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区培斜景区气象风险评估及预警服务策略研究
作者: 陈晓娜 谢玉华 李镜玉 李乐
[摘 要] 旅游业的发展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气象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突发性气象灾害对旅游业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统计2016—2020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培斜景区历史灾害性天气特征,对主要灾害性天气如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高温、冰雹等对培斜景区乡村旅游景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气象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防御对策。
[关键词]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 P49;F327;F5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4
0 引言
旅游业的发展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气象服务已成为气象部门和旅游部门高度重视的共同问题。气象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突发性气象灾害对旅游业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各地旅游景区因天气原因造成游客滞留或伤亡的事件数不胜数。近年来,人们对于旅游气象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优质的旅游气象服务可有效提高旅游品质,亦是确保游客旅游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支撑[1]。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安全性感知极为重要,并已逐渐成为影响旅游出行决策的因素之一。灾害性天气会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进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2]。气象部门若能够为旅游公司或游客提前预报或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对旅游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针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培斜景区开展气象风险评估及预警服务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内容
统计2016—2020年龙岩市新罗区培斜景区历史灾害性天气特征,对主要灾害性天气如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高温或冰雹等对培斜村乡村旅游景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气象风险评估。
2 技术路线
第一,收集培斜景区乡村旅游景区现有设施及游客的月际分布数据,调查影响培斜景区游客数量的有利和不利气象因子。第二,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区域站数据,如短时强降水(≥20 mm/h)、大风(≥17.2 m/s)、高温(≥35 ℃)等出现频率和时间。第三,根据历史年鉴和历史灾情数据统计得出培斜景区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根据闪电定位资料统计出培斜景区闪电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第四,根据统计结果,通过Excel、GrADS或GIS软件绘制出培斜景区不利气象灾害因子月际变化及频率情况图,进行月际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针对培斜景区旅游景区现有设施提出防范气象灾害的设施建设指导性建议。第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有利气象因子制订一套针对培斜景区的分类灾害性天气服务策略,进行每周滚动的10 d天气预测服务,提出趋利避害建议;提供3 d天气短期预测服务和通过手机短信进行点对点短时预警服务。
3 研究成果
3.1 数据统计
经过前期走访调查,影响培斜景区游客数量的有利气象因子为适宜气温(最高气温<35 ℃,最低气温>4 ℃)和无降水,不利气象因子为低温、降水(特别是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 mm)和大风(6级以上)、冰雹、雷电等。培斜站是2018年底新增站点,只有2019—2020年气温、风速、降水量数据,2016—2018年数据通过与周边站点相关求得。
3.2 数据分析
3.2.1 气温。培斜站地处116°30′36″E、25°3′35.9″N,海拔660 m;龙岩站地处117°0′36″E、25°1′12″N,海拔376 m。2019—2020年两站各月平均气温值见表1。
通过两站相关性分析,得出Y=1.03X-3.25(Y表示培斜站,X表示龙岩站,下同),R2=0.997 981 645,P=1.4×10-6,通过一致性检验,两站的气温具有高度相关。验证两站每月最高气温相关关系,得出Y=1.01X-2.4,R2=0.995 347,P=0.007 18。验证两站每月最低气温相关关系,得出Y=1.07X-4.02,R2=0.998,P=1.4×10-6。通过检验可知,两站数据呈现高度相关关系。
通过两站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式求得培斜站2016—2018年的各月平均气温数据,再计算得出2016—2020年各月平均气温(见图1)。
通过两站高温的相关关系,计算得出2016—2018年每日最高气温,统计出培斜站2016—2020年每年最高气温≥35 ℃的日数(见表2)。由表2可知,培斜站出现最高气温≥35 ℃的日数非常少,培斜景区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
