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试验的灌溉水量调节技术研究
作者: 王建军
[摘 要] 为解决常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面临的耗水量过多问题,实现绿色灌溉,设计了一种新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该技术通过优化配置灌溉水资源,计算农业灌溉总需水量,设计灌溉水量调节优化方案,实现了农业灌溉水量调节。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能够降低不同灌溉区域的灌溉耗水量,证明设计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的调节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后续农业灌溉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灌溉;水量调节;灌溉耗水量;需水量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4--4
0 引言
水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灌溉效果直接影响农业产值[1]。目前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由水资源不足造成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从农业灌溉着手[2],调节灌溉水量,降低灌溉耗水总量。截至2021年9月,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9亿hm2[3],但应用节水灌溉调节工程的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2,其中满足节水灌溉高效性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也证明现有的灌溉水量调节技术的调节效果有限[4],无法满足目前的灌溉需求。
我国将现有的灌溉区域划分大型灌溉区、中型灌溉区、小型灌溉区3种,其中大型灌溉区有400多处,中型灌溉区有5 000多处,小型灌溉区有1 000多万处。不同类型灌溉区的灌溉面积不同,使用的灌溉水量调节技术自然存在一定的差异[5]。为了满足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降低农业灌溉总耗水量[6],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现状设计一种新的灌溉水量调节技术,保证高效灌溉调节,为后续的农业灌溉发展奠定基础。
1 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优化设计
1.1 多目标优化配置灌溉水资源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灌溉水资源总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农业灌溉水量的调节效果,笔者使用多目标优化配置原则进行灌溉水资源配置。首先,需要寻找一个初始灌溉水量调节向量[7],组成一个初始向量函数。该函数必须满足目前的灌溉水资源配置调节。此时设计的水资源多目标配置框架如图1所示。
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进行灌溉水量调节求解较困难,无法进行有效的多目标规划,因此,笔者使用帕累托最优概念进行理想化资源分配[8]。假设存在一个基础的水资源调节灌溉群体,且可分配的资源始终呈动态变化状态,此时可以结合Pareto解集完成灌溉水资源多目标优化。
Pareto解集是一种最优解支配解集,能快速进行多目标优化分配,得到2个不同的可行解,此时该解集内部的数据存在相互支配关系[9]。因此,各个求解目标都是等价的,无法进行统一比较。该解集的描述式PF如式(4)所示:
1.2 计算农业灌溉总需水量
各个农业灌溉区种植的作物不同,其需水规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灌溉水量调节的有效性,需要统一计算农业灌溉所需的总水量。研究表明,各个灌溉区灌溉需水量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基于此,笔者绘制了灌溉总需水量影响示意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作物的种植起始时间及各个种植区域的适宜水层上限、土壤含水量下限、最大蓄水深度、计划湿润层深均对作物总需水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笔者使用均值求解法进行灌溉需水量求解。首先,结合水面蒸发总量与作物吸水系数,计算需水量ET,如公式(5)所示:
1.3 设计灌溉水量调节优化方案
根据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计算结果,设计灌溉水量调节优化方案。在设计灌溉水量调节优化方案前,需要判断灌溉区域的实时水面蒸发情况,确定初始水层深度,再结合不同工作环境制订恒定非均匀灌溉水量调节框架,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进行灌溉调节初期,可以根据灌水定额及灌溉调节单元数量进行灌溉水量调节模拟,再根据区域供水计划和灌溉水流量构建相关的调节模拟模型,最后结合灌溉面积和闸下水位完成灌溉水量调节优化。在上述方案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灌溉水量调节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每个调节区域看作一个调节单元进行调节,调节后还需要进行调节验证,即每个调节单元的调节参数均需要大于标准调节参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灌溉水量调节的难度,提高灌溉水量调节的有效性,降低灌溉耗水总量。
2 实例分析
2.1 概况及准备
为了验证设计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的调节效果,选取景泰川提灌工程进行实例分析,划分了10个不同大小的灌溉区域,测试不同区域的灌溉总耗水量。
