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及经济效益提升策略
作者: 刘文有[摘 要] 结合毛竹笋竹生长规律和培育要求等,优化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满足毛竹笋竹生长发育要求,有助于加快毛竹生长速度,促进毛竹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从科学选址、林地复垦、丰产竹林结构构建、施肥、林地水分管理、调控地下竹鞭、覆盖竹林、竹笋挖取和科学采伐等方面总结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并从加强管理林地、加强防治病虫害、做好钩梢工作、修建竹林道等方面提出毛竹笋竹两用林经济效益提升策略,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毛竹;笋竹两用林;施肥;采伐
[中图分类号] S795.7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3
0 引言
毛竹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较高,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尤其是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毛竹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要想提高新竹与竹笋产量,必须做好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工作。由此看来,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促进毛竹笋与新竹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1 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
1.1 科学选址
科学选址是培育优质毛竹笋竹两用林的前提和基础。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地的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①海拔1 000 m以下、地势较平坦(坡度<25°)、土壤厚度≥60 cm的丘陵区域,为后续种植与土肥管理提供便利;②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无风雪灾害发生等;③交通便利,有可通行车道相连,且方便修建竹林道,以利于后续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1]。
1.2 林地复垦
根据复垦地段的坡度,灵活选择复垦方式,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通常,如果坡度在25°以上,应采用水平带状方式开展复垦作业;如果坡度在25°以下,应采用全垦方式开展复垦作业。
开展复垦作业时,需要注重去“三头”,也就是捡拾复垦地段的石头、竹蒲头、柴蒲头,扔到复垦地段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对“三头”实施销毁处理。
1.3 丰产竹林结构构建
要想实现优质高产,笋竹两用毛竹林结构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即中密度、中径级、轻龄级。对母竹结构进行科学调整,调整后667 m2保留母竹120株左右,母竹胸径控制在8~9 cm,同时保持母竹年轻化状态,通常砍去七年生及以上母竹。另外,要求不同年龄的母竹数量基本相同,即每年667 m2新竹留养25株、老竹更新25株,将大小年明显的竹山改变为花年竹山。母竹留养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适时性。以在初笋盛期选留母竹为宜,因为此时选留的母竹质量良好,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竹林笋产量的影响。通常,在发笋高峰期前3~5 d开展选留工作。留养母竹的选择要求为竹笋粗壮、竹箨紧凑而短、先端叶片坚硬,繁殖力良好,以及枝叶充足、竹竿通直、竹节凸起、节间较短。二是留养均衡性。要始终保证林分密度适宜、砍留平衡。留养过多母竹,将增大对竹笋产量的不利影响。新竹留养需要消耗的养分较多,留养新竹越多,越不利于当年鞭笋增加产量。相反,留养新竹较少,虽然增加春笋与鞭笋产量,但却使竹林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对日后竹笋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1.4 科学施肥
