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 姚明才 张小川[摘 要] 鸡球虫病是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一大杀手,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深入探讨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具体实用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能提高该病的防控成效,助力改善农村地区养殖环境,增加农户收入。
[关键词] 鸡球虫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3
1 鸡球虫病简介
球虫病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该病病原体为艾美尔球虫,属于艾美尔科艾美尔属,目前全球共发现13种类型,我国已证实的有9种。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柔嫩艾美尔球虫,寄生在鸡盲肠部,雏鸡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其次是毒害艾美尔球虫,寄生在鸡小肠中部,成年鸡易感;其他类型致病力不强或偏弱。
鸡球虫的发育方式为直接发育型,鸡是其唯一宿主。当鸡吞食球虫孢子化卵囊后,孢子化卵囊在其体内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7 d左右便可生成和排出指数级卵囊,严重污染饮水、食物和周围环境。其他鸡一旦接触这些污染物,即可感染。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球虫病有多种类型,此研究以柔嫩艾美尔球虫病和毒害艾美尔球虫病为例进行介绍。柔嫩艾美尔球虫病临床上呈急性,通常病程1~20 d,死亡率高达80%。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羽毛蓬松,翅膀下垂,缩头闭眼,独脚站立;不食,喜欢饮水,嗉囊柔软充盈;下痢,粪便早期呈咖啡色,逐步变成血便,中间混有大量肠黏膜[1]。毒害艾美尔球虫病呈慢性,病程长达3个月。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贫血,间歇性下痢,生长迟缓,产能下降。
柔嫩艾美尔球虫病病理表现为盲肠肿大,是正常的2~3倍,盲肠壁增厚、糜烂,肠黏膜出血、脱落,肠道中空,呈竹节状,没有食物或有少量食物,中间混有血液。毒害艾美尔球虫病病理表现为小肠中段肠壁增厚、坏死,有出血点,肠道内有胡萝卜色胶冻状内容物[2]。
3 发病原因
目前,鸡球虫病在农村地区常呈点状零星发生,症状非典型化,有一定隐蔽性,易被忽视,导致防控战线长、时间跨度大,效果不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看,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3.1 自然因素
3.1.1 环境温度和湿度。鸡球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温暖多雨、潮湿闷热的地区和季节多发。以秦巴地区为例,这里多山地,植被茂盛,气候湿润,常年多雨,尤其是4—9月,平均气温为30 ℃,降水量在800 mm以上,湿度超过80%。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这也是鸡球虫病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 鸡龄。3~8周龄的雏鸡易感染此病,常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全群突然发病,短时间内成批死亡。成年鸡感染率较低,死亡率也不高,主要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产能。
3.2 人为因素
3.2.1 农户的养殖理念和认知水平。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户习惯利用空地养鸡,规模不大,投入也不多,不太重视经济效益,养大后除自家食用外,很少一部分用于出售,因而对养殖质量的重视程度不高,养殖理念落后。另外,农户对该病的认知有限,当鸡群出现球虫病时,往往认为是普通疾病,盲目给病鸡投喂药物,不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反而加重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病鸡死后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也可造成大面积污染。
3.2.2 养殖模式。农村地区通常有3种养鸡模式,但3种养殖模式都有不少弊端,急需改进。第一,散养。该养殖模式主要存在于植被覆盖率高、人烟稀少、闲置土地较多的山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鸡群活动范围大,运动量足,缺点是粪便和其他污染物不易清理、消毒,鸡群一旦感染,快速扩散,很难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第二,利用篱笆在院场和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围成鸡舍。该养殖模式主要存在于耕地较多的丘陵地区。此种模式下鸡群的活动范围小,饲料和饮水通常放在地上,鸡群反复在粪便、饮水、饲料残渣上踩踏,环境很差,如不及时清理、消毒,极易诱发球虫病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第三,用木条等搭建简易鸡舍。该养殖模式主要存在于农户较为集中的地方。这种模式相对较好,料槽和水槽悬挂在鸡舍外,相对干净,也有利于粪便清理和鸡舍消毒;但鸡群密度较大,空气流动不畅,不利于通风换气;鸡运动量不足,体质较差,相互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很大。
