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规划设计分析

作者: 苗景媛 王雷

“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规划设计分析0

[摘 要] 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生态文化新城,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在城区西侧建设一处集文化展示、美食体验、河套民间艺术传承、河套农耕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创意区——“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区。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因素、气候条件和人文历史,对“ 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能为其他文旅创意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旅创意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五原县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4

1 项目背景

为建设以水、绿、文化为主题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生态文化新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于2018—2021年在城区西侧建设一处以“河套民俗文化”为主题,集文化展示、美食体验、河套民间艺术传承、河套农耕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创意区——“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区[1-4]。

2 项目概况

五原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临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市接壤,是一颗有着2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5]。该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等特点[6]。

该项目位于五原县城区西侧,北至隆昌家园,东至经五路,南至世纪大道,西至义和渠,规划总占地面积约254 680 m2,其中水域面积约120 006 m2,绿化面积40%以上,建设总投资2.85亿元。

3 项目建设优势

五原县文旅创意园区建设优势巨大,其中移民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为园区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古郡五原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文化,素来有“塞外江南”的美誉。据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清政府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逐渐放宽移民政策,于是山西省、陕西省等地民众呼拥而入[7]。其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五原县主要承载了来自山西省的民众,移民人口占比极高,因而五原县有着浓郁晋文化特色的移民文化。

五原县位于黄河“几”字湾的最北端,南有黄河,北靠阴山。县域内义和渠穿城而过,该渠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河套灌溉区发展繁荣稳定,奠定了该地黄河文化的发展基础。

五原县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确保了农畜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向日葵、番茄、灯笼红香瓜、巴美肉羊等农产品在我国享有极高声誉。这也催生了其深厚的农耕文化。

4 设计理念

4.1 创意园建设目标

五原县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需求为标准,聚集多种业态和功能,提供文化、商业、休闲、体验和娱乐等多种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一处具有文化内核的“城市客厅”,制作一张五原城市形象的全新名片。

4.2 创意园功能定位

文旅创意园主要侧重于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因此,五原县在对其进行功能定位时遵循3个原则。其一,创意吸引是核心。注重挖掘城市文脉和文化内涵,高度融合旅游与文化。其二,“一站式体验”是重点。重视游客的深层次需求,园区内以创造“体验感”来吸引消费者,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公共服务空间。其三,散客服务体系建设是基础。古郡五原县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农耕文化博览苑、黄河至北风情园、抗战纪念园、联丰三组乡村游等。文旅创意园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五原全域旅游的集散、服务和接待中心,把各个旅游点连接起来,成为涵盖全域、辐射周边的综合旅游发展平台。

5 总体规划

“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整体结构布局为“一湖泊、一窄巷、一基地、一中心、六区域”(见图1)。“一湖泊”是指从义和渠引水至园区,水系贯穿全园形成南侧一大水面和北侧古城内蜿蜒曲折的水流;“一窄巷”是指古城内的“窄街小巷”,巷内主要集中展示内蒙古特色餐饮文化;“一基地”是指园区内的图书馆、影剧院、五原县中华诗词馆、文化展览馆等文化研学基地;“一中心”是指南侧湖面的中心岛屿,岛上建设有园区内最大的餐饮中心;“六区域”是指主入口景观区、次入口景观区、中心景观区、带状滨河景观区、观赏游览区和文化建筑区(见图2)。

6 分区设计

6.1 主入口景观区

主入口主要承载经五路来往人流量,设置大面积广场用于集散人流、车流。广场中间位置做地面抬高处理,搭建台地1层,两侧对称放置仿古徽派建筑马头墙立柱,既有景区大门之意,但较传统大门更为灵活生动,无呆板之感。同时,立柱风格与园内建筑风格一致,遥相呼应。台地后侧设有喷泉,喷泉中心架有“天赋河套”的巨型图标(见图3),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此外,主入口景观区与中心景观区以一座拱形桥相连接,是中心景观区的最佳观赏点,起到激发游人游览兴趣的作用。

6.2 次入口景观区

次入口景观区位于110国道与经五路交叉路口,园区东南端。由于次入口地处十字路口,考虑到人流和交通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特意在入口处做了大面积的空间退让,利用地被草坪做了小幅度的地形起伏,并用立体花坛丰富景观,将其作为道路景观的一部分。立体花坛后方是一个圆形集散广场,与湖面紧密相接,是中心景观区较好的观景点,可激发游客兴趣,引导游客入园游览。广场北侧有通往园内的园路,沿途设置乔、灌、草搭配的植物组团和花带,植物景观较为丰富。

6.3 中心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以一湖心岛为载体,岛上设有五原县中华诗画馆和巨型船型餐饮中心两大主体建筑(见图4),共计占地面积约6 000 m2。诗画馆为两层建筑,采用平顶结合悬山式的新中式设计。馆内收藏有珍贵书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亲子研学和科普教育的文化传播基地。

餐饮中心为三层建筑,以船底作为建筑底面造型,地面一层是平顶建筑,其上加建两层单檐歇山式组合建筑,是现代主义与古典建筑的融合,增加景观层次的丰富性。建筑四周紧邻于水,从远望去,就是一艘漂泊在湖面的游船,极具创意性和趣味性,且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真正做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船体南面延伸出木质平台,使游人可以在四面环水的宽阔空间进一步观望湖面,既符合人的亲水特性,又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同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餐后散步的游憩平台。

中心景观区西侧紧邻带状滨河景观区,通过一廊亭组合桥相连接。该桥跨度约50 m,为三洞式桥梁,在桥上前、中、末3处建设有3座歇山方亭,三亭中间由廊道连接而成。廊亭组合桥整体建设风格与园区建筑调性一致,具有整体性,同时将两个分区巧妙又自然地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过渡作用。

