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价值角度看农村传统民居保护

作者: 李婷 谭腾龙

从核心价值角度看农村传统民居保护0

[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民居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以河南省博爱县寨卜昌村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居住需求变化、家庭结构变化、民居自身原因和保护意识4个方面探究寨卜昌村传统民居消失的原因,从环境适应、居住合理、发展变通、文化兼容4个方面分析其民居建筑的核心价值,并对寨卜昌村传统民居的保护提出建议,如寨卜昌村民居的活化应由“带动活化”向“自主活化”转变,传统民居的修缮应坚持修旧如旧、新建如新的原则,现代民居修建应体现民居的核心价值等。

[关键词] 核心价值;传统民居;民居保护;寨卜昌村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4

0 引言

传统民居中蕴含着乡土文明和乡村工匠的建造智慧,也埋藏着父辈的浓浓乡愁。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传统民居被拆除,承载着乡土文化的传统民居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传统民居又回归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传统民居保护上来,各级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但各地在保护传统民居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盲目复古、在保护维修中造成破坏等。

寨卜昌村位于河南省博爱县苏家作乡,背靠太行,南濒沁河,有依山傍水之势。鼎盛时期,寨卜昌村内修建的屋舍超过1 500间;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依托古寨抗击日军,寨卜昌村落遭到了日军的毁灭性报复。寨卜昌村现保有明清时期怀商王氏泰顺家族的古民居建筑约100座400余间[1],东西街5条,南北街2.5条,寨墙、寨河、寨桥犹存,是河南省传统民居中保存量最大、建筑形式独特的质量上乘之作。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于寨卜昌村,为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抹红色爱国主义色彩。寨卜昌村是一个活着的古村落,其中古槐、寨墙、石碑、祠堂和老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2]。

1 从居之本原认识传统民居

类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环境需求五个层次的论点,朱良文先生提出了居之需求的5个层次(见图1)。民居的本原是居,是“鲜活的”,是正在使用的房屋。民居要从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居之平安和居之享乐。从图1可以看出,人身安全、基本舒适是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而环境舒适、精神享乐和个性追求则属于居住人精神上的更高追求。

寨卜昌村传统民居是由明清时期泰顺王氏家族建造而成。富甲一方的巨商王氏家族为追求精美华贵、彰显身份而大兴土木,先后修建了寨墙、祠堂、戏楼、宅院及防御工程。寨卜昌村被誉为“怀川大宅门”。

从居之本原来讲,修建寨墙、护城河能够保护寨中族人生命安全,防风雨侵蚀,防野兽伤害;两进四合院建筑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安逸舒适;戏楼满足王氏后人在精神上的享乐;寨卜昌村4个寨门牌匾“纳春融”“揽荣光”“挹秋浆”“迎叠翠”以及“麟史标八业书香黼黻缵缨荣禄第,龙门衍六经教泽文章礼乐圣贤家”“燕翼贻谋缵承世泽,圭璋器重黼黻皇猷”等石刻楹联反映出泰顺家族不俗的艺术品位和追求。寨卜昌村传统民居不仅满足了当时王氏家族鼎盛时期对民居物质上的需求,更是满足了其精神追求。

2 传统民居消失的原因

2.1 居住需求变化

我国人多地少,可用地不足,传统民居多为1~3层的低层建筑,难以满足现代建设用地要求和人口的居住需求,只能拆除民居建高楼。传统民居多为合院,其建筑外形、空间布置、采光、隔音和隐私等方面不能满足现代家庭所需。

寨卜昌村多数传统民居是两进主跨院平行式四合院,一律为2层建筑。室内厨房和客厅处于同一个空间,功能分区划分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屋内设置木楼梯连接一二层楼,楼上住人或放置粮食,交通不便、不安全。除部分豪宅外,普通传统民居窗户普遍较小,二层窗户更小,采光不好,传统的木棂窗上糊着白纸,保温隔热性能差。

2.2 家庭结构变化

建筑形式反映时代文化。古时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同一个家族的族人在一个区域可能居住上百年,往往形成庞大的家族。随着家族的兴盛,会建造起庞大的家族建筑群,修族谱,建祠堂,增加宗族的凝聚力[3]。传统的家庭结构就是大家族聚居的状态,合院是符合当时文化特质的。家族成员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一家人住在一个庭院中,方便照顾,增进感情。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家族成员为了个人发展、子女教育等原因选择外迁,大家族聚居转变为一个个小家庭[4]。虽有老一辈人对故居感情深厚,不愿搬离,但是仍有越来越多的民居变成空壳,传统民居的优越性也逐渐消失。

寨卜昌村也是如此。王氏家族鼎盛时期(明末至同治年间)在老家购置田地,大兴土木,造就了盛极一时的“怀川大宅门”景象。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差异明显。这使得许多寨卜昌村的青壮年外出工作、生活,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寨卜昌村逐渐变成空心村。

2.3 民居自身原因

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土坯墙的自建建筑,防火性、耐久性差,部分民居因年久失修而墙体损坏严重,甚至漏雨、坍塌。另外,传统民居往往平面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水、电、暖设备缺乏,安全隐患大,不能满足居住舒适性的要求。这也是传统民居消失的重要原因。

寨卜昌村传统民居为木结构,墙体为砖和土坯混合结构,墙体厚重,门窗、楼梯均为木质,耐腐蚀、耐火性差,存在安全隐患。实地调研发现,当地部分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屋顶和墙面坍塌,无人修复。寨卜昌村传统民居修建年代久远,没有暖气等取暖设备,卫生间与浴室环境较差,且与客厅、卧室分离,与年轻人要求的家居环境出入较大,难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2.4 保护意识淡薄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民居是破旧、贫穷的象征,城市建筑是先进、文明的象征,缺乏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筑群的意识,对其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擅自拆除古民居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传统村落的本色逐渐消失。同时,传统民居存在“人去楼空”现象,更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失。

