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植物种植设计与应用
作者: 陈长清
[摘 要] 在园林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应用可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降低维护管理成本,提升植物景观效果,形成城市特色。在总结地被植物的定义、分类的基础上,以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丙洲片区)统建区项目为例,总结地被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选择要点和具体种植管理要点。
[关键词] 地被植物;种植设计;绿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4
1 地被植物的含义
地被植物是对低矮、匍匐,能通过枝叶覆盖地面的植物的统称,主要特点是株丛密集、植株低矮、分蘖较多。通常其高度在1 m以下,不仅包括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也包括部分藤本植物,如花叶络石、扶芳藤、五叶地锦等,还有一些耐修剪、适应性较强的低矮或者匍匐型的灌木(如金边六月雪、基及树、胡椒木等)。绝大多数地被植物枝叶茂密,繁殖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可粗放式养护管理,能覆盖地面并且迅速蔓延,使杂草没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地被植物种植后不需要经常更换,而且能够保持常年不衰退,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因此,近些年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及乡村美化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1]。
2 地被植物的分类
2.1 按生态习性区分
2.1.1 阳生地被植物。阳生地被植物是指能在全日照的空旷地上生长的地被植物,如细叶萼距花、鸢尾、蓝星花、常夏石竹、紫茉莉、芦莉草、细叶美女樱、红花酢浆草、波斯菊及大花金鸡菊等。这类植物只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花繁叶茂,在阴处生长不良,甚至有可能因为没有充足的光照而出现死亡。
2.1.2 阴生地被植物。阴生地被植物是指能在高密度建筑物阴影下或者郁闭度较高的树丛下正常生长的地被植物,如吊竹梅、花叶冷水花、玉簪、海芋、肾蕨、蜘蛛兰、合果芋、麦冬、春羽及吉祥草等。阴生地被植物在光照较为强烈的环境下会出现叶片发黄甚至叶片端部出现烧焦等不良现象,进而导致植株出现死亡的情况。但其在日照不足的背阴处却能正常生长,叶片油光发亮、色泽鲜艳。
2.1.3 半阴生地被植物。半阴生地被植物是指既能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生长,又能耐受适当荫蔽的地被植物,其对光照的需求介于阳生地被植物和阴生地被植物之间,常见的半阴生地植物有蔓长春花、金边山菅兰、葱兰、石蒜、韭兰、玉簪及百子莲等。
2.2 按观赏特性区分
2.2.1 观叶地被植物。观叶地被植物叶片形状优美、叶片颜色丰富多样、叶丛茂密铺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此类植物大多为阴生植物,因此,多用于光线较差的区域。常见的观叶地被植物有八角金盘、海芋、春羽、亮叶朱蕉、花叶良姜、肾蕨、小蚌兰、金边山菅兰、银边沿阶草及金边虎尾兰等。
2.2.2 观花地被植物。观花地被植物株丛密集自然、花色艳丽、花团似锦,开花期间能成为景观焦点,使人们驻足观赏。常见的观花地被植物有金鸡菊、虞美人、新几内亚凤仙花、美人蕉、小韭兰、兰花三七、葱兰、紫娇花及常绿萱草等。
2.3 按生态学特征区分
2.3.1 藤本地被植物类。藤本地被植物一般用于垂直绿化,以软化构筑物生硬的线条,从而形成立面的植物景观。但一般大部分藤本植物都可以在地面横向生长,覆盖地面,藤本地被植物生长速度较快而且其枝蔓多、长,比一般地被植物覆盖面积大很多,因此,运用藤本植物作为地被植物能达到极佳的造景效果。常见的藤本地被植物有蟛蜞菊、巴西花生藤、绿萝、常春藤、花叶络石、扶芳藤及薜荔等。这些植物大部分都较耐阴,不需要整形修剪,养护成本较低,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受到大众的认可。