景泰川提灌工程属于Ⅱ型提灌工程,位于甘肃省,整体扬程、流量均较大,运行梯级也较高。该工程的建设使用使整个灌溉区域改变了原有的沙丘荒芜灌溉环境,给灌溉区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生活保障。景电二期工程平田整地、渠系配套、植树造林等10多项田间工程获得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得到了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家多部委的充分肯定。除此之外,景电工程相关人员在建管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一整套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工程效益明显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排在全国前列;制造并使用直径达1.4 m的砼预应力管,实现高扬程电力提灌泵站远程开停机控制;成功在西北高寒地区运用碎砂石换填施工技术增加冻深,解决渠道冻胀难题;使用了北方多泥沙明渠一体化远程智能闸门测控量水设备,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管理和节水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
为提高景泰川提灌工程的灌溉性能,相关部门近几年进行了小规模的支渠、干渠改造,加大了灌溉水量调节力度。景泰川提灌工程分不同的工期,二期工程于1994年竣工,平均提水高度约460 m,灌溉总面积也达到了34 700 hm2。二期工程始于左岸二泵站,跨越大沙河,途径六泵站、七泵站,进入灌区。该灌区共涵盖若干条渠道,修建了若干个泵站。景泰川提灌工程渠道的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该提灌工程共含5个干渠,存在不同规格的石渠断面。为了提高灌溉有效性,规划了4种不同类型的过水断面,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不同石渠的断面面积不同。由于景泰川提灌工程处于黄土高原向沙漠高原的过渡地带,气温干旱,日照时间较长,因而,其温差也较大,平均降雨量小,冻土深度较深。为了提高灌溉水量调节试验的有效性,试验进行了特征断面选取,在78个基础特征断面中提取与灌溉调节试验最拟合的灌溉断面,并将该断面划分成不同的灌溉区域进行灌溉编号。选取的灌溉水量调节区域及其面积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划分的灌溉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符合试验的需求,可以作为后续应用效果评估的基础。
2.2 应用效果与讨论
结合景泰川提灌工程的灌溉概况,在划分的10个不同的灌溉区域分别使用设计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和常规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进行灌溉水量调节,记录两种方法在不同灌溉区域的灌溉耗水总量,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笔者设计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在不同灌溉区域的灌溉耗水总量较低,而常规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灌溉耗水总量则较高,证明设计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的灌溉效果好,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灌溉效果直接影响粮食总产值,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降低,常规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灌溉耗水总量较高。因此,笔者结合农业灌溉现状设计了一种新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笔者设计的农业灌溉水量调节技术,不同区域调节后的灌溉总耗水量均较低,证明其调节效果较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满足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艺乔,郑春莲,李科江,等.施用有机肥对咸水灌溉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2):268-274.
[2]钱龙,饶清玲,刘同山.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来自黄淮海农区的经验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5-146.
[3]张忠学,宋健,齐智娟,等.控制灌溉氮肥减施对土壤氮素分布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2(3):42-49.
[4]梁永辉,王振华,宋利兵,等.基于CERES-Maize模型的新疆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优化[J].灌溉排水学报,2022(1):41-48.
[5]奚云霄,刘静,常明.节水灌溉对粮食作物种植的影响:基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调节效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458-469.
[6]丁蓓蓓,张雪靓,赵振庭,等.华北平原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Meta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21(12):7-17.
[7]褚光,徐冉,陈松,等.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J].中国农业科学,2021(7):1499-1511.
[8]高聪帅,邵立威,闫宗正,等.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冬小麦对下季作物产量和周年土壤盐分平衡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5):809-820.
[9]崔怡,马九杰,孔祥智,等.灌溉机井所有权与凿井管制政策的节水效应:基于马铃薯种植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2):82-105.
[10]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不同灌溉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2):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