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支撑体系研究
作者: 方瑛 徐一舟[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积极性。然而,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创业观念陈旧、创业意愿不足、创业知识技能缺乏等个体因素,以及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创业氛围环境不佳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应从加强创业政策支持、保障创业资金、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创业环境等方面入手,更好地构建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支撑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体系支撑
[中图分类号] F279.2;F3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0-4
0 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强调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新型职业农民是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实需要产生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特有的创业群体。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此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重要指示,同时颁布了更多支持性政策和文件。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农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且能更好地为农民的切身利益提供支持和保障。
1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1]。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让农民不再仅仅是被动赋予的身份,而是变成了主动选择的“职业”。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拥有更专业的农业技术、更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9个字阐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生产经营存在差别。其一,新型职业农民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且具有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一类群体。其二,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动态和发展信息,注重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具有创新创造性,竞争力较强。其三,新型职业农民的企业运作和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规模化。
2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意义
2.1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空心村”越来越多。“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急需破解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时期,只有培育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可以解决“谁来发展农业”和“怎样发展农业”两个问题。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提供了新机遇。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也能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构建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支撑体系,可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
2.3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新型职业农民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依托自身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创新创业,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有问题,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3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扶激励作用,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受个人因素及社会外界因素的制约,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成功率低下。
3.1 个人因素
3.1.1 创业观念传统落后。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对创业的认知不足,创业观念传统、落后。他们在进行创业规划时,由于前瞻性和战略性不足,加之决策能力缺乏,往往不具备长远和全局规划的能力,对创业风险缺乏必要、合理的评估,难以保障创业项目长远发展。他们选择创业项目时,往往会选择胜算较大、风险较低、成本较低的项目,对市场波动不敏感,搜集、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渠道不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准入门槛较低的传统行业,或是容易随大流、盲目选择创业项目,但在市场饱和状态下,又存在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难以成功创业。
3.1.2 创业意愿驱动不足。具有创业意愿是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创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从个体角度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文化层次、婚姻状况等都会影响其创业意愿;从家庭角度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及家人的支持度对其创业影响较大。此外,外部的创业氛围和政策支持程度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创业前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3]。目前,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对其身份的职业化、长远化发展目标仍未有明确认知,同时受教育水平限制,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预判评估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优势还未明显显现[4]。因此,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方面存在内在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宁可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现状。
3.1.3 创业能力不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要有符合市场不断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往往拥有较多的经验性知识,但是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对机会的把握和风险的掌控能力也明显不足。此外,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一方面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强,认为借鉴他人经验即可;另一方面,学习能力弱,理论知识学习不佳,实践运用难以开展。总体看来,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生产经营和营销方式的选择,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等方面的欠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进程。
3.2 社会因素
3.2.1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的前提是受众群体要了解和熟悉政策的内容。如果群众对相关政策知之甚少,那么创业时就不会考虑使用。首先,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范围不广,靠拉横幅、喊口号、发传单等传统宣传方式,不仅没有将政策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还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对政策的感知度不高,政策的落地和实效性也大打折扣。其次,相关政策的制定忽略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导致政策宏观性强、细化指导内容少、可操作性不强等。再次,在落实各项政策的过程中,部分地方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如创业培训后期的监督落实、跟踪问效等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的作用,影响其创业成功率。最后,部分地方政府也存在片面理解和解读政策的情况,这就更加影响了宣传效果,从而大大缩小了政策的惠及面。
3.2.2 环境营造保障不佳。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创业环境氛围不佳,同时政策保障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在出台政策时,更多地考虑是吸引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对于解决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所能发挥的作用较小。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初期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烦琐的审批流程,材料多,门槛高,时间长,不能第一时间解决资金问题,尤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特殊性,其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承担的压力更大,面对的困难也更多,而目前还没有金融机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推出定制化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类产品,很多优惠政策也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严重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3.2.3 创业培训现状堪忧。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大、收效小,创业培训中仍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第一,培训内容理论性过强,且不贴合农民实际需求。培训内容简单、重复、老套,实效性不强。第二,培训形式较为死板,基本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生产、操作等实践。单一的培训方式无法提高培训对象的兴趣和积极性,容易导致培训对象出现疲倦和厌烦情绪。第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既要有农业生产管理知识,又要具备实践经验,而目前的培训教师主要是高校或农业部门的专家教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4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支撑体系构建对策
4.1 加强创业政策支持
4.1.1 强化政策靶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在金融、培训、服务等多方面陆续出台政策,在信息咨询、项目培训、审批手续等多方面提供服务,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但从目前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仍未发挥应有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积极性仍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过程中的真实状况和需求了解不够,导致现行政策靶向性不强。为此,政府部门应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和区域发展的优势等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用地、资金、培训等多方面提供新型职业农民最急需的扶持政策,体现差异化帮扶。在此基础上,完善具体的政策及配套政策内容,即从服务支持政策、金融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用地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政策内容进行完善。
4.1.2 强化政策宣传。目前,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对创业支持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且群体间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高、有创业经历的群体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反之较低。新型职业农民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容易误读扶持政策,也容易因此而出现创业困境,甚至导致其创业失败。例如,资金是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扶持和优惠贷款政策之后,还需要使用人在了解政策的前提下主动提出申请。因此,应转变过去被动式宣传模式,强化政策宣传,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多渠道、多层次认知创业支持政策。
4.1.3 强化政策落实。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需确保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符合预期。相对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在金融、培训和用地等方面的需求较大,因此,为提高其创业成功率,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保驾护航。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融资难问题,需简化贷款手续,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惠补贴政策,并确保落实情况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面对用地难问题,尝试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机制;面对培训难问题,要下发专项经费,并由专业人士做好跟踪培养和服务等。各地政府在政策执行、监管、跟踪等各方面都要加强力量,设置专项的监督管理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强监督,强监管,切实保障各项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地、落实、见效。
4.2 保障创业资金充足
4.2.1 拓宽融资渠道。充足的资金是创业的先决条件。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突出问题。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有3种,即政府支持、个人资金投入及金融信贷,而多数创业者的资金难题是通过融资、贷款解决的。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不断挖掘社会资金资源,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融资渠道,如扩大抵押范围、优化审批流程、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简化担保贷款流程等,构建并优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资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创业融资体系,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融资
难题[5]。
4.2.2 构建良性融资环境。为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资金短缺难题,在充分发挥地方财政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联合当地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金或资金支持机构,制定透明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大创业贷款支持力度,放宽小额贷款的限制条件,开发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金融产品;探索推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设立农村农民创业融资担保平台或风险基金等来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少、贷款难、担保缺等问题,为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良性的融资环境,为其创业之旅保驾护航。
4.3 加大创业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