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朱鹮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袁彬 靳雨燕 张怡菲 刘荣荣 屠欣怡[摘 要] 秦岭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华基因库”。朱鹮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秦岭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虽然朱鹮保护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其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之间依旧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思考与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陕西汉中的朱鹮保护为例,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秦岭;朱鹮;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63;X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3
1 朱鹮的基本特征
朱鹮(Nipponia nippon Temminck)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濒危的鸟类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将其列入极濒危物种名录。作为中型禽类,它体长约68 cm,体重约1.7 kg,头部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喙细长而向下弯曲,羽毛通体为白色,后枕部长有柳叶形羽冠;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颈部肌肉中产生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部等部位,使其变成灰黑色[1]。
朱鹮主要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常在当地的树林、水田及沼泽地觅食,其主要食物包括鲫鱼、黄鳝等鱼类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动物,蝾螈等两栖类动物,蜗牛、贝壳等软体动物,水生、陆生昆虫及部分植物[2]。朱鹮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在4月左右,每窝仅产卵2~5枚,卵为蓝灰色,具有褐色斑点,孵化期28~30 d。
2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和金家河两地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3]。之后,我国在陕西省设立了洋县朱鹮保护站。2002年,陕西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成立,2005年7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朱鹮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南坡的中、低山丘陵地区(北纬33°08′~33°35′,东经107°17′~107°44′),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南部的交汇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食物充足,湿地资源丰富,是朱鹮理想的生存环境。
保护区为提高朱鹮繁殖成活率,建立了姚家沟、花园、三岔河和洋洲4个保护站,并且长期坚持在朱鹮繁殖区采取设立观察棚、监护棚,搭设防护罩、救护网等措施,由专业人员和保护区周边农民联合实行24 h监护制,以保护朱鹮卵、雏安全。同时,保护区积极开展泥鳅人工投食,保证繁殖区朱鹮对食物的需求。1985年建成的三岔河观察点初步建立了朱鹮保护体系,摸索出了一整套保护繁育技术。为了保证野生种群的安全,1990年我国在洋县周家坎建立了朱鹮救护饲养中心。2002年建成的占地7 480 m2的朱鹮大网笼正式投入使用和人工朱鹮野化放飞试验的开展,标志着朱鹮保护工作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截至目前,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市、县、区野生保护站负责开展朱鹮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但难以全面开展系统工作。朱鹮这导致保护区内外对同一保护物种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同时,随着城市化浪潮推进及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导致当地冬水田等湿地大面积荒芜、退化,保护区周边未设立特殊保护区或保护小区,野外救助站的数量也相当有限。以上现状极不利于朱鹮生存。
3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相关问题
3.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时间较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现状。此外,朱鹮自然保护区并没有制订自己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因地制宜地保护朱鹮。
3.2 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研究发现,朱鹮的生存环境要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当地居民开山采矿、乱砍滥伐等行为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噪声,而且破坏了朱鹮栖息地的植被,甚至影响了朱鹮种群的食物数量,严重影响了朱鹮的生活[4]。当地居民为了经济发展需要,把湿地开荒为水田,这也影响了朱鹮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环境。虽然保护区明令禁止当地居民毁林开荒等行为,但部分村民置保护区的管理规定于不顾,仍存在不少破坏朱鹮生存环境的行为。由此可见,保护区部分居民的恶劣行为严重影响了朱鹮的生存。
3.3 宣传力度不足,部分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近年来,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保护政策,很多机构也在逐步开展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地方仍存在宣传力度小及宣传教育手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部分人的保护意识淡薄[5]。当前的朱鹮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进行,然而朱鹮也会活动于保护区之外。若保护区外围地区宣传工作不到位,也极有可能出现部分人伤害、捕杀朱鹮,在农田使用农药和不及时救助等情况。因此,为保证朱鹮保护成效,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居民的保护意识。
3.4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漏洞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发展经营与行政管理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管理权限混乱、资金分配不均等各种矛盾,使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产生冲突,以致无法保证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朱鹮自然保护区的业务管理体制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管理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现行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3.5 自然保护区缺乏专业人才
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决定保护成效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发现,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普遍存在保护区巡护员老龄化、年轻人才流失率高、高学历人才不足等情况。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约30%的工作人员想过辞职,主要原因是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无法兼顾家庭等,近50%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受足够的职业培训。因此,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4 解决方案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保护区管理规定
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汉中市相关部门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朱鹮生存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朱鹮的管理管理规定,严厉惩罚走私、猎杀朱鹮的不法分子,规定农田区禁止使用的农药,禁止乱砍滥伐及毁林开荒等行为。
4.2 树立朱鹮品牌,实现保护朱鹮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保护区周边居民要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还朱鹮一个美好的家园。同时,当地政府可以利用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宣传朱鹮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保护区也可以将朱鹮保护与当地农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朱鹮发现地的独特优势创建“朱鹮”牌农产品,大力宣传“朱鹮”品牌,让“朱鹮”牌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实现保护朱鹮与经济发展双赢。
4.3 加强宣传,实现全民保护
政府及保护区相关人员要向当地居民积极宣传保护朱鹮的意义,加强居民对朱鹮栖息地的保护意识。此外,相关机构应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保护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同时,保护区居民应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朱鹮保护的相关知识,科学、高效地保护朱鹮。针对宣传范围小的问题,应扩大朱鹮保护宣传范围,不应局限于自然保护区内部。在宣传过程中,宣传人员需加强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农药使用知识、朱鹮救治及举报渠道等内容的宣传讲解。
另外,需要解决宣传教育手段比较落后的问题,例如,当地融媒体中心可在抖音、微博、微信等App中注册账号,发布朱鹮精美图片及视频、有关朱鹮的趣事、朱鹮保护中的感人事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朱鹮保护工作;相关电视台可以制作保护朱鹮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等在各大卫视进行播放。
4.4 完善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
在国家层面,要对自然保护区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确保需要保护的地区得到严格保护,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区域进行相关的补偿。在地方层面,各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严格限制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此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积极引导当地社区绿色发展,优先安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积极宣传生态产品并提升其附加值,平衡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建设及行政管理方面,要做到职责同构,形成发展与行政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吸纳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制度保障促进朱鹮与人类和谐相处。
4.5 引进专业人才
朱鹮自然保护区可采取多种措施留住已有人才,并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保护区管理局应与各高校形成合作关系,高校可向朱鹮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向输送管理人才,而管理局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工作的机会,互利共赢。此外,相关部门还需注重技术团队建设和开放型科研平台的搭建,借助互联网优势吸纳相关科研人才,为朱鹮种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管理局也可邀请业内资深专家驻地指导,让现有的技术人员能够充分学习朱鹮保护的全新技术,或通过定期进行培训等方式,减少因保护人员保护知识欠缺及保护技术落后等问题对朱鹮保护造成的阻碍。
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可适当提高保护区工作者薪资,增加各种福利待遇,改善工作者工作及生活环境,在当地情况允许范围内帮助解决其家属工作问题。
5 结语
秦岭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对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岭地区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因此,当地政府要把保护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增强人们保护秦岭环境的意识。同时,当地政府要加大对秦岭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段伟,温亚利,王昌海.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影响因素分析[J].湿地科学,2013(1):90-99.
[2]李潇.朱鹮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3:25-27.
[3]张海斌,毛治彦,颜文博,等.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调查[J].四川动物,2016(2):307-310.
[4]刘渝枫,陈佳年,钟心怡.洋县国家保护区朱鹮保护及周边村民经济状况调研报告[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3):158-159.
[5]庆保平,叶元兴,张亚祖,等.陕南地区野生朱鹮个体死亡原因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22(1):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