的45.02%,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占农作物秸秆利用总量的29.38%。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当地采取了如下举措。第一,为确保完成《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7〕29号)和《安徽省2021年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芜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和芜湖市财政局共同印发了《芜湖市2021年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市农科教〔2021〕46号),明确了芜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实施范围、实施内容等,提出了保障措施,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二,为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行动,芜湖市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现场会和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如芜湖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芜湖广电中心联合开办都市农业电视栏目《乡约鸠兹》,拍摄秸秆综合利用专题片并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芜湖电视台《今日芜湖》报道“新华社点赞南陵等地活用秸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此外,省内外媒体也对此积极进行宣传报道,如安徽省农业·科教频道报道“南陵:综合利用秸秆效益好”,《中国青年报》以“创新并非只是‘诗意般的爱好和兴趣’”报道芜湖市在秸秆“收储运”环节创新的先进事迹[4],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安徽省劳动模范沈显华让秸秆变废为宝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省内外媒体的大力宣传,来营造舆论氛围,助力芜湖市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1.2 加强农膜回收领导工作
2021年,芜湖市农膜使用量2 247 t,农膜回收1 928 t,回收率达到86%。如此高的回收率与该市各部门齐抓共管有着密切关系。芜湖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印发《芜湖市农药(肥料)包装及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方案》,并设置农资废弃物回收网点701个;2021年,芜湖市各地共印制了《致全市广大农民关于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一封信》5万份,发放《农资废弃包装物清理回收告知书》3万份;芜湖市农业农村局会同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芜湖市生态环境局、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芜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开展农膜专项整治活动。2021年,芜湖市农业农村部门全年开展巡查检查651次,出动执法人员1 906人次,检查门店企业数2 795家;在湾沚区开展回收示范区整县推进,遴选芜湖亚太通用托盘包装有限公司作为农膜回收利用项目实施主体,建立农膜和农药包装回收闭环,实现区农膜回收率90%以上。
1.3 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芜湖市对所有在册畜禽规模场以及部分专业养殖户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督察指导,重点对2017年中央督察组、2018年省环保督察组、长江经济带审计反馈的粪污污染方面案件进行落实整改、验收销号。2020年,芜湖市粪污利用量96万t,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9%,规模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100%。
1.4 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一,持续推进厕所革命。2021年,芜湖市按照每户800元的标准将资金下放各村,作为农村改厕专项奖补资金。第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芜湖市统一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街)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115”(1个县市区、10个乡镇、50个村)示范创建评比活动。所有行政村均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超标准完成芜湖市考核指标。第三,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芜湖市共676个行政村,其中284个行政村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21年8月底,芜湖市“厕所革命”已改造21.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安徽省统计局调查芜湖市农村改厕情况,群众满意度得分98.5分,满意度居全省第一。第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2021年,芜湖市安排2 425万元市级资金开展已建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现已杜绝省级美丽乡村农村污水设施闲置、设备空转等问题。截至“十四五”末,芜湖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完成4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13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作。
2 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亮点:粪污治理成效显著
2.1 主推粪污资源化利用4种模式
2017年以来,芜湖市率先在安徽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试点项目,主推“种养结合中循环”模式、“自我消纳的生态小循环”模式、“黑膜技术”模式、“异位发酵床”模式等符合芜湖市畜禽养殖业情况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全市养殖场(户)粪污治理工作被作为典型案例推荐、上报安徽省推广总站,受到上级表彰。芜湖市环保督察交办件直线下降,从2018年的52件下降至2020年的12件,下降77%。
2.2 建立粪污处理中心
芜湖市合理规划粪污收集中心,按照养殖量和收集半径规划收集中心建设。目前,收集中心和养殖量相匹配,全市没有跨区域外调畜禽粪便的现象,并且粪污收集中心和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乡镇政府和县级农业部门监管粪污收集中心收集养殖场(户)粪污,保障全量收集,从而实现了全市乡村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2.3 规模场和专业户一场(户)一策,实现治理全覆盖
芜湖市从2019年开始在安徽省率先开展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治理。连续2年,芜湖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芜湖市畜禽粪污治理工作中强调,对专业户废弃物实施一场(户)一策治理,要求县区精准摸底、因场施策,做好对散养户的宣传工作,做到散养户粪污收集处置。芜湖市治理专业户648家,全部通过农业、环保部门共同验收。
2.4 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雏形初步显现
位于芜湖市南陵县的芜湖市泰丰循环农业科技公司利用生物发酵床技术养牛1 000多头,流转土地超过20 hm2,自建有机肥加工厂,在本场土地施用有机肥的同时,还和周边农户交换秸秆。此种措施不仅解决了饲草问题,还消纳了粪便,改善了土壤结构,节约了耕地。此外,湾沚区(原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还有部分养殖场也是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典型。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雏形已经在芜湖市显现。据不完全统计,芜湖市90%以上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了还田利用。
3 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工费用上涨。由于废旧残膜等农田废弃物混合在作物根茎、秸秆和土壤里,捡拾难度大、工作量大,致使农户没有精力和财力将其清理干净。同时,部分农户捡拾废旧残膜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此外,垃圾分类知识在农村普及力度不足。农村地区部分老年居民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垃圾分类新知识接受、理解较慢,导致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有一定难度。
3.2 蔬菜标准园建设落后
部分县(市、区)普遍反映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农田废弃物回收集中之后该如何处理。芜湖市鸠江区和弋江区曾经各有过1家回收加工企业,但都因排污不达标被环保部门关停,环保达标所增加的费用是回收企业继续运营的最大障碍。此外,芜湖市蔬菜加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均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大量蔬菜产品生产、营销仍以原料为主,分类、包装不够精细,加之农田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滞后,易出现严重的面源污染。
3.3 新标准地膜推广难度大,市场监管难
2018年5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实施。与1992年版国家标准相比,新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保护土壤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新国家标准以规范生产、引导使用、提高质量、促进回收为目标,系统考虑地膜厚度与力学性能,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 mm提高至0.010 mm[6]。然而由于新标准地膜价格高,是普通地膜价格的3倍以上,因此,新标准地膜推广难度大。芜湖市仍有许多农户继续使用旧标准地膜。由于地膜销售有网上销售、实体店销售、公司和大户采购等多种渠道,导致市场监管难度较大。
3.4 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第一,秸秆收储企业的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秸秆收储成本高,导致部分农民、秸秆收储企业等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有机结合上,部分村、镇受资金、技术等的限制进程缓慢,阻碍了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的提高。第三,大型畜禽养殖场工业化治污设施投入大且运行成本高,粪污处理装备不运行,偷排漏排风险大。此外,粪污处理技术要求高,如异位发酵床对垫料和粪污的配比、有机菌剂的使用量和频次、发酵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等都有严格要求,难以保证粪肥发酵处理完全符合《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和《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要求,影响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的提高。
3.5 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坚持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落实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明显成效。但芜湖市部分地区在旱厕改造完成后,管护维修、定期收运处理粪污等后续管护工作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
4 加强芜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对策
4.1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立法
农业部门应多领域、深层次、宽角度开展废弃农膜等回收利用及禁止焚烧秸秆的宣传工作,做到宣传进农户、进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大户、进经营门店,切实增强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国家新标准宣传工作,宣传推广可降解地膜和超薄聚乙烯地膜,引导农民规范使用标准地膜,积极参与地膜回收,强化源头防控,严防严控农膜污染,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政府相关部门需尽早出台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地方政府、农民及种植大户、废物处理相关企业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的权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