一些传统民居的产权所有人面对传统民居出现漏水、掉皮、坍塌的境况,缺乏维修资金,只能望“古”兴叹。同时,按照相关规定,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是不能补贴私人产权性质的文物的。因此,部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民居无法及时得到维修、保护。

3 寨卜昌村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

3.1 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

传统民居都是顺应自然环境得以传承下来的,这种适应性源于其自然性和生态性。寨卜昌村地处豫北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在热工分区上属于寒冷地区[5]。因此,当地的民居建筑应满足冬季保温兼顾夏季防热的要求。

寨卜昌村传统民居的墙体、屋顶与阁楼处处体现着其对气候的适应性。寨卜昌村民居墙体外皮为一顺砖清水墙,内皮用当地土坯,墙体厚度为70 cm(见图2)。厚重的生土墙隔热且蓄热,冬暖夏凉,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焦作市少雨,屋顶坡度较为舒缓,能保证夏季排水(见图3)。在夏季,阁楼类似双层通风屋顶,可减少太阳辐射;其南向窗洞开启通风,避免顶棚热池;西面墙体不开窗户,避免西晒。

3.2 在现实生活中的合理性

居之本原是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即民居需合乎生活之“理”:合地域气候之理,合民族习俗之理,合经济水平之理,合时代变化之理。

寨卜昌民居多数庭院都种有植物(见图4)。位于房屋一隅的绿植在夏季能遮阴纳凉,调节庭院微气候。廊下空间既能避雨,也能为室内外提供一个热缓冲空间,夏季减少得热量,冬季减少失热量。图5为拴马石,是骑马代步时代的产物,化繁为简,实用性强,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寨卜昌村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反映了明清时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3.3 在时空发展中的变通性

民居的变通是渐变,不是突变;是微变,不是全变。传统民居是动态的建筑,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改造、重建。

寨卜昌村传统民居为土木混合式结构,采用土坯墙承重和抬梁式屋架承载屋顶荷载(见图6)。为了保护生土墙体,当地传统民居底部设有石灰或石头砌筑的台基;檐廊下的木柱用柱础加固,防止木材因雨水侵蚀而腐烂。随着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多元化,寨卜昌村的现代民居(见图7)在建筑结构上有所改变。寨卜昌村现代民居的维护结构采用土坯砖砌筑而成,坚固结实,不再需要台基保护墙体,但保留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坡屋顶、檐廊和阁楼。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形成热缓冲空间,为居民在夏冬季节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3.4 在文化交流中的兼容性

寨卜昌村民居多为王氏所有,王氏属山西省洪洞县迁民,在寨卜昌村繁衍数代即成为大家族,生意越做越大,商铺遍布各地[5]。民居为人所使用,人口流动会造成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民居也必然会受影响。寨卜昌明清民居将山西民居特色与北京四合院、南方的楼阁式建筑融为一体,具有黄河以北怀庆地区独特的地方建筑特色。寨卜昌村传统民居遵循了合院式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和构造方式,一进院、二进院层层过渡,规整严谨;类比晋南民居,立面高大,细部雕刻精细,极为讲究;模仿南方楼阁式建筑,设檐廊,建楼阁,造型优美,遮阴纳凉。

4 寨卜昌村落的保护

保护传统民居,应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做到区分层次,不同对待。按照朱良文先生的划分,传统居民可分为3类:文物建筑民居、各地优秀的传统民居、各地一般传统民居。而寨卜昌村早在2000年9月就被河南省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7月入选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虽然寨卜昌村已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进行保护,但笔者认为对寨卜昌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不是将其圈起来,而是应展现其“适应、合理、变通、兼容”的核心价值。建筑的生命是由静态的建筑和人的生活共同构成的,因此,不能像保护文物一般静态地保护寨卜昌村。针对传统民居,需要进行活态保护,只有人在屋中住,民居才有价值。寨卜昌村民居既然至今仍然作为村民的居住场所,那么就应当允许村民在自有民居中进行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改造(要讲究技巧),否则就违背了居之本原[6]。

4.1 寨卜昌民居的活化应由“带动活化”向“自主活化”转变

寨卜昌村离焦作市区不远,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仍保持着古韵古香,这是其发展的天然优势。寨卜昌村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部旧址为切入点,在政府资金支持下,修缮基础设施,发展红色旅游,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但是,寨卜昌村空心化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常住人口主力军仍然是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青壮年村民和学龄儿童均在外地或者市区,只有在节假日才回来小住。究其原因,在于寨卜昌村尚未有支柱产业能够支撑村落发展,尚未产生集聚效应。被修缮的民居也主要限于太行山革命纪念馆、第九纵队司令部旧址、王家祠堂、村博物馆等具有游览价值的建筑。

寨卜昌村可由过去的单纯农业向以旅游文化为支柱产业转型,以此来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当地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打造带有传统民居肌理的现代民宿,以博爱流水席、怀庆皮黄戏、苏家作龙凤灯舞为依托,向康百万庄园看齐,在保护好传统民居、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打好乡土文化牌。

4.2 传统民居的修缮应坚持修旧如旧、新建如新的原则

寨卜昌村内的多数民居已经破败,亟待修缮或改建。在传统民居的修缮过程中,应尊重历史文化,延续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古法技艺,使之与原有建筑的形体、材料等方面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民居的韵味,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一致。但对于加建或改建的部分,可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取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元素并运用,既提升了居民的居住舒适感,又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层次,还传承了传统民居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