通过两站低温的相关关系,计算得出2016—2018年每日最低气温,统计出培斜站2016—2020年每年最低≤4 ℃的日数(见图2)。由图2可知,培斜站12月至翌年4月出现低温的日数较多,特别是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气温低于4 ℃的天数每年平均为7~8 d,寒冷天数较多。
3.2.2 降水。距离培斜站最近的站点为大池站,计算两站2019—2020年平均每月总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得出Y=1.02X+4.8,R2=0.978 823,线性拟合度非常好,说明两站每月总降水量高度相关。从线性方程可以看出,培斜站和大池站总降水量水平相当。因此,2016—2018年培斜站降水量可以直接用大池站降水量代替。统计2016—2018年大池站和2019—2020年培斜站的雨日数据,得出培斜站平均各月雨日分布情况(见图3)。
培斜景区内有漂流项目,对该项目安全影响较大的为小时降水量≥20 mm的情况,统计2016—2018年大池站和2019—2020年培斜站小时降水量≥20 mm的频率,得出2016—2020年月平均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分布(见图4)。由图4可知,6月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其次为5月、8月、9月。
3.2.3 大风。据调查,对培斜景区的玻璃桥项目安全影响较大的风速为6级以上大风,由于培斜站没有2016—2018年风速数据,计算2019—2020年平均大风次数(见图5)。由图5可知,7月出现6级以上短时大风的次数最多,其次为2月、6月,3月和4月也比较多,9—11月很少出现大风。
3.2.4 雷电。对2016—2020年培斜景区闪电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图6)可以看到,负闪和总闪月份分布呈单峰型,时间上从4月开始受到雨季影响明显,次数逐渐增多,到8月达到最多,9月开始逐渐减少,11月、12月、1月、2月几乎未出现过雷电;负闪全年出现次数明显多于正闪,正闪具有显著的月分布特征,但也可以看出正闪主要出现在5—9月,频次多在200次/月以下。
4 培斜景区乡村旅游风险评估
根据培斜景区工作人员统计数据,在减去对游客影响最多的小长假游客数后,2019—2020年每月游客平均数见图7。由图7可知,8月游客数最多,游客数和平均气温的分布相似,大致呈现游客数随着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多,随着平均气温下降而减少,原因可能为培斜景区游玩项目大多和水有关,游客以玩水为目的,气温成了影响游客出行的重要因素。而影响小池培斜游客数的不利因子为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对漂流的安全性影响很大,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对玻璃桥项目的影响很大,冰雹由于出现的次数很少,对游客数影响不大。结合气象因子月际分布情况,2月、6月和7月为大风出现的高风险月;3月、4月为冰雹高风险月;3—9月都有短时强降水发生,其中6月短时强降水风险最高,其余为5月、7—9月为中风险;4—9月雷电风险较高,其中8月最高;10月、12月、1月为各气象灾害低风险月。
5 培斜景区气象预警服务策略
培斜景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景区内玻璃桥项目、漂流项目受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影响较大,应做好防雷设施建设及雷电防护装置安装;对易发生山体滑坡、塌方的地方进行加固和设立警示牌;在景区各个出入口和重点区域加设LED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接收气象部门实时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定制的出行提醒,实现气象信息共享,为游客的出行提供最直接的气象防御指南;在网络信号弱的区域架设大喇叭等装置,解决预警信号的“最后一公里”传递问题;在气象灾害多发的景区内部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立明显指示牌和路标[3];建立景区旅游灾害预警发布、传播系统,按照灾害发生规律制订相应的旅游气象灾害应急措施[4]。
气象部门对该景区进行服务时,全年预报中应特别注意晴雨天气对景区的影响,12月至翌年4月应提醒低温对旅游的不利影响。短期预报中2—9月应特别注意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对旅游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培斜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分析和研究,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做好精细化预报工作。另外,在短期临时服务中,应做好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的点对点提前预警工作。同时,继续完善气象监测网络,优化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络建设[3];开展培斜景区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景区、游客气象服务需求,为培斜景区提供专业的旅游气象服务;开发预警服务产品,通过雷达图形、短时临近预报等多种手段,反演出景区的灾害预警发布产品;健全旅游气象服务信息发布体系,规范旅游气象信息的发布,与旅游局、林业局合作,共同打造多层次旅游气象服务平台[5]。
参考文献:
[1]汪玲玲.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9):124-125.
[2]刘耀龙,崔方南,栗继祖,等.旅游气象服务评价与旅游风险感知调查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2):80-86.
[3]郑琳斌,黄萍,王守懋,等.白云区乡村旅游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22(4):148-150.
[4]王艺,李雯雯,张凌云,等.柳州市旅游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青年论坛,2016:231-237.
[5]王静,慕建利,白静玉,等.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防御的思考[C]//S12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20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