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邱拓宇 杜文青 朱金籴 朱学刚

[摘 要] 番茄在我国蔬菜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设施番茄栽培规模的扩大,其种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番茄青枯病发病逐年加重,给番茄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为给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总结番茄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和发病症状,重点总结近年来番茄青枯病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3

1 发病规律及条件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多年生杂草及肥料也可带菌传病。该病原菌可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从植株根部或茎基部伤口入侵,在植株的维管束内快速繁殖并向上沿导管扩增,导致导管堵塞阻碍水分运输、周边薄壁细胞组织中毒,致使叶片萎蔫。高温(发病适宜温度为30~37 ℃)、高湿、偏酸性(最适pH值为6.6)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番茄生长发育不良,久雨、暴雨或大雨后暴晴,土温随气温急剧回升,亦会导致该病害流行[1]。

2 发病症状

番茄青枯病多在开花后出现明显症状。发病初期,植株白天萎蔫,傍晚后复原,病叶变为浅绿色。首先番茄顶部叶片萎垂,其次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间叶片凋萎,也会出现整株叶片同时萎蔫或植株一侧叶片先萎蔫的现象。茎部往往表皮粗糙,中下部常有不定根发生。天气潮湿情况下,番茄茎部会出现直径1~2 cm初呈水渍状后变成褐色的斑块。病茎维管束遭到破坏变为黑褐色,横切挤压后有白色菌液溢出。发病后,若气温较高且土壤干旱,2~3 d全株凋萎迅速死亡;在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病株病症持续7 d后枯死,叶片仍保持绿色或淡绿色。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近年来,我国引进、选育和推广一系列抗青枯病的番茄品种。例如,伍万荣等[2-3]选育的黄山1号和黄山2号,何国常等[4]选育的钢玉1号,丘漫宇等[5]选育的益丰2号,钱健康等[6]选育的美奇,欧阳娴等[7]培育的钻红美丽等,曾莉莎等[8]筛选的绿天使、粉仙、红娘9号、绿圆、格丽贝和红椭圆等11个抗青枯病的番茄品种。然而实际生产中,由于受植物病原体互作机制、致病菌株的分化和变异、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番茄抗青枯病品种的抗性不稳定。因此,种植人员在选择番茄抗病品种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环境、致病菌类型,选取不同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方能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3.1.2 合理栽培管理。一是栽培模式。为避免连作,种植人员可将番茄与葱、蒜、十字花科蔬菜等实行4~5 a轮作或与水稻等作物实行1~2 a

水旱轮作,能有效降低青枯病发生率。例如,番茄与韭菜套种,韭菜根系分泌物能抑制青枯病菌对番茄的侵染,从而降低番茄青枯病发生率[9]。二是栽培管理。种植人员应适期早定植,使番茄生育期提前,避开夏季多雨发病高峰期,以减少损失。采用髙垄栽植,小水勤浇,严防大水漫灌;夏季高温天气,避免中午浇水。在定植、中耕、施肥等田间管理中应防止伤根,盛果期应停止中耕,以免损伤番茄植株。温度较高时注意通风降温;下雨时应停止通风,避雨降湿。

3.1.3 改良土壤。青枯病病原菌适合在弱酸土壤环境下生存。定植前每667 m2田地施生石灰50~100 kg,随后深翻,在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同时能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可有效控制青枯病发生。采用生物炭处理番茄连作土壤,能有效降低植株发病率[10]。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升土壤中细菌种群多样性和抑菌能力,使青枯病菌数量得到有效控制[11]。每667 m2基施硼砂0.50~0.75 kg,可促进植株维管束生长和根系发育,防止维管束堵塞,提升植株抗病能力。施用矿物粉(石英、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橄榄石的粉碎混合物)与酵母残渣9∶1质量配比的土壤改良剂能显著降低青枯病病情指数[12]。

3.1.4 嫁接。在番茄生产中采用嫁接技术能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并起到增产效果。在日本、荷兰等国家番茄嫁接技术普及率很高,而我国生产中嫁接番茄应用比例却低于2%[13]。目前,我国筛选和应用的番茄砧木桂砧1号、宝砧6号、夏威夷7996、勇士、托鲁巴姆、东西方、亲农和抗青1号等,不仅对番茄青枯病有一定抗性,而且嫁接苗长势旺盛[14-16]。接穗应选用满足市场需求的当地主栽品种。

3.2 化学防治

播种前,种植人员可将番茄种子用50%丁戊己二元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15 min,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采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800倍液、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灌根处理,每株灌药液300~500 mL,视病情间隔10 d灌一次根,连续防治两三次,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3 生物防治

3.3.1 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杀菌剂的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易降解,且一般含有多种抑菌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类、萜类、酚类等,每一类活性成分又包含多种化合物,所以病菌很难产生耐药性。研究表明,黄花蒿、海金沙、银杏、大蒜及紫茎泽兰等植物的提取物对青枯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7-21]。但植物活性成分复杂,存在难分离、易分解等问题,生产中可供推广应用的产品较少。