6.4 带状滨河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的廊亭组合桥末端是带状滨河景观区。该区域南侧是蜿蜒曲折的密林小道,具有较好的空间小气候,配置健身器材,是周围居民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该区域北侧是园区西入口广场,广场向东延伸至水面连接工字形木栈道(见图5)。木栈道由多个“工”字形曲折串联组成,颇有迷宫趣味。抬眼隔水望去,对面中心景观区的景色尽收眼底,同样起到激发游人观园兴趣的作用。

6.5 观赏游览区

观赏游览区位于中心景观区北侧,是一个以植物种植为主的沿湖景观带。沿主入口北侧小径前进,穿过跨越河道的拱形桥就可到达该区域。

步行下桥,桥末端屹立1个老树根雕“龙”作品,是由五原县当地一家艺术工作室雕刻而成。其样貌逼真,神态栩栩如生。移步向前是一半圆形园路框圈出的阳光草坪,草坪上种植由圆柏、紫叶小檗、珍珠梅和大花萱草等组成的植物组团,植物层次丰富、色彩多样。其南侧是一组临湖假山,与河湖浑然天成,呈“山嵌水抱”的最佳成景之态,仿佛将大自然山水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正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8]湖中架设一弧形木栈道连接于岸,木栈道中间位置串联一歇山顶长亭,游人在此处可进行垂钓。同时,该亭也位于中心景观区的正中心,是湖心岛的极佳观景点。

观赏游览区有一条二级园路和若干三级园路穿过,道路两侧种植国槐、白蜡、杨柳、梓树等树冠宽大、树形优美的树种作为行道树,配植云杉、樟子松、侧柏、刺柏等常绿树种,山桃、山杏、刺槐等开花树种,马褂木、五角枫、八宝枫、桃叶卫矛等观叶观果树种,榆叶梅、刺玫瑰、紫丁香、白丁香、连翘、珍珠梅和金叶女贞等花灌木,八宝景天、三七景天、紫花萱草、鸡冠花、美人蕉、鸢尾、细叶美女樱和石竹等草本植物,形成乔、灌、草植物生态体系。植物种植高低错落有致,植物景观较为丰富。

6.6 文化建筑区

文化建筑区(见图6)约占园区总面积的12.5%,单体建筑面积共计约8 700 m2。该区域可分为游客服务中心、四大股台、河套美食街、农耕文化展览馆和王家大院民俗客栈5块建筑小群体。全区建筑采用汉代风格,小体量建筑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北方硬山建筑风格;区域内街区水系以黄河“几”字弯为原型,体现黄河至北的地理特点,营造曲桥流水的景观氛围。

游客服务中心(见图7)位于仿汉代青砖城墙两侧,为两层建筑,采用砖木混合结构,门口有2尊石狮坐镇。建筑整体对称、大气硬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符合文化创意园主题。

1925年,“河套王”王同春病逝,五原县举城哀悼,民众感念他的恩德,在墓前集资修缮“四大股庙”,庙里供奉着景德镇烧制的王同春半身瓷像,此后每年人们会在庙前演戏3 d表示祭奠[9]。园区内建设“四大股台”的仿五原县原四大股庙戏楼建成。台即为平台,是民俗文化表演台,也是延续早年五原人民为纪念王同春的演艺习俗,每日定时表演二人台、杭哈民歌、漫瀚剧等小型曲目,同时为每年庆祝丰收举办河套农耕文化节提供场地(如葵花节、番茄节、灯笼红香瓜节等)。台前留有广场空间,供游人停留观赏。

河套美食街主要集中展示内蒙古特色饮食文化,突出“窄街小巷”的韵味。通过“前店后坊、上店下坊、上客栈下饭店”等形式,让人们“吃文化、吃特色、吃新鲜、吃创意”,增强美食旅游的体验。与此同时,从宣传运营的角度来看,将河套特色美食全部聚集在此,也是一个极有宣传力的方式。

农耕文化展览馆主要分为4个单体展览厅,包括农耕文化展览厅、历史文化展览厅、民俗文化展览厅和游牧文化展览厅。4个展厅分布于2座建筑内,通过连廊相连接(见图8)。文化展厅立足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教育,打造文化氛围浓郁的研学基地。

王家大院民俗客栈主要用于接待和住宿,设计灵感来源于五原县的晋北移民文化。建筑采用晋北民居的空间布局,室内采用原木的装修风格,质朴自然,营造出舒适、休闲的氛围。同时,通过融入当地历史印记元素,让游客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满足游客对个性化旅游的需要。

7 结语

“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化创意园区是古郡五原县这座被誉为“塞外江南”的小城又一绚丽的诗篇。其落地建成不仅推动了五原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也给区域经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陈伟.我国县级城市文化中心空间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2:25.

[2]五原县人民政府.五原县历史沿革[EB/OL].(2021-12-08)[2022-03-21].http://www.wuyuan.gov.cn/information/wuyuan6280/msg2240031404492.html.

[3]菅之鸿,范桂芳.文化·旅游:内蒙古五原县文旅创意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J].建筑与文化,2020(4):239-240.

[4]五原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建设规划的批复[EB/OL].(2019-01-16)[2022-03-21].http://www.wuyuan.gov.cn/information/wuyuan6661/msg2242033307692.html.

[5]李爱飞.五原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46.

[6]五原县人民政府.自然地理[EB/OL].(2022-01-25)[2022-03-21].http://www.wuyuan.gov.cn/information/wuyuan6280/msg2239831404392.html

[7]佚名.历史上的“走西口”[EB/OL].(2019-01-29)[2022-03-2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129/10/46721948_811931645.shtml.

[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24-626.

[9]牛之问.王同春,记忆里的河套王[J].当代人,2012(7):68-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