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高原山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罗长学 海航 马发明 方敏 王鹏[摘 要] 川西南高原地区受地理条件、交通和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较低。采取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玉米产量是高原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此,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阐述川西南高原山区不同海拔地区春玉米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以供该地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川西南;高原山区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4--3
0 引言
玉米是四川省高原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粮食作物,以海拔1 200~3 000 m的半高山、高山地区种植为主。川西南高原日照充足、冬季干旱、夏秋多雨,区域内干旱等致灾因子在玉米全生育期发生风险也较低[1-2]。近年来,中玉335、凉单4号等玉米新品种以及适时晚播[3]、宽窄行增密[4]、平衡施肥[5-6]等农业新技术在该区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受当地地理环境、交通和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仍较低,也缺少与不同海拔和地形相配套的玉米良种规范化栽培技术。为此,笔者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川西南高原山区春玉米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川西南山区农民参考。
1 播前准备
1.1 选用良种
在玉米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对灰斑病等高原主要病害抗病性好、生育期适中、耐瘠薄、耐密植的杂交良种。在川西南海拔2 000 m以下的矮山河谷地区,可选用正红115、凉单三号等品种;在海拔2 000~2 450 m的坝区,可选用先玉696、中玉335、凉单4号、川单10号等品种;在海拔2 500~2 600 m的山区,适宜选用会单4号、凉单4号等。
1.2 种子处理
农户可选用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按规定比例拌种的玉米杂交种。未拌种的,种植人员需先去除破碎、霉变及受病虫害危害的种子,播种前使用药物拌种预防病虫害,并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待播。
1.3 耕地整地
前作收获后需及时灭茬。春播前,种植人员可在土壤墒情较好时整地,一般土壤耕深在20~30 cm,土壤中石块要提前清理干净,整地后须保证厢面平整、边沟通畅。
2 适时播种
2.1 播种时间
川西南高原山区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海拔2 500 m以上的山区一般于3月下旬播种,海拔2 000~2 450 m的坝区可于4月上旬播种,海拔2 000 m以下的矮山河谷可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在地温稳定通过12 ℃时适时播种[7]。播种过早,温度低不适于玉米出芽,较长时间的低温还易导致种子霉烂或幼苗受冻害。耕层土壤湿度越大,玉米出苗越快,出苗率越高[8]。
2.2 合理密植
川西南高原光热资源丰富,可适当增密种植,密度一般在67 500~82 500株/hm2。植株高大平展的品种宜选择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应宽窄行种植,宽行0.90~0.93 m,窄行0.37~0.40 m,窝距0.43 m,密度67 500株/hm2;植株矮壮紧凑的品种可选择肥水条件差一些的地块,行距0.37~0.40 m,密度75 000~82 500株/hm2,每窝种2株,双行错窝,播种深度3~5 cm,667 m2用种量2.5~3.0 kg。
2.3 控草
玉米苗期杂草生长较早、较快,要防止草高于苗,影响玉米生长。一是采用覆膜控草,将农用膜与地面贴紧,利用后期高温灼烧萌发的杂草幼苗。二是进行化学除草,播种后或盖膜前每667 m2用40~50 mL禾耐斯兑水均匀喷雾,喷完药后立即盖膜。三是在追施攻苞肥时进行中耕除草,可揭除地膜后追肥、除草、培土。
2.4 盖膜
川西南高原昼夜温差大,盖膜有助于保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一是先盖膜后播种。种植人员需在整地、起垄、施肥后覆土盖膜,用直径约4 cm的打孔器或尖木棒在膜上开孔,孔深2.5~3.0 cm,播种后用细土盖好膜,膜口要封严,并检查铺压膜周围的土,使其不漏气。二是先播种后盖膜。种植人员需要播一厢、盖一厢,以减少水分损失,膜四周用细土压紧、压实不漏气;苗出土时要及时人工破膜引苗出膜。
3 科学施肥
3.1 施足基底肥
基底肥应以有机肥和缓释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根据土壤情况添加磷肥、钾肥等,保证玉米出苗后能充分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一般施用有机肥22 500~30 000 kg/hm2、三元复合肥750~900 kg/hm2、尿素75~90 kg/hm2,磷肥300~375 kg/hm2,钾肥或锌肥30~45 kg/hm2。基底肥可均匀施于土壤中,也可施于离窝3~4 cm处。
3.2 轻施苗肥
在玉米三四叶时,施复合肥7 500 kg/hm2、尿素37.5~60.0 kg/hm2,结合中耕施用。
3.3 巧施拔节肥
在玉米茎秆显著伸长前,需适当控制水肥以防倒伏。在春玉米幼苗7~9叶展开或10~11叶出现时施拔节肥,一般施复合肥7 500~15 000 kg/hm2或尿素75~150 kg/hm2。
3.4 猛攻苞肥
一是穗肥。穗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穗肥应在玉米抽雄前10~15 d前(即大喇叭口期)施入,一般用尿素225~375 kg/hm2,用化肥深施器深施以充分发挥肥效。施穗肥后7~10 d,在无风的早上或傍晚,用磷酸二氢钾3.0~4.5 kg/hm2、尿素4.5~6.0 kg/hm2,兑水稀释喷洒,喷后6 h内若遇雨,需重喷一次。为保证追肥效果,可连喷两三次。二是粒肥。玉米花粒期是指玉米从抽雄开花至果穗灌浆成熟的时期。在玉米雄穗开花散粉时,用150 kg/hm2尿素补黄、补弱,增加粒质量。
4 田间管理
4.1 及时破膜引苗
一般在播种后7~10 d到田间检查,发现幼苗接触地膜,就应破膜引苗,最好在无风的晴天10:00前或16:00后进行。
4.2 查苗补缺,间苗、定苗
确保全苗是夺取玉米高产的关键,只有足够数量的基本苗,才能保证收获时的果穗数量。地膜玉米播种后10 d以上还未出苗的,应及时检查缺苗原因,并及时补栽。种植人员可在玉米两叶一心或三叶一心时带土移栽,并浇足定根水,确保活苗。全田缺苗达30%的田块,要迅速催芽补种。玉米三叶时抓紧间苗,五叶时及时定苗至所需密度,地下害虫严重或风口地块可适当晩定苗。
4.3 去蘖
玉米分蘖指的是由茎基部节上的腋芽长成的侧枝。土壤肥沃、水肥充足、种植密度较小时,玉米植株易产生分蘖,分蘖过多对植株的营养消耗较大。因此,及时将玉米根部分蘖去除,有利于主茎生长和营养供给。
4.4 化控处理