3.2.3 饲养方式。农户通常利用自己种植的玉米、稻谷、小麦及其下脚料养鸡,很少投喂全价饲料,导致鸡群长时间摄入营养单一、不足,尤其缺乏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导致鸡生长缓慢,体质不佳,抗病力变弱。另外,料槽、水槽、鸡舍和周围环境不按要求定期清理、消毒,鸡群不按时接种鸡球虫病疫苗等,也易导致鸡群发生球虫病。
4 防治措施
鸡球虫病是可治可控的,防治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方针。针对鸡球虫病制订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是治愈的关键。当然,预防仍是重中之重,只有预防工作做到位,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鸡球虫病的危害,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养鸡业健康发展。
4.1 药物治疗
4.1.1 治疗原则。农户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注意3点。一是及早发现病鸡,迅速分群隔离,及时用药。实践表明,用药越早效果越好,一旦鸡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其脏器已遭受严重损伤,再用药物治疗就为时已晚。二是需轮换使用抗球虫药,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如果不定期更换用药,将起不到治疗作用。三是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球虫病的并发症。鸡肠道出血时,可用止血药;肝肾受损时,可在饮水中加入鱼肝油(水剂)保护肝肾[3]。四是治疗球虫病的同时,要密切留意鸡群变化,随时防范鸡群继发感染其他疫病。
4.1.2 治疗药剂。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的抗球虫病药物可分为三类:抗生素类、化学合成类和中药制剂类。
4.1.2.1 抗生素类。抗生素类抗球虫药是治疗球虫病的常用药,治疗雏鸡时一般首选此类药。此类药属于杀虫药,相互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但没有协同作用,故禁止同时使用。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盐霉素、莫能菌素、马杜霉素和那拉菌素。其中,盐霉素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按60 mg/kg用量混料饲喂;莫能菌素对各种球虫均有效,不易产生耐药性,产蛋鸡禁用,按120 mg/kg用量混料饲喂;马杜霉素毒性较大,安全范围小,仅用于肉鸡,按5 mg/kg用量混料饲喂;那拉菌素与尼卡巴嗪配伍使用药效良好,仅用于肉鸡,按80 mg/kg用量混料饲喂。此外,抗生素类药半衰期长短不一,连续用药不得超过3 d。
4.1.2.2 化学合成类。第一,磺胺类。磺胺类药物常用于成年鸡。此类药副作用大,可用于短期治疗,使用时应与抗菌增效剂配伍,效果更好。此类药主要有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喹恶啉、磺胺氯吡嗪和磺胺二甲氧嘧啶。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用量为150 mg/kg,可混入饮水中,连用3 d,停用2 d;磺胺喹恶啉用药量为100 mg/kg,混料饲喂,喂3~4 d,停药3 d,再给药3 d;磺胺氯吡嗪常用于球虫病暴发期,用量为30 mg/kg,混入饮水中连用3 d;磺胺二甲氧嘧啶适用于球虫病和细菌混合感染的治疗,用药量为40 mg/kg,混入饮水中连用3 d。第二,三嗪类。此类药物具有高效、毒性低、添加量小等优点,主要有地克珠利和妥曲珠利。其中,地克珠利毒性小,但半衰期短,故需要连续用药,用药量为1 g/kg,混入饮水中给药,且与中药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妥曲珠利可用于各个阶段的球虫病治疗,对耐其他球虫药的球虫有良好的作用。此外,妥曲珠利毒性低,但在动物机体内残留时间较长,用药量为25 mg/kg,混入饮水中给药。
4.1.2.3 中药制剂类。近年来,我国在利用中草药防治球虫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陆续研制出如五草汤、驱球净、青蒿等一大批新型驱球虫中药制剂。这些中药制剂具有驱虫、杀虫、止血、解毒及消炎等功效,且毒性低,副作用小,没有药残,不易产生抗药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在临床实践中,此类药物常与其他西药联合使用,效果良好。
4.2 预防措施
