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 吴莉 潘素亚 郭健斌
[摘 要] 准确预测未来乡村人口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基于此,利用1995—2021年西藏自治区人口数据,在分析西藏自治区乡村人口数量变化、年龄结构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2022—2030年西藏自治区乡村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取均值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西藏自治区未来乡村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西藏自治区今后实现乡村人口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 乡村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发展趋势;西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C924.2;D4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4
0 引言
科学有效的人口预测有助于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截至2021年,西藏总人口已达36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2万人,占比达63.39%。由此可见,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西藏乡村人口具有基数庞大的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将可能面临众多的挑战。因此,对西藏乡村人口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学者大多是对人口结构和人口老龄化进行预测。从人口结构预测方面来看,倪宣明等[3]构建了人口动力系统,研究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刘庆等[4]基于队列要素法,在三胎生育政策背景下,对2018—2100年我国人口结构进行预测。从人口老龄化预测方面来看,李汉东等[5]借助人口模型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预测;秦甜甜等[6]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建立人口结构的预测模型,预测“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辽宁省总人口、劳动人口、育龄妇女人口等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以西藏为研究区域,对其乡村人口进行预测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西藏乡村人口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地区乡村人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其2022—2030年乡村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并据此提出积极和可持续的乡村人口发展对策。
1 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1995—2020年《西藏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西藏乡村人口数量及比重特征进行分析;依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对西藏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此外,2021年西藏相关人口数据来源为《2021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1995—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变化特征
2.1 乡村人口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比重呈下降趋势
如表1所示,1995—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由1995年的199.79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232.00万人;从局部来看,西藏乡村人口数量有波动下降的情况,分别出现在2013—2016年和2019—2021年。2013—2016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由238.05万人减少至232.83万人;2019—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由240.00万人减少至232.00万人。
从比重来看,西藏乡村人口比重从1995年的83.30%降至2021年的63.39%,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西藏城镇人口数量由40.05万人增加至134.00万人,其比重由16.70%上升至36.61%。乡村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反映出西藏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比重为63.39%,远大于西藏城镇人口比重,可见西藏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乡村,乡村人口的医疗、教育、生活等问题应引起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重视。
2.2 西藏乡村地区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即2020年西藏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分析,学者一般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7]。2020年,西藏乡村人口结构比重最大的是15~64岁,说明西藏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成年型。
从老龄化程度视角分析,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8]。由表2可知,2020年西藏乡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18%,意味着西藏乡村地区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2020年西藏乡村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但其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离老龄化社会指标并不远,并且0~14岁人口占比远小于15~64岁人口。如此一来,一些老龄化问题(如老年人养老、健康和医疗需求等社会问题)便会出现。为了避免未来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给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对此提高重视,并从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重视老年人需求等方面入手,提高劳动生产率,减缓西藏乡村人口红利枯竭速度。
2.3 西藏乡村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笔者根据西藏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即2020年西藏各市(区)乡村人口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2020年西藏乡村人口在各市(区)存在显著的分布不均衡现象。西藏乡村人口数量超过60万人的市(区)有昌都市和日喀则市;其次是那曲市、拉萨市和山南市,其乡村人口数量分别为38.88万人、26.24万人、24.10万人;乡村人口数量较少的市(区)为林芝市和阿里地区,分别为14.13万人和6.94万人。
3 西藏乡村人口发展趋势
为了准确把握西藏乡村人口发展趋势,根据1995—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数据,借鉴贾洪文等[9]采用的方法,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2022—2030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并取两种预测结果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1 灰色预测模型
3.1.1 模型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属于拟合参数模型,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累加,得到具有规律的新序列,并用函数曲线去拟合得到预测值[10],其模型建模过程具体步骤如下:①对原始数据序列X(0)=[X(0)(1),X(0)(2),…,X(0)(n)]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X(1)=[X(1)(1),X(1)(2),…,X(1)(n)],利用新得到的序列X(1)去拟和函数曲线;②运用拟合出来的函数求出新生序列X(1)的预测值序列X(1);③利用X(0)(k)=X(1)(k)-X(1)(k-1)累减还原得到灰色预测值序列X(0)=[X(0)(1),X(0)(2),…,X(0)(n)]。
3.1.2 模型求解。根据2011—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原始数据,利用Excel软件,建立含有11个观察值的原始数据序列X(0):X(0)=[234.42,237.64,238.05,…,240.00,234.47,232.00]。利用Excel软件对原始数列X(0)进行一次累加、拟合等,得到新数列为X(0),如表3所示。
一般而言,相对误差不超过5%时,认为其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1]。从表3可以看出,该组数据的相对误差均未超过5%。由此可知,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人口的预测精度是较高的。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将达到233.91万人,2030年将达到231.67万人(见表4)。
3.2 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3.2.1 模型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为:
y=β0+β1x+ε (1)
式(1)中:β0,β1为回归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并假设ε~N(0,σ2),则随机变量y~N(β0+β1x,σ2)。
3.2.2 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借助SPSS软件计算西藏乡村人口模型,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模型显著性概率均远小于0.05,说明西藏乡村人口数量与年份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优度调整后R2大于0.8,说明该模型拟合度效果较好。
3.2.3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根据线性回归模型,对2022—2030年西藏乡村人口进行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2022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将达到244.53万人,2030年将达到256.41万人。
3.3 基于两个模型人口预测均衡结果与分析
为避免单一方法预测带来的局限性,对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均取0.5的权重,最终得到西藏乡村人口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2022—2030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将保持缓慢增长态势,2022年将达到239.22万人,2030年达到244.04万人,乡村人口年增长率0.2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995—2021年西藏乡村人口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乡村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西藏乡村地区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西藏乡村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未来西藏乡村人口数量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4.2 建议
4.2.1 树立全面人口管理意识。当老年人口增速等于或高于儿童增长速率时,人口发展会出现问题[11]。因此,相关部门要树立全面人口管理意识。首先,为了优化西藏人口结构,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益的人口红利,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如抚养补贴、教育补助等。其次,提高居民在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方面的认知程度,促进农民自发地为优化人口结构而改变现有行为。当地村委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召开小组会议等形式,增强居民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影响方面的认识,提高其对国家三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感知程度。
4.2.2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关部门应构建有西藏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就地养老”为原则,制定并完善相关养老服务措施,建设老人宜居的环境及完善的医养结合制度[12],使老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相关权益得到保障。
4.2.3 倡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政府相关部门应紧抓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在保障农业生产、粮食供应平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医疗、教育等基本权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使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安心在城市中生活,从而达到减小城乡人口结构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丽丽,李洪,李劲.基于灰色预测和径向基网络的人口预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9(增刊1):431-435.
[2]赵恒山,冶福军.西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3):89-91.
[3]倪宣明,沈心如,黄嵩,等.我国人口结构及老龄化收敛趋势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0(2):191-205.
[4]刘庆,刘秀丽.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2018—2100年中国人口规模与结构预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8):180-188.
[5]李汉东,赵少波,王玺,等.中国老龄化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预测[J].统计与决策,2021(3):71-75.
[6]秦甜甜,张启梦,王妙辰,等.基于队列要素法对辽宁省人口结构的预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21(3):348-352.
[7]刘书明,常硕.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分析:基于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7(1):1-11.
[8]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20(1):68-74.
[9]贾洪文,谢卓军,高一公.甘肃省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J].西北人口,2018(3):118-126.
[10]王宇,敬莉.基于灰色GM(1,1)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的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J].西部学刊,2016(7):54-59.
[11]严宇珺,严运楼.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M(1,1)和主成分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14):3093-3098.
[12]沈丹.西藏人口数量现状、趋势预测及对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