2.3.2 灌木地被植物。灌木地被植物是指矮生灌木,尤其是一些丛生性强、分蘖能力强、枝叶茂密、枝条开展、极耐修剪的灌木,如基及树、胡椒木、九里香、黄心梅、鹅掌柴、金边假连翘、米兰、小叶栀子及金边六月雪等。种植人员只要能较好地控制其高度,也可将其作为地被植物使用,而且这类植物在城市种植设计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3 景观工程项目概况
厦门现代服务业基地 (丙洲片区)统建区项目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是由4条道路合围的空间,其东向为环湾西路、西向为纵九路、南接支十六路、北至横一路,与环东海域新城指挥部只有一路之隔,也是进出环东海域新城指挥部的必经之路。项目景观面积4.3万m2,绿化面积1.5万m2,其中屋顶面积2 000 m2,项目造价约1 220万元。项目大多采用规则方块式种植,体现线条延伸感;中庭区域结合园路采用自然式布置,以丰富景观空间。项目主要包括跌级水景、棕榈绿廊、自然水岸、东入口水景、南入口广场景观区、雨水花园、光影草坪、静休庭院、对景绿庭、沿道路周边的分隔种植区、运动休闲区及街角咖啡等景观节点。项目中主要运用的乔灌木有朴树、王棕、小叶榄仁、凤凰木、红千层、宫粉紫荆、腊肠树、澳洲火焰木、蓝花楹、秋枫、黄花风铃木、红花鸡蛋花、丛生水蒲桃、黄花槐、琴叶珊瑚、红叶石楠、黄金榕及灰莉等;地被植物有海芋、翠芦莉、花叶良姜、柳叶马鞭草、细叶芒、金脉美人蕉、小兔子狼尾草、肾蕨、金边山菅兰、葱兰、细叶美女樱及金叶石菖蒲等。
4 项目区地被植物种植设计
4.1 种植设计原则
4.1.1 了解场地条件和地被植物生长习性。场地条件是指种植地的光照度、昼夜温差、温度及土壤pH值等情况。地被植物的生长习性是指其生长高度、叶色、花期、花色、抗性、耐盐碱性及适应性等。项目区是由2座超高层写字楼和4座6层商业及办公用楼围合的空间,楼与楼之间通过二层的连廊连接。建筑物北侧种植地、楼间种植地及四面合围的种植地日照时间较短;日照时间较长的种植地主要在靠近环湾西路、支十六路、纵九路这3个方向,占中庭1/2面积。因此,在地被植物的选择上要根据其习性确定种植区域:日照时间较长的几个区域可选择种植常绿萱草、紫娇花、细叶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小兔子狼尾草及紫梦狼尾草等;其他较阴处可选择种植耐阴或者阴生植物,如葱兰、金边山菅兰、蜘蛛兰、肾蕨、金边虎尾兰、鹅掌柴、海芋及金叶石菖蒲等。
4.1.2 合理搭配高度。为体现植物多样性,植物群落一般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成。为使群落主次分明、空间关系清晰,除了树种选择外,植物的高度也是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2]。例如,项目中庭水景边自然式种植串钱柳,柳枝自然下垂,似柳非柳,春至夏季开出红色的“瓶刷子”状的花序,红花绿叶迎风摇曳,婀娜多姿;下层种植叶形相似、花序相近的紫梦狼尾草,二者相互呼应倒映于镜面水景,别有一番风味;边缘用植株较为矮小的小兔子狼尾草自然地过渡到草地,营造和谐自然而且主次分明的植物景观(见图1)。地被植物高度的合理配置能使群落层次分明,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
4.1.3 合理选择色彩,丰富季相变化。地被植物与乔灌木植物皆拥有丰富的叶色和花色,同时具有丰富的季相变化。例如,项目1#楼与2#楼之间的绿地规则式种植黄花风铃木,形成主要的观赏点,下层种植灌木类地被米兰、黄心梅、基及树等并且修剪成豆腐块的形状,与规则式种植的黄花风铃木相互呼应,落叶的黄花风铃木与不同程度绿色的米兰、黄心梅、基及树等相搭配,季相变化明显而且不单调。同时,色彩选择应考虑上下层植物色彩的相互交替或者互补,如中庭种植6月及9月两季开花的凤凰木,搭配下层片植6—8月开花的葱兰,可延长夏季的观赏花期;又如2#楼秋枫林下种植亮叶朱蕉、肾蕨、金叶石菖蒲等,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极大地丰富了林下空间。
4.2 地被植物的选择要求
第一,植株低矮,一般高度不超过1 m。第二,花色丰富而且花期长,叶色鲜明或者枝叶观赏性好,如紫花马缨丹、细叶美女樱、大花萱草、亮叶朱蕉、金脉美人蕉及金边虎尾兰等。第三,植株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覆盖力强,耐修剪,如黄心梅、米兰、肾蕨、金边假连翘及基及树等。第四,适应性强,抗干旱、抗病虫害、抗贫瘠,耐粗放管理,便于维护,如巴西花生藤、金边山菅兰、小兔子狼尾草、蜘蛛兰、紫娇花等。
4.3 项目区地被的种植设计应用
