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再生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余志胜[摘 要] 宿松县是安徽省水稻生产的优势区域。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宿松县水稻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水稻产业的优质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为了实现节本增效,宿松县大力推广种植再生稻。基于此,结合宿松县发展再水稻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探讨宿松县再生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保障性措施,以期为宿松县推广发展再生稻、提高当地水稻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再生稻;直播栽培;保障性措施;宿松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0--4
0 引言
再生稻种植是实现水稻轻简栽培的捷径。大力推广再生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够节省劳动力,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节省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药物、秧苗等物资投入,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提高种植效率的同时提高水稻总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安徽省宿松县本身具备发展水稻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为进一步压缩农村生产成本,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大力推广应用再生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县域内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助力全县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再生稻概述
1.1 再生稻的基本概念
再生稻是指水稻种植一茬收获两次,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其基本操作模式是收割头季稻时,只割下稻株上部60%的部分,对剩余稻桩的腋芽进行(主茎上的第2芽、第3芽)培育和管护,20~30 d后腋芽可生蘖抽穗,一般2个月后成熟,可以再次收获一季水稻。作为一种水稻栽培模式,再生稻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0.133亿hm2水稻种植面积中可进行再生稻种植的面积约占20%。
1.2 再生稻的栽植特点
再生稻栽培模式是特定条件下的栽植经验探索,其既不需要再播种、育秧,又不需要翻耕、犁田和中耕,可大幅降低劳动强度,与头季稻相比有自身的突出特点。
1.2.1 再生稻对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根据再生稻的生长发育条件,种植再生稻的地区在头稻采收后仍应具有较好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促进水稻再生芽萌发,从而获得较高的出苗率。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若属于杂交籼稻再生类型,要求连续3 d的日气温保持在23 ℃以上;若属于粳稻再生类型,则要求连续3 d的日平均气温高于20 ℃。同时,为保证头季稻收获后留茬上的休眠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活力,必须保证头季稻抽穗成熟期田间土壤湿润,一般需要留有浅水层并在头季稻成熟前适量施肥,以保证稻茬所需养分供应充足。
1.2.2 再生稻发育周期短。再生稻的生长发育周期一般在60 d左右,对于实现增种增收、促进稻田综合开发利用有较大价值。
1.2.3 再生稻产量较高。由于再生稻的生长时间接近晚稻,正处于夏季,获得的光照和热量资源较为充足,光合作用更加旺盛,加之继承了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因此,采用再生稻模式种植的水稻稻穗数量比头季稻更多,整精米率更高,总产量也更高。据统计,再生季水稻产量为2 250~3 000 kg/hm2,最高产量可超7 500 kg/hm2,通常再生稻的总产量比头季稻高出50%左右[1]。质量方面,再生稻的垩白粒率及垩白度比头季稻低,透明度更高,直链淀粉含量更高,胶稠度也较低。
2 宿松县再生稻发展基本情况
2.1 宿松县发展再生稻的自然优势
宿松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6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1 307.2 mm;无霜期长。宿松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宿松县耕地面积80 222.41 hm2,其中水田面积38 294.87 hm2,占47.74%[2],并且区域内地形以低山、浅丘及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宿松县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产业的较大优势。
2.2 宿松县发展再生稻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宿松县内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老年群体成为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主体,加之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的深化落实,大规模土地流转下的水稻生产结构开始由家庭分散经营转向以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但是,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存在劳动力不足、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等问题,而推广发展再生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2.3 宿松县发展再生稻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宿松县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大力推广再生稻栽培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2.3.1 水稻品种存在结构性矛盾。宿松县现有的水稻品种众多,这些品种各具优缺点,对于广大种植户来说难以区分,也就难以合理选择适宜的稻种。通常,受广告宣传的影响,农户选用的水稻品种集中为某几个品牌,但由于这些品种中没有绝对优势的品牌,制约了宿松县水稻产业发展。同时,宿松县“插花”式种植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不重视水稻生产质量,导致水稻品质整体不高。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的逐步提高,要求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必须提高水稻品质,但传统水稻种植模式无法有效满足这一要求。
