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卢氏县开展技术指导

作者: 蒋洪杰 欧阳曦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卢氏县开展技术指导0

近年来,人们对鲜香菇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河南省卢氏县因优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栽培鲜香菇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是全国优质香菇生产的黄金区。2021年,卢氏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3亿棒,成为河南省第一大香菇生产县。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香菇坏棒率增高,给菇农带来严重损失。

2022年6月以来,河南省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连续20多天气温在40 ℃左右,给春栽香菇带来了严峻挑战。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专家为了准确掌握生产情况,在卢氏县设置了2个气象观测站,监测狮子坪和朱阳关香菇生产基地大棚内外4项气象指标。

针对香菇栽培面临的高温危害等严峻挑战,2022年7月13日,服务团团长张玉亭研究员带领孔维丽研究员、崔筱博士,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陈海波博士,到卢氏县狮子坪、朱阳关镇2个香菇种植基地气象观测点查看棚内外当日气象条件,指导技术人员进行香菇菌棒越夏管理。卢氏县气象局局长杜晓民、高级工程师蔡涛陪同。

服务团专家通过气象观测点查看香菇种植基地棚内外当日气象条件:在卢氏县狮子坪乡向阳食用菌园艺场,当日14:00左右温度监测仪器显示外界气温达到35 ℃,棚内温度35.8 ℃;在朱阳关香菇基地,当日该气象监测点棚外气温达到39.3 ℃,棚内36.0 ℃。通过温度监测发现,高温对处于转色期的香菇极为不利。针对当前问题,张玉亭研究员指出,高温能引起香菇菌丝发育不良,而利用简易大棚很难实现降温,当外界温度超过35 ℃时,可采取向香菇菌袋直接喷水、加大通风等降温措施,避免棚内温度长时间接近或超过35 ℃。若受热的菌棒原基干枯死亡,要及时进行清理,防止烂棒。

孔维丽研究员提出,在卢氏县香菇栽培基地建立气象观测点,能准确分析气温变化对香菇菌棒成品率、产量等的影响,建立气候变化的预测模型,确定香菇栽培中的气象灾害指标,对预防香菇气象灾害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更有利于指导高产耐热香菇育种。此次技术指导得到了当地种植户和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记者:蒋洪杰 欧阳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