在大喇叭口期到开花散粉期,玉米常因植株高大发生倒伏。因此,种植人员可在玉米拔节期及时喷施矮壮素,控制植株过于旺盛生长。玉米矮壮素一般用量为15支/hm2,对高秆过旺生长的植株叶片兑水30 kg均匀喷施,禁与其他农药、化肥等混喷,以防降低使用效果。
4.5 科学管水
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玉米对肥水需求最高,如遇干旱,应重浇攻穗水,使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如若遇到持续降雨,造成较长时间的田间积水或土壤水分饱和,要迅速开沟排涝。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种植人员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及时关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同时,要限制用药范围,把握好用药时间,做到安全、经济、有效防治病虫害。
5.2 防治要点
在化学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注意科学用药,合理安排用药时间,按照防治指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因施药带来的污染和残留。同时,要适时合理用药,严格按安全间隔期用药,并且注意控制用药量,以防害虫产生抗药性或耐药性。
5.3 病害防治
5.3.1 玉米大小斑病。该类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苞叶等。此病从玉米植株下部老叶开始发病,而后发展到穗位叶、穗上叶等,严重时可致玉米叶片枯死。在潮湿天气,发病叶片还会产生霉层,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50%退菌特800~1 000倍或8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药一次,喷施两三次。同时,可增施有机肥、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植株活力。
5.3.2 玉米锈病。该病害主要发生于植株叶片,对锈病的预防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在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隔10 d左右喷洒一次,连续防治两三次。
5.3.3 玉米丝黑穗病。该病害是苗期感染、后期危害的系统性病害。种植人员可用15%羟锈灵0.15 kg拌种50 kg,或用0.5%种子质量的多菌灵拌种消毒。发病初期,可用20%萎锈宁0.15~0.20 kg兑水50 kg喷雾。在玉米成熟收获前,若发现病株,先用塑料袋套住病穗,然后用剪刀把病穗剪入袋内,带出田间烧掉或深埋,切忌把黑穗丢在地里,以免来年此病发生更加严重。
5.3.4 玉米纹枯病。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鞘,从基部叶鞘开始发生,严重时可导致玉米茎和穗基部腐烂。种植人员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 mL,兑水50 kg喷雾防治,或用50%退菌特0.1 kg兑水50 kg喷雾防治。
5.4 虫害防治
5.4.1 玉米黏虫。该虫害以三四龄为最佳防治时期,可采用人工捕杀或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或者用糖酒醋液诱杀成虫,用质量比为1∶1∶3∶10的糖、酒、醋和水混合后,再加入0.1%敌百虫制成诱杀剂,将稻草扎成直径0.10~0.13 m的草把,一端扎紧于棍的顶端,插入地中及四周,高出作物0.15~0.33 m,每天傍晚喷施配制好的敌百虫糖酒醋液于草把上,5~10 d后换掉草把烧掉。
5.4.2 玉米螟。玉米螟在川西南部分地区属中等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心叶。在玉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可采用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危害面较大时可用敌杀死0.04~0.08 kg兑水75~150 kg喷心叶,或用750~900 kg/hm2药液甲维盐类500~1 000倍液喷施。
5.4.3 草地贪夜蛾。该害虫属外来入侵害虫,其食量大、食性杂、危害广且传播快,需要治早、治小,统防统治。早期防治可加挂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应急防治可使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或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心叶、穗部。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剂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时,可使用白僵菌、绿僵菌、印楝素及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
6 适时收获
种植人员应在玉米苞叶全部变黄,并开始干枯、松散,中下部叶片变黄、干枯,进入完熟期后及时收获。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不高,干物质积累不充分,产量不高;收获过迟,玉米易遭鸟兽危害,或植株倒折、果穗霉烂,造成损失而歉收。玉米晒干(含水量≤14%)扬净后,及时进仓贮藏。在玉米收获前,趁土壤湿润时,及时揭除地膜。收获后清除残膜,减轻土壤污染。川西南高原干湿季节分明,雨季在10月下旬基本结束。当地农民常有晚收玉米的习惯,但后期不良天气易导致玉米果穗、籽粒霉变,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可保证玉米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张玉芳,王明田,刘娟,等.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236-242.
[2]邓秋月,游超,谯蓉,等.川西高原不同熟性玉米种植农业气候区划[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7(2):78-83.
[3]陈波,蔡光泽,杨勤,等.播期对高原生态区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4):21-22.
[4]高明文,肖启银,张祯勇,等.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4):51-52.
[5]高明文,肖启银,张侦勇.川西高原大渡河流域高海拔地区春玉米平衡配方施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9-10.
[6]肖启银,张祯勇,高明文,等.川西高原藏区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21(2):9-12.
[7]宗英飞,杨学强,季瑞鹏,张国林.播种期温度变化对玉米出苗速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9):70-74.
[8]马树庆,王琪,吕厚荃,等.水分和温度对春玉米出苗速度和出苗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11):337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