4.2.1 引导农户逐步改变传统的养殖理念。目前,不少农户仍沿用已经过时的养殖方法来养鸡,一些先进的养殖理念并没有被接受和采用。这就直接导致养殖效益低下,疫病防控漏洞大,产出的禽类产品质量不过关,影响食品安全。因此,改变农户的传统养殖理念十分迫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下乡开展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多向农户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养殖理念和科学实用的饲养方法,引导其逐步摒弃落后的养殖理念和饲养方法,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防控部门,使长期困扰农村地区的鸡球虫病防控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4.2.2 改变养殖模式和饲养方式。针对农村地区养鸡时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变当前落后的养殖模式和饲养方式是预防球虫病的核心要求。鸡舍应建造在地势高而干燥、坐北朝南、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以利于防涝、通风、保温除湿,给鸡群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4.2.2.1 采用网上平养,推行笼养。改变过去粗放单一散养等方式,让鸡群离开地面,固定在网上养殖,料槽、水槽分离,可避免球虫病通过采食、饮水传播。
4.2.2.2 控制鸡群饲养密度。一般情况下,鸡舍养殖密度需控制在1~10日龄45~50只/m2,11~20日龄25~30只/m2,31~40日龄15~20只/m2,41~60日龄12~15只/m2,60~90日龄6~8只/m2。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否则鸡群相互拥挤,不利于空气流动,容易滋生病菌。另外,雏鸡和成年鸡要分开饲养,以免成年鸡散播病原诱发雏鸡患球虫病。
4.2.2.3 控制好鸡舍的温度和湿度。当鸡舍温度超过30 ℃,湿度超过70%时,应该立即打开鸡舍的侧窗和大门,使进风口面积大于出风口,从而加速空气流动,以达到降低温度和湿度的目的。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安装空调等降温除湿设备,便于随时调控,减少球虫病发生。
4.2.2.4 加强鸡舍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消毒。及时清理鸡舍的残料渣、粪便和地上积水,及时消灭苍蝇和老鼠等有害生物媒介。消毒是减少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消毒要做到至少1周1次。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养殖户需备2种以上不同成分的消毒药。消毒要做到规范、及时、持续和彻底,有效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消毒可分为鸡群消毒、饮水消毒和环境消毒。鸡群消毒时应根据鸡群的生长情况,选择对鸡群无刺激或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饮水消毒可杀死饮水中病菌,防止病菌进入鸡体内。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能提高雏鸡成活率,降低发病率,有利于鸡群健康成长。环境消毒常选用能够杀灭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药物。例如,2%NaOH、5%来苏儿、10%~20%的Ca(OH)2液,效果都很好。笼具、料槽和水槽,应1周1次定期消毒,可用3%热碱水浸泡消毒。
4.2.2.5 合理调整鸡群日粮营养成分。实践表明,饲料中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和矿物质等,可明显降低球虫病的发生率。因此,农户在搭配日粮时,要改变过于单一的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饲料配方,合理添加豆饼、亚麻油、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做到营养全面、均衡。
4.2.3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球虫病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研制出多种球虫病疫苗,其中最常用的有强毒卵囊苗、弱毒卵囊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选用疫苗时,应根据地区球虫病流行类型确定。接种途径常用滴口、饮水和拌料3种。滴口免疫能保证每只鸡得到相同剂量疫苗,但操作很麻烦,容易引起应激反应。拌料免疫用手工操作时,容易出现拌料不均匀和个体进食量多与少的差异,导致免疫不均。饮水免疫在实际生产中效果最好,比较方便,易于操作和推广,但应注意疫苗稀释后需4 h内饮用完毕,且做到每只鸡都能饮用。疫苗接种方法是鸡群3日龄第1次免疫,10日龄第2次免疫,20日龄第3次免疫,共免疫3次。接种后14 d内不能使用抗球虫病药物,因为抗球虫病药物会影响该疫苗在鸡的体内效用,使鸡群不能产生免疫力,从而导致疫苗接种失败[5]。
实践中,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可交替使用。疫苗接种满14 d后,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球虫药,可使免疫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73.
[2]宁岱.鸡球虫病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09(3):114-115.
[3]覃代文.浅谈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3):117-118.
[4]高云霞,腾德全,王培.不同种类抗球虫药对常见鸡球虫效果的评价试验[J].甘肃畜牧兽医,2004(3):2-4.
[5]刘建涛,吴玉宝.鸡球虫病三价活疫苗在网养肉鸡上的临床免疫效果观察[J].山东畜牧兽医,2018(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