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强筋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助力小麦增质增产

2022年4月底以来,河南省多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反弹,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小麦中后期管理的关键时期,给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服务方面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有效降低疫情影响,确保小麦丰产丰收,河南省强筋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以下简称强筋小麦服务团)积极响应河南省科技厅《关于动员全省科技特派员开展线上科技应急服务及征集培训需求的通知》文件指示,发挥科技特派员专业特长,坚持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不误农时、精准指导,传播先进适用技术,把使命和责任写在抗击疫情和科技助力小麦丰收的第一线。

5月9日,强筋小麦服务团团长赵淑章通过微信和电话形式,联系滑县枣村乡滑古营村沃福种植业合作社董事长张宗军,并询问社员强筋小麦新麦45的长势情况,以及是否在孕穗期施加一次肥水、是否有病虫危害、后期“一喷三防”农药和叶面肥是否准备好等。当听到肯定答复时,通过视频看到绿油油的小麦随风摇曳,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后,赵淑章感到十分欣慰。

针对滑县传统的“企业+农户”模式导致优质小麦生产规模小、品种稳定性差、订单履约率低、优质不优价等突出问题,强筋小麦服务团在滑县创制了“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的优质小麦订单生产模式。该模式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负责提供原种、技术服务和搭建“产供销”平台,以种植业合作社为龙头,负责优质商品麦加价收购、贸易、加工和销售,以种粮大户为载体,组织农户建立生产基地,各方互签合同,明确权益和职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基于订单生产的保障,种植户667 m2优质小麦可增收100元左右。通过该模式的应用,滑县培植和壮大了一大批种植专业合作社。

“李老师您好,我是滑县万古镇的罗雨民,小麦‘一喷三防’的药已经打过一遍,第二次打中间需要间隔几天?”5月10日一大早,强筋小麦服务团栽培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李向东接到咨询信息。李向东主任根据2022年小麦生长情况,对小麦中后期如何浇水、施肥、防病治虫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除了“被动”解答老乡的问题,李向东还主动联系一些种粮大户了解情况。淇县润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梅臣流转了超66.67 hm2田地种植小麦,2021年受持续降雨影响,小麦播种晚,部分麦田返青期分蘖不多。详细了解情况后,李向东作出判断,孙梅臣的麦田底墒足,蓄水保墒效果好,病害不严重,小麦长势虽比不上往年,但比预想的好。李向东叮嘱孙梅臣,现在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已成定局,接下来要结合“一喷三防”重点防干热风,保千粒质量。

和赵淑章、李向东一样,强筋小麦服务团成员宋玉立、王恒亮、杨占平等专家也十分忙碌。宋玉立是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科学家,小麦后期防病治虫十分关键,往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在全省各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2022年大部分技术服务只能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来完成。土肥专家杨占平说,滑县白道口镇一个种粮大户反映他们的麦田里有部分麦穗出现了空籽粒,通过图片、视频和农户大致描述的情况,杨占平判断可能是由于前期干旱、低温出现了冻害,导致小麦结实率不高。他建议加强麦田后期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危害,从而提高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

科学种田,事半功倍。疫情防控期间,在小麦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和麦田管理关键时期,强筋小麦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共组织21名团队成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采取多方式灵活机动,开展线下实地技术指导服务18人次,通过视频连线、微信、电话等多种线上方式开展技术指导60多次,为小麦丰产丰收保驾护航。服务地强筋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望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人民的饭碗里装上更多更好吃的河南粮。

(记者:宋先锋 翟媛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