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曹云泽 翟书斌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振兴是关键一环,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乡村人才匮乏的困境。分析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发现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后端服务缺乏、培育内容缺乏、经费投入不足、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针对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服务、增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端服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内容方案,政府主导、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投入,转变观念、增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认同及创新模式,打造“政产学研金用”培育新模式等,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

[关键词] 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育内容;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4

0 引言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自2012年我国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至2019年我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农民培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不断深入展开,农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被置于首位。培育高素质农民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发展”的问题,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高素质农民的概念与相关政策

1.1 高素质农民概念

高素质农民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知识、科技和经营方式满足现代化生产经营需求,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3];同时,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带领其他农民一同增收致富。高素质农民具有4项重要特征,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4]。有文化是指其接受过较高等级教育,拥有相应证书或者拥有一定知识水平,能够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一定示范带头作用;懂技术是指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将新技术应用在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善经营是指其能够将新发展理念运用到实际中,改变传统发展理念,主动学习“互联网”时代经营理念;会管理是指其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带领农民一同致富,实现增产增收。

1.2 高素质农民培训相关政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重点工作,这是我国政府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作出的新部署[1],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战略决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高素质农民培育相关内容,明确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2]。高素质农民培育要在提高培育质量、精准培育对象上下功夫,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

2.1 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主体

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委托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分级培育,结合农业类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形成多元培育体系。目前,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中主要有以下4类培育主体。

2.1.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30 a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河南省共有100多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形成了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省辖市分校、县(市、区、场)分校的三级建制。同时,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构建了五级农民教育办学体系,并通过线下与线上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育[5]。

2.1.2 农业职业类学校。农业职业类学校更加重视理论教育,一方面强调学生系统化学习农业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能否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农业农村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学生毕业时,学校还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和学历认证,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农民。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民培育主体,在镇、乡、村起到培育农民的作用。其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从而能够更有针对地规划学习内容。同时,其能够更好地根据农民的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主体。

2.1.4 农业领域人才培育企业。农业领域人才培育企业是市场主体参与的体现,主要配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类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农民的培育工作。其承接政府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按照政府在人员、内容、成效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培育高素质农民。

2.2 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

2.2.1 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随着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出台,河南省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了多位一体的培育体系,即在大城市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类学校培育为主,在乡村以县(市、区、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为主,同时其他农业领域人才培育企业辅助参与。此外,河南省根据各市县的特点,探索发展了4种成熟的培育模式,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农民,效果明显。

2.2.2 高素质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有效提高了参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有利于其向职业农民转变。课堂教育提升了参训农民对农业政策的理解能力、对新型经营模式的运用能力,使其对农业产前、产后经营有了系统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参训农民的理论知识,而且拓宽了其创业途径,使农民生产经营更加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与此同时,参训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不再仅仅注重土地,开始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农业金融及“互联网+农业”等领域。

3 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培训后端服务

通过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课程的调查,发现学校课程科目众多,且培育形式多样,同时开设有线上和线下课堂。但是,目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将结课证书和技能证书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忽视了结课后对学员的后端培育和管理,即缺少培训后的跟踪教育。虽然学校要求课程服务要涵盖学员的校内学习与后续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但实际情况则是接受过课程教育的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依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学校的后端管理出现断层,并没有开设相关的服务板块。参训农民在许多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不知道如何处理,最后只能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或网络等寻求帮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成熟的后端管理模式[4],不能为每个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政策解读、贷款申请、专业生产、产品加工及产品售卖等问题。

3.2 培育课程内容缺乏

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主体的课程以应用型技术讲解为主,如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电子营销技巧等[6],大多缺少财务管理、企业经营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部分农业培训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由于学员整体素质偏低,对讲解的经营类、经济类、法律类等知识无法深入透彻理解并灵活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7]。因此,接受过相关培育的学员在向银行申请贷款、向政府申请土地流转、将产品卖向市场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3.3 培育经费投入不足

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有教学设备、试验场地和专业的师资团队。相较于普通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更偏重于实践,需要必要的土地与专业机械化设备。在实际培训中,还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安排实践课程。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整个教育过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河南省不仅是产粮大省,而且是人口大省,河南培育高素质农民需要雄厚的经费支持。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农业企业和个人的投入。由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最终的产出效果又具有不确定性,按照市场规律,大量的资本更倾向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因此,国家的财政支持就成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的重要来源。尽管国家财政资金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不低,但是涉及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到每个农民,教育经费则显得不足[8]。

3.4 高素质农民职业认同感低

大多数农民认为高素质农民并不是一个职业,脱离不了农民的范畴。大多农民认为只需要经营好自己的土地、提高收成即可。此外,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虽然有学习的愿望,但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将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应用在田间地头,很难合理利用现在新型生产经营方式。部分农民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生产习惯和方式,认为乡村振兴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在田间认真耕种即可。

4 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对策

4.1 提升服务,增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端服务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最主要的培训主体,应设置培训后的跟踪教育,完善后端服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可以根据培育的内容,开设不同板块的后端服务。第一,不同板块的后端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民在田间地头遇到的技术、经营等问题,有效帮助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9]。第二,有助于农民学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新技术、新知识在农村扩散传播。第三,有助于学校得到农民生产中的第一手资料,促进学校改进培育内容,制订更有利于农民发展的培育方案。

4.2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内容方案

培育主体可以从多方面丰富培育内容。第一,注重农业实用技能培训,针对各地具体情况,传授适宜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民的技术升级。第二,注重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培训,加强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处理、农膜回收等方面知识培训,强化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第三,加强对农民产前、产后知识培训,增加金融、法律、经营等培训课程,从实用角度出发为农民讲解通俗易懂的课程内容。例如,可通过实训模拟等手段和方式,为农民讲解如何解决生产中资金困难问题、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售卖农产品、如何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等。

4.3 强化政府主导,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做好农民培育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资金投入问题,因此,推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市场投入为辅的投资模式尤为重要[10]。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公益性质不能动摇。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学员主要是广大农民,其经济收入有限,必须让这部分群体享受到低成本的培育机会。第二,财政补贴对于社会资本投入具有引导性,可通过财政补贴、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主体进入培育行列,以补充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及教育资源供给的空缺。

4.4 转变观念,增强高素质农民职业认同

高素质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农民在接受培育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对农民保守、素质低、不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固有观念。农民在课程学习中,应树立不断学习、积极尝试新技术新方法的新观念,积极利用学校线上、线下各种培育资源,因地制宜探索新的生产模式[11]。高素质农民要有新的思想,吸收新的理念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于接受过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农民而言,其文化水平更高,理解能力更强,对于传统的乡土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解得更加透彻,能够抓住其中优秀的部分为己所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4.5 创新模式,打造“政产学研金用”培育新模式

政府应整合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12],同时打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堵点,畅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各环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一体化培育模式。

4.5.1 政府应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统筹管理工作。首先,政府应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优秀企业及农民等主体融入其中[13]。其次,政府应为各主体尤其是农民群体,开通互相交流的通道,并对各培训主体服务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再次,政府可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来评判是否为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应宏观把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运行情况,及时纠偏。

4.5.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切实提升培育成效。首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下,将优秀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融入自身培育体系[14],邀请各主体对农民进行针对性培育,丰富培育内容,提高培育水平,建立各培育主体与农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改进各培育主体的培育内容与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