完成选址工作后,要想保证毛竹笋竹健康生长,需要结合毛竹笋竹两用林的培育和生长要求,合理进行施肥。从毛竹笋竹的生长需求来看,氮、磷、钾肥施肥质量比以控制在5∶4∶3为宜,每次施肥3 375~4 500 kg/hm2,且施肥的同时开展松土作业,为毛竹笋竹完全吸收肥料中的营养提供保证。一般施肥时主要选用有机肥,如动物粪便。这不仅能保证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而且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毛竹笋竹两用林迅速生长。施肥频率是1次/a,施肥完成后实施深翻作业,确保肥料覆盖均匀且能被充分吸收。
不同施肥方式对毛竹笋竹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必须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施肥方式。若采用沟施方式,则需要设定水平线,根据开沟标准控制开沟深度,一般将深度控制在15~20 cm。施肥后覆盖一层薄土,并踏实,防止肥料养分流失。对比其他施肥技术,此种施肥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笋竹两用林经济效益。然而,采用此种施肥技术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资金,因此,不是所有笋竹两用林都适用此技术。此种施肥技术适用于中型或大型笋竹两用林。若采用株施方式,则需要结合竹子生长规律和要求,在上坡方向约30 cm处开半月形沟,深度控制在15 cm,施肥后覆盖一层薄土并踏实。若采用兜施方式,则需要砍伐竹林内部分毛竹,将其制作成竹兜并在其上打洞,再打通竹兜竹节,之后各竹兜施入碳酸氢氨0.2 kg、磷酸钙0.2 kg,同时将土覆盖在竹兜上。采用该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均匀施肥,但是因为竹兜制作需要砍伐大量毛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该技术适用于土壤环境较差的竹林,如陡坡竹林等[2]。若采用肥料撒施技术,只需要在地表均匀撒施肥料。这种施肥技术十分落后,但施肥难度较小,无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是,此种施肥技术只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两用林经济效益,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若采用挖长穴施肥技术,则在距离母竹竹兜周围20~30 cm位置开挖弧形长穴,长度与深度分别为30~40 cm、15 cm,再将复合肥施加在每个开好的穴中,每4个穴施1 kg复合肥。应用此施肥技术能有效提高笋竹两用林经济效益,然而此施肥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该技术不适用于人员紧张的毛竹种植区。
此外,竹林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营养元素不同。因此,需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施肥。一是笋前肥:一般在2月末施加尿素225 kg/hm2,有利于笋芽生长发育、笋体膨大等。二是笋后肥:一般在6月上旬施加动物粪肥1 500 kg/hm2、尿素15 kg/hm2,不仅能促进新竹生长,而且能保证老竹获得充足的养分,有利于此阶段的竹鞭生长。三是孕笋肥:一般在8月上旬施加尿素15 kg/hm2、过磷酸钙30 kg/hm2和钾肥10 kg/hm2,促进笋芽分化,提高次年发笋率。四是越冬肥:通常在毛竹采伐后施加有机肥1 500 kg/hm2、垃圾肥3 t/hm2。此阶段需要结合施肥覆盖谷壳、秸秆屑来保温保湿,为春笋发芽做好准备,以利于春季笋能更好生长。
1.5 林地水分管理
多雨季节通常在平缓竹林开沟排水,在容易积水位置开深沟排水。毛竹行鞭和孕笋阶段分化大量笋芽,需要消耗大量水分。如果此阶段较为干旱,必须加强灌溉。林地覆盖有利于保持水分,因此,可将灌水与覆盖相结合,达到保水保湿要求,加快笋芽分化,促进冬笋与春笋产量的提高。
1.6 调控地下竹鞭
一般长度1~2 m的鞭段发笋量最多;1~3龄鞭具有较强的抽鞭能力,3~5龄鞭具有较强的发笋能力。趋肥性是竹鞭的主要特征,竹鞭单株发笋量受到竹鞭深度的影响,综合运用深翻、挖鞭笋、埋鞭方式,能够对地下竹鞭生长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是在梅雨之前,5月末开山深翻,将老鞭去除,留下年轻竹鞭。通过提早深翻,促进竹鞭生长量提高。二是科学挖鞭笋。挖鞭笋时,对具有较大比例的幼壮龄鞭段,其竹林断鞭应更短;具有较大比例的老龄鞭段,其竹林断鞭应更长;拥有适当比例的新老鞭竹林,应短断壮鞭、长断弱鞭,从而促进良好发笋鞭的生成。三是埋鞭。培养骨干鞭,深埋鞭段,促进竹笋产量提高。通常,埋鞭深度以30~35 cm为宜[3]。
1.7 覆盖竹林
覆盖竹林有利于毛笋出笋期显著提前。毛竹林覆盖技术可以借鉴雷竹早出高产高效栽培覆盖技术,冬至后用空谷壳、采伐剩余物或其他农作物秸秆碎屑对竹林根部进行覆盖,覆盖厚度控制在30 cm。
1.8 竹笋挖取