2.3.2 农村缺乏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由于水稻的市场价格不理想,加之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收益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以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收入。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和转移,农村仅留下老幼留守人口,导致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匮乏、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老年人对于水稻种植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力不从心,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品品质也无法得到保障。
2.3.3 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不高。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机械推广使用成为一大工作重点。宿松县为了提高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积极争取更多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大农民购机补贴力度,推广使用一批插秧机等农机具,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但是,关于插秧机相关技术的指导和服务机制不健全,使得宿松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迟缓;虽然部分区域已经推广使用插秧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但是由于机械使用者主要是老年人,年轻的专业机手较少,导致存在较大的生产作业风险[3]。同时,由于水稻品种多样,部分品种的秧苗不适宜进行机插作业,插秧机工作中易造成秧苗损坏,影响其成活率。
2.3.4 农技服务体系不完善。2014年,宿松县有136名在职的农技人员(包括乡镇农技服务人员90名),但近年来新进人员较少,且基层农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对于水稻种植的新技术不够了解,在推广和使用再生稻种植技术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现有农技人员在水稻高效种植、病虫害防治及培训指导农户使用先进农业机械方面都稍显不足。由于农技服务跟不上,宿松县诸多农户对再生稻不了解,无法合理应用该种植模式和技术助力水稻实现高效优质生产。
3 宿松县再生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3.1 合理选种和整地
3.1.1 精选优良品种。着眼于再生稻两季均能高产稳产的目标,以选择再生力强、抗逆性好、耐肥抗倒、生育期适中的高产优质品种为宜。根据宿松县气候环境,可选择的再生稻品种有Y两优911、丰两优香1号、徽两优1899、晶两优1377等。
3.1.2 做好播前的大田准备工作。直播再生稻对大田要求较高,要及时翻耕,但翻耕不宜过深,并确保田面平整(高低落差不能超过3 cm),畦面不宜过软、泥头不宜过烂[4]。机械耕整完成后需要开挖围沟,一般每隔3 m左右开1条畦沟,做到围沟和畦沟排灌通畅,有利于施肥、防治病虫草害、排灌水管理。播种时要保证田间高处无积水、低处有花花水。
3.2 抓好头季稻管理
3.2.1 播种管理。适时早播,有利于培育壮苗。宿松县再生稻适宜直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对于一些生育期短的品种,不能迟于4月15日。为了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必须保证基本苗量,直播再生稻一般667 m2用种量为2.0~2.5 kg[5]。
3.2.2 注意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再生稻直播提倡播种前进行浸种催芽处理。杂交水稻可用25%咪鲜胺浸种6~12 h,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再催芽。对没有进行药剂浸种的种子,在种子催芽露白后,沥干水分,用32%戊唑·吡虫啉3~6 mL/kg拌种。用药剂处理种子可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稻蓟马等病虫害和大田鸟食危害,可以降低水稻因病虫害影响而出现的减产损失,同时可以提高水稻产品与质量。
3.2.3 正确选用播种方式。再生稻直播可采用人工撒播、机械调播及机械抛撒等方式,直播时密切注意排种情况,尽量避免漏播和重播,做到播种均匀,争取一播全苗。
3.3 抓好播种后的大田管理
3.3.1 合理除草。稻田除草方式包括化学除草、人工除草等。在化学除草方面,再生稻播种两三天后,667 m2可用40%苄嘧丙草胺60~70 mL或30%丙草胺120 mL加10%苄嘧磺隆20 g兑水30 kg喷雾,进行芽前封闭。芽前封闭期间要保持畦面湿润,畦沟有少量明水为宜。水稻秧苗长至2叶1心时,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针对千金子和稗草,667 m2可选用50%二氯喹啉酸50 g加10%苄嘧磺隆20 g加20%氰氟草酯120 mL兑水30 kg喷雾。水稻四五叶期对田间前期未除尽的抗性稗草、千金子进行补杀[6]。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除草期间需要配合人工除草方式,主要对收割机械碾压较多的田块,人工扶正稻桩,尽量保证有用稻桩数量,提高田间基本苗数量;对一些不易除去的杂草或杂物进行清除。人工除草时,要控制好除草幅度,合理选用相关工具,避免对秧苗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3.3.2 科学施肥。直播再生稻施肥要施好基肥、促蘖肥、穗肥和催芽肥。一般667 m2施加51%复合肥40.0 kg作为基肥;大田生产中水稻4叶期时,667 m2施7.0~8.0 kg尿素作为促蘖肥;抽穗前15~20 d,667 m2追施尿素及氯化钾各5 kg。在头季稻收割前10 d左右,667 m2施尿素7.5~10.0 kg作为催芽肥。水稻收割后要做好灌水追肥,667 m2施尿素和氯化钾各5.0~7.5 kg,促进再生蘖早发快长、足穗高产。在水稻生长后期,可喷施叶面肥,一般667 m2使用磷酸二氢钾100 g或新美洲星60 mL兑水30 kg喷雾,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增加实粒数。
3.3.3 科学管理水浆。直播再生稻播种时稻田要排尽水,保证田面湿润无积水,促进稻芽扎根。头季稻分蘖期保持3~4 cm的浅水层,可以促进水稻分蘖生长,当田间有效分蘖达到基本苗数时及时晒田,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生长;孕穗期至扬花期是水分敏感期,水稻需水量大,田间需再次灌水,保持浅水;灌浆期保持田间干湿交替状态,有利于实现籽粒饱满;水稻收割时也要保持田间湿润,收割后迅速灌水[7]。收割后10 d内是再生蘖生长期,要及时灌水,保持田间湿润,有利于稻桩发芽;孕穗期至扬花期保持田间浅水不断;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以利于养根保叶、籽粒饱满。
3.3.4 加强病虫害防治。再生稻的头季稻苗期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立枯病、稻蓟马等,可用稻瘟灵+甲基立枯灵+啶虫脒进行防治;后期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氯苯酰、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保护好母茎及叶鞘不受病虫害危害[8]。再生季稻生育期较短,一般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但鉴于宿松县每年8—9月稻飞虱发生较多,因此,建议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对达标田重点防治纹枯病、稻飞虱。其中,水稻纹枯病可用己唑醇、井冈·蜡芽菌等进行防治,稻飞虱可用呋虫胺、吡蚜酮、啶虫脒等进行防治。
3.4 适时收割头季稻
3.4.1 把握好收割时间。再生稻头季收割要适时,头季收割不能太早,否则影响头季产量,也不能太迟,否则对二季收获不利。头季稻收割在黄熟期成熟度达到九成黄时进行即可。宿松县头季稻收割时间以8月15日前为宜,最迟不可迟于8月25日,否则会影响二季稻生长[9]。
3.4.2 严格遵守收割要求。目前,水稻收割多采用机械收割方式,收割时尽量不要损伤稻桩,减少机压损失。大面积收割时,采取长方形跨田收割方式,机械调头尽量采取田外调头,所收稻谷集中地点下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