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传统村落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郭洋洋 陈中琪 崔亚召 罗雨

怀化市传统村落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0

[摘 要] 以湖南省怀化市174个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ArcGIS 10.2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临近距离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数学方法、缓冲带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可视化方法,对怀化市辖全部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河流、民族结构、道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怀化市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怀化市传统村落呈现出集聚、集中、不均衡的地理分布特点。

[关键词] 传统村落;地理分布;怀化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0--5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自21世纪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和环境的变迁对许多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传统村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村庄特色逐步丧失,进而导致传统村落逐步走向没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传统村落的现有困局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如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森林乡村等[1-3]。

当前,学术界对我国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两方面:在分布特征方面,主要使用最临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集中指数法及缓冲分析法等展开研究(见表1);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地形、河流水域、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民族构成等方面。另外,在研究地域方面,学术界对我国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以省、市层面为主,主要研究对象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4-15]。在此背景下,结合前人研究经验,笔者以怀化市174个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 10.2软件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矢量数据的研究分析。通过深入研究怀化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总结得到怀化市的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为怀化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偏南、湘中丘陵与云贵高原的交界处,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接贵州省,市域海拔45~1 934 m,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光、热及降水充足,分布有资江、沅江、珠江三大水系。怀化市下辖鹤城区1区,中方、沅陵、辰溪等5个县,麻阳、新晃、芷江等5个自治县,并代管洪江市与洪江管理区。市域总面积约27 564 km2,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约1 671.87亿元;常住人口约458.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0%,主要有侗族、苗族、土家族等46个少数民族。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传统村落网、规划云、天地图、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集模块及怀化市统计局官方网站等。

1.3 研究方法

笔者使用ArcGIS 10.2软件内的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临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集中指数法及缓冲分析法(见表1),对怀化市传统村落进行定量及可视化分析,讨论怀化市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地理分布均衡性

怀化市各县(区、市)传统村落相关数据如表2 所示。根据各县(区、市)实际传统村落数量及市域传统村落总数,计算得出怀化市域传统村落的实际集中指数为35.02;而根据传统村落相对县(区、市)总量的平均值13及市域传统村落总量,计算得出怀化市域传统村落的理想集中指数约为26.94。相较之下,实际集中指数显著高于理想集中指数。从怀化市辖各县(区、市)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来看,分布比较集中;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洪江市、溆浦县和会同县较聚集,古传统村落数共计119个,占怀化市传统村落总数的68.38%。其中,传统村落分布总量最大的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占怀化市传统村落总量的18.97%,其次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洪江市、溆浦县、会同县,分别占13.79%、12.64%、11.49%、11.49%;芷江县和洪江管理区均未分布传统村落。

2.2 空间分布类型

用表2数据,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怀化市域传统村落间的实际最临近间距=6.08 km,理论最临近间距=6.29 km,最临近指数R=0.97<1。从总体上看,怀化市域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呈凝聚型;从其他各县(区、市)来看,沅陵县、辰溪县及通道侗族自治县为集聚型,鹤城区、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中方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和溆浦县为均匀型。综上可知,怀化市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

2.3 空间分布聚集性

通过使用ArcGIS 10.2软件内空间分析模型中的核密度分析软件,设置固定的带宽,得到怀化市所有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分析图像(见图1)。根据图1可将怀化市域内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上划出2个高密度及1个次高密度核心:中方县是第1个高密度核心,辐射区域涵盖了溆浦县、洪江市和辰溪县;第2个高密度核心分布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次高密度核心分布在会同县,辐射区域包括洪江管理区。

2.4 市域空间分布分析

使用ArcGIS 10.2对怀化市古村落地理坐标进行矢量可视化处理,导出怀化市域古村落布局图(见图2)。结合图2与表2,怀化市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布局存在非均衡性,总体而言呈现出“西侧少,东侧多”“少数民族自治县多,普通区县少”的散布规律。

3 怀化市传统村落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

海拔作为影响传统村落选址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村落内部产业空间风貌、村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过村民的实践创造,甚至会积淀出具备某一特征的村落习俗及地方文化。用ArcGIS 10.2软件将怀化市高程分为5个层级,绘制怀化市传统村落分布及高程图(见图2)。由图2可知,怀化市大部分村落散布在海拔200~700 m处,共计86.21%。其原因在于市域全境地形主要是山地、丘岗,分别占总面积的70.5%和17.9%。呈现此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上述地区地势相对崎岖,山多林密,区际交流相对较少,故才能减少被开发的可能性,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得以保留原始乡村风貌。反观,怀化市西部地势较平的芷江侗族自治县、鹤城区、中方县和麻阳苗族自治县等,古村落数量相对较少。