4.3.1 树池地被。在树池中搭配种植地被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植物层次,而且能保持树池土壤中的水分。树池中一般种植较大规格的乔木,因此,树池一般处于半阴状态,可供选择的地被植物种类较多,可根据景观需求选择观花或者观叶的地被植物。项目中树池为方形,规格为1.5 m×1.5 m,种植耐阴的细叶萼距花,其枝繁叶茂、叶色浓绿、四季常青,小紫花周年开放,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4.3.2 林下地被。在林下种植地被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滋养树木,还能抑制扬尘、节约土地。项目绿地以疏林居多,少量种植上层乔木,林下光线较好,可选择阳生或者耐阴植物,如大叶栀子、翠芦莉、葱兰、韭兰等[3]。
4.3.3 建筑阴影处地被。项目部分绿地是建筑围合的空间,处于建筑的阴影处,因此,地被植物的选择以耐阴植物为主。可选择的地被植物有海芋、春羽、蜘蛛兰、巴西鸢尾、肾蕨、吊竹梅及麦冬等。
4.3.4 屋顶地被。项目有4栋屋顶绿化景观,绿地的覆土深度为40 cm,而且屋顶常年风吹日照,条件较为恶劣。因此,无论是从植物对土层厚度的要求方面考虑,还是以植物的生长习性为出发点,地被植物都是屋顶绿化最好的选择。例如,片植巴西花生藤、紫娇花、细叶芒、矮紫穗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等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
4.3.5 路旁地被。环湾西路与支十六路交叉口是进出新城指挥部的必经之路,同时纵九路的路旁绿地直接面向新城指挥部办公楼,因此,这两区域绿地是项目路旁绿地的重要节点。种植人员利用柳叶马鞭草、细叶芒、花叶良姜、蜘蛛兰、小兔子狼尾草、金叶石菖蒲、细叶美女樱、常绿萱草、紫梦狼尾草及紫娇花等观花、观叶植物组成花境,使原来比较单调、空旷的道路充满生机。
5 项目区地被植物的种植及管理
地被植物是以群体美观取胜的,因此,其体量要足够大,密度也相对较大。地被植物种植一般以密植为主,能快速覆盖地面,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降低养护成本,也使杂草没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地被植物种类众多,不同地被植物类型对种植的技术要求也会有所差异。
5.1 地被植物的种植
5.1.1 选苗。按设计苗木表的规格要求,选择用袋装、盆装或者营养钵装的假植苗;选择生长健壮、枝繁叶茂、分枝均衡、冠形整齐、色泽正常、根系成熟、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分枝较多的苗木;有徒长现象的苗木不选,容器苗根系有穿根现象的苗木不选。
5.1.2 地被植物的种植密度要求。①玉龙草、葱兰、巴西花生藤、麦冬、细叶萼距花及吉祥草等覆盖型地被苗的规格较小,常见规格为高10~20 cm、冠幅10~20 cm,一般设计要求种植密度为49株/m2。②细叶美女樱、金叶石菖蒲、肾蕨、紫花马缨丹及小兔子狼尾草等植株较小的地被苗,常见规格为高20~30 cm、冠幅20~30 cm,一般设计要求种植密度不大于25株/m2。③蜘蛛兰、银边山菅兰、黄心梅、金边假连翘、紫梦狼尾草、米兰等植株较大的地被苗,常见规格为高30~40 cm、冠幅30~40 cm,一般设计要求种植密度不大于16株/m2。④海芋、春羽、金脉美人蕉及花叶良姜等植株大的地被苗,常见规格为高大于40 cm、冠幅大于40 cm,一般设计要求种植密度不大于9株/m2。
5.1.3 场地清理。根据设计图,视地形和周边环境情况,清除场地内的渣土、工程废料、建筑垃圾、粒径大于3 cm的石(砖)块、杂草、树根及其他有害污染物。要求地形标高及清理程度符合设计和种植要求,场地范围内不应有坑洼、积水;种植土表层与道路(挡土墙或路缘石)接壤处,种植土应低于道路完成面或路缘石3~5 cm;种植土表层整土后应平整略有坡度,坡度宜为0.3%~0.5%,以满足排水要求为准。
5.1.4 土壤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在种植范围内按5 kg/m2撒施有机肥。撒施前将有机肥与种植土充分混拌均匀,并使用耕地机进行翻耕,确保地表30 cm厚的种植土层疏松透气。个别区域土壤黏性过高,加20%~50%细河沙、泥炭土或生物有机碎料进行改造,并与原土混合均匀,改良土壤的透气性。屋顶绿地种植以腐殖土为主,可掺入质轻、排水性良好的基质,如蛭石、珍珠岩或者腐烂的木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