挖取竹笋时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冬笋挖取限时适时,挖取时间限制在12月至春节前10 d。不应挖取小于500 g的冬笋,开挖过程中避免破坏小冬笋、鞭芽,并且第一时间覆土盖鞭。全面翻土挖笋时,要求冬季仔细翻土,一次挖掉冬笋,严禁大块翻土,避免损伤竹鞭;也可对冬笋实施开穴挖掘操作。二是挖取早期春笋,挖光清明节前的笋。在养竹阶段,挖掉留养母竹之外的全部笋,并且挖掉所有后期笋。为了保证竹笋品质,应将泥下笋挖掉。因为及时挖笋、笋穴施肥,有利于竹鞭上笋芽成笋,使竹笋产量不断提高。通常,很多笋芽会出现在一条竹鞭上,从而分化出几个不同大小的竹笋。对此,需要将最早出土的竹笋第一时间挖掉,将生长机会留给下一个竹笋。如果不挖掉最早出土的竹笋,让其自由生长,就会阻碍其他竹笋出土,导致其他竹笋烂在土壤中。三是科学挖鞭笋。5月末至6月初,每隔两三天挖一次鞭笋,最初挖完鞭笋后将肥料施入笋穴内,保证后续多发鞭笋;6月以后,挖完鞭笋后覆土耙平。四是挖笋须及时,主要挖活笋,以保障竹笋品质良好。
1.9 科学采伐
通常采伐后的毛竹笋竹林密度控制在1 800~2 550株/hm2为宜,具体需要以毛竹笋竹林生长规律(春季长笋、夏季长鞭、秋季产笋、冬季冬眠)和实际条件为依据,科学、合理安排采伐活动。最好在冬季或春季开展采伐工作,以免对毛竹笋竹林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2 毛竹笋竹两用林经济效益提升策略
2.1 加强林地管理
开展林地管理工作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加强监管,保障竹林稳定生长。第一,通常在发竹当年夏季,控制竹林地坡度,使其小于25°;采用带状轮垦方式,实施“三清除”(清除竹蔸头、杂柴蔸、石头);林地复垦深度控制在30 cm。第二,在每年梅雨季节进行割灌砍茅,竹林中的幼嫩灌木和杂草等都是砍除对象。同时,深埋处理掉林地内砍除的杂草和灌木等,促进其自然分解与腐烂,为竹鞭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2.2 加强病虫害防治
第一,做好松土与除草工作,破坏病虫害生长繁殖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第二,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彻底清理采伐剩余物,不断减少病虫源。第三,以国家植物检验检疫制度为依据,加强预防和控制,防止病虫害蔓延和传播等。第四,重视保护和利用天敌。第五,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药剂,并做到科学用药,使环境污染程度降至最低。此外,尽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降低病虫害抗药性。第六,合理驱赶食用竹笋或竹子的野生动物,降低其在竹林中的分布密度。但是,不应将此措施应用于濒危野生动物,如果其活动并未威胁竹林生长,则应采取放任态度开展管理工作[4]。
2.3 做好钩梢工作
钩梢是利用专业钩刀砍掉毛竹的竹梢,从而预防风雪危害,改善竹林光照条件,从而提高毛竹与竹笋产量。另外,通过加工竹梢,可产出扫帚柄等产品,有利于增加林农收入。钩梢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钩梢于9—11月进行;②钩梢重点为生长地段海拔高于500 m的竹材,以降低其遭遇风雪灾害的概率;③若竹材直径大于10 cm或者其位于高海拔位置,则应该增加钩梢密度,使其达到40%,反之则应降低钩梢密度。完成钩梢工作后,必须稳妥保存砍伐的竹梢,同时对其开展深加工[5]。
2.4 修建竹林道
便利的交通设施是提高毛竹笋竹两用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除了林区外部要有可通行车道,林分内也要修建适宜的林道,方便肥料、笋、竹材等的运输,降低经营成本。竹林道要依据地形,沿山壕与山脊修建,间隔距离要适中。
3 结语
毛竹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林产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笋竹两用林培育。林农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为林中毛竹发笋、成材提供保障,以提高新竹与竹笋产量。此外,科学调整毛竹笋竹两用林的结构,形成立体竹林年龄结构,也可保障竹材与竹笋产量稳定。
参考文献:
[1]黄海泳,季如春,谢善文.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措施解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4):154-155.
[2]沈苏军,陈雄弟,季旭勇.毛竹笋竹两用林栽培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1(18):123-124.
[3]潘龙慧.高效笋竹两用林的施肥技术与培育管理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20):82-83.
[4]黄继育,黄勇,张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笋竹两用林土壤养分分析[J].世界竹藤通讯,2017(2):10-14.
[5]苏培添.毛竹笋竹两用林科学经营要素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