3.2 河流

怀化市境内有沅江水系、资江水系、珠江水系,水域面积大,分布范围较广。用ArcGIS 10.2软件对怀化市影像数据进行重分类提取,导出市域范围内水域面矢量,以0.6 km为间隔作5级缓冲区,再与村落点进行复合得出,0.6 km缓冲带内有21个传统村落,1.2 km缓冲带内有21个传统村落,1.8 km缓冲带内有7个传统村落,2.4 km缓冲带内有6个传统村落,3.0 km缓冲带内有5个传统村落,共37.93%的村落散置于3.0 km缓冲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村落靠山泉水系而居(见图3)。上述数据印证了乡村聚落的地理位置和形态布局与水系、水源关系密切。

3.3 民族结构

怀化市少数民族人数在湖南省地级市中位居第2,仅次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怀化市共有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怀化市总人口的40%。传统村落总数大于10的县(区、市)包括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辰溪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和溆浦县,其中麻阳、新晃、通道、靖州、会同、芷江和沅陵7个县(区、市)少数民族人数占比超40%。从现场取样与踏勘来看,怀化市传统村落以苗族和侗族等单一类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最为突出。

3.4 道路交通

在传统村落中,交通不仅是聚落建立空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是影响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怀化国道、省道、县道等公路矢量数据以0.5 km为间隔进行4级缓冲分析,并与传统村落点进行复合,导出怀化市古村落沿道路分布数量,得到0.5 km缓冲带内有26个传统村落,1.0 km缓冲带内有32个传统村落,1.5 km缓冲带内有15个传统村落,2.0 km缓冲带内有9个传统村落,仅有47.13%传统村落分布在2.0 km缓冲带以内(见图4)。虽然根据4组数据未看出规律性,但是整体来看,分布于2 km缓冲区以外的传统村落数量相较更多。由此可以看出,以2 km缓冲区为界,整体上怀化市在距离公路较远处分布的传统村落更多。

3.5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相关,以2020年怀化市下辖各县(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2)作为衡量各县(区、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参考依据,除鹤城区外,其他县(区、市)均小于湖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9 380元)、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除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管理区无传统村落外,鹤城区传统村落总数仅1个,占比0.57%;其余县(区、市)传统村落总数为173个,占比99.43%。将2020年怀化市各县(区、市)城镇化水平与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63.89%)、湖南省城镇化水平(58.76%)相比,仅洪江管理区、鹤城区高于全国、湖南省;鹤城区和洪江管理区传统村落总和仅1个,占比0.57%。由以上分析可得,整体上怀化市传统村落的保存总量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而增大,且就单一县(区、市)内部而言,村落分布呈背离城区方向。

4 结语

笔者对怀化市现批1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使用ArcGIS 10.2软件的空间分布工具进行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怀化市的传统村落因受地形地貌、河流、民族结构、道路交通和区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不均特点。相较其他4个因素,在地理分布上地形地貌影响更直接,如传统村落点主要散布于海拔200~700 m的山地与丘陵,该因素同样直接影响地区河流分布、道路交通、区域经济,继而间接作用于传统村落的选址;受民族结构的影响,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集聚地区。

参考文献:

[1]颜文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西部,2021(5):31-38.

[2]郑群明,田甜,杨小亚.中国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生态旅游,2021(3):441-454.

[3]温小军.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传统聚落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4):1-10.

[4]武亚杰,黄春华.湖湘文化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7):2863-2871.

[5]居肖肖,杨灿灿,赵明伟,等.浙皖陕滇四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2):222-230.

[6]王培家,章锦河,孙枫,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1(9):204-213.

[7]胡金龙,滕耀宝,樊亚明,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1(3):580-588.

[8]杨兴艳,赵翠薇.贵州省传统村落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20(5):389-395.

[9]田海.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7):143-149.

[10]陈蓉,马耀峰.青海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9(6):239-244.

[11]黄荣静,苏惠敏,魏中宇.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98-105.

[12]董艳平,刘树鹏.基于GIS的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8(5):771-776.

[13]石勇美,马雪,贺广兴.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19(22):28-31.

[14]许璟.黄山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9(3):48-52.

[15]朱佳丽,余压芳,熊坚.GIS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水运,2021(12):37-39.

作者简介:郭洋洋(1993—),男,硕士生,规划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规划;陈中琪(199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规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