3.3.2 农用抗生素。在生产当中,农用链霉素、水合霉素、中生菌素及诺尔霉素等农用抗生素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发病初期,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灌根处理,每株300~500 mL,效果较好。另有研究表明,50%农用链霉素·诺尔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农用链霉素与诺尔霉素质量比为4∶1)、立枯净与农用链霉素4∶1的质量比复配剂,防治青枯病效果明显。

3.3.3 微生物菌剂。一是无致病力青枯菌。无致病力青枯菌是利用与青枯菌相似的近缘细菌产生的细菌素、竞争营养位点来抑制致病菌。用从鹤望兰茎部分离筛选获得的无致病力青枯菌株浸根处理番茄幼苗,能够有效防治青枯病[22]。从烟草、辣椒、茄子青枯病株中分离无致病力青枯菌,采用喷雾法对番茄的青枯病进行防治,部分菌株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3]。有研究表明,无致病力青枯菌能诱导植物产生类似于“弱菌株免疫保护”防病机制[24]。郑雪芳等[25]认为青枯菌的强、弱菌株均能诱导番茄植株中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激活番茄的防御反应;侵染12 h后,强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防御基因的表达量大于无致病力菌株;但侵染36 h后,大多数基因在无致病力菌株中的诱导表达量大于强致病力菌株。二是假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在根际及植物内部有强大的定殖和繁殖能力,积极与其他微生物竞争资源,产生卵菌素、不嗜铁素、邻氨基苯甲酸及氨氯酸等次生代谢产物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还能产生部分促生物质。假单胞菌在青枯病的防治中应用较多,如恶臭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皱纹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芸薹属假单胞菌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防治效果[26-30]。目前,生产中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微生物农药青萎散[31]和青枯停[32]的有效成分就是荧光假单胞菌。三是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根际,具有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繁殖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营养要求简单及产生的芽孢有利于保存和运输等特点。目前,用于防治青枯病的芽孢杆菌种类有多粘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青枯净是由芽孢杆菌制成的微生物农药。黄永山等[33]研究发现,1亿孢子/mL枯草芽孢杆菌水剂300倍液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最佳,达到91.29%。四是链霉菌。链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其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对青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绝大多数链霉菌对人体无害。可利用柠檬荧光链霉菌、灰白链霉菌和极美链霉菌分别制成种衣剂处理番茄种子,对青枯病起到一定的防控效果[34]。

参考文献:

[1]孟凡燕,刘淑新.温室番茄青枯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2008(2):42-43.

[2]伍万荣,黄业东,王杰,等.特早熟抗青枯病番茄黄山2号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046-2047.

[3]伍万荣,檀根甲,秦丽,等.中早熟番茄新品种“黄山1号”的选育及抗青枯病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9(8):238-240.

[4]何国常,梁劲,刘钰,等.番茄新品种钢玉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1(4):81-82.

[5]丘漫宇,张素平,刘玉平,等.抗青枯病番茄新品种“益丰2号”[J].园艺学报,2013(11):2321-2322.

[6]钱健康,黄浅,田炜,等.樱桃番茄新品种美奇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5(9):69-71.

[7]欧阳娴,白占兵,张松柏,等.番茄新品种钻红美丽的选育[J].中国蔬菜,2021(9):91-93.

[8]曾莉莎,胡规媛,莫秀文,等.抗青枯病樱桃番茄品种的初步筛选及评价[J].长江蔬菜,2016(22):59-62.

[9]JING Q Y. Allelopathic suppression of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infection of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in a tomato-chinese chive(Allium tuberosum)intercropping system[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9(25):2409-2417.

[10]饶霜.生物炭对番茄青枯病抗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有机酸含量的影响[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25-28.

[11]刘立娟.生物有机肥、CO2施肥发酵残渣和土壤预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控效果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163.

[12]刘肖肖,董元华,李建刚.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7):1368-1374.

[13]王希波,张祺恺,张金亮,等.番茄双断根双头嫁接育苗关键技术[J].中国蔬菜,2019(6):98-100.

[14]王汉荣,茹水江,王连平,等.嫁接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9(3):283-287.

[15]李玉洪,李业勇,李刚,等.抗青枯病番茄砧木品种:宝砧6号[J].蔬菜,2017(1):74-75.

[16]李颖仪,司雨,王怡玫,等.抗青枯病番茄嫁接砧木的筛选[J].长江蔬菜,2016(12):48-51.

[17]吴静.黄花蒿的抑菌活性及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20-21.

[18]曹鹏飞.3种植物提取物对樱桃番茄青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4(11):169-170.

[19]冀玉良.利用银杏外种皮提取液抑制农作物病原菌初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5(9):76.

[20]张汉千,赖荣泉,陈志敏,等.大蒜粗提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测定[J].烟草科技,2009(3):62-64.

[21]李丽萍.紫茎泽兰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及抑菌机理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36-38.

[22]TSAI J W,HSU S T,CHEN L C. Bacteriocin-producing strains of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and their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wilt of tomato[J].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1985(3):267-2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