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及建议
作者: 闫春凤 谢观坤[摘 要]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受家长态度、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经验、政府政策、创业资金和硬件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保障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成效,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基层宣传和引导工作,全面优化高校双创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风险防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融资支持体系,完善农村创业硬件设施等。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双创教育;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 F279.2;G647.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4
0 引言
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但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现状,还能有效推进双创教育发展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谓一举多得。而要想保障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和成效,需要从多个层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剖析与准确把握,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尽可能地为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多方位的有力支持。
1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优势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重视,并在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得以有效实践,获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返乡创业是极其适合农村大学生创业的一种形式,在实践层面具有诸多优势。
1.1 农村创业机会越来越多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的旅游产业、绿色生态农业、传统文化产业等迎来了大发展,随之也出现了较多的创业机会[1]。但同时大部分农民缺乏良好的创新意识、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难以有效自主创业。这意味着目前在农村创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仅靠农民不可能有效完成创业发展,需要更多其他主体加入进来。这便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
1.2 高校针对性落实双创教育
当前,农村发展越来越受重视,部分高校基于此对双创教育进行了合理创新和优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了农村创业相关的教育内容。高校在双创教育中适当拓展农村创业相关内容,能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正确引导和有力保障,切实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从而提升其创业成功率。
1.3 政府政策扶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极为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支持政策,并给予良好的金融、技术等支持。这使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更容易取得改良成效。
2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
2.1 家长态度
家长态度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很多农村家长希望子女在接受高学历教育后能够进城发展,而非回到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创业。与此同时,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资金压力也会给家长造成经济、思想方面的负担,导致家长支持力度不大,甚至持反对意见。如果家庭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意愿不足,不仅直接影响其创业成效,甚至可能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尝试创业。
2.2 高校双创教育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否成功,最基础的一点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如果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素养较低,那么其创业成功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创业成效更是难以得到保障。而对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高校双创教育。高校双创教育是否受到足够重视、双创教育体系是否科学、双创教师综合素养是否达到一定水平、是否针对农村创业进行教育、双创教育是否获得足够的实践支持等,均会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进而影响农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最终影响他们返乡创业成效[2]。
2.3 实践经验
创业不像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经验,才能从各层面有效应对创业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尤其是在创业风险处理方面,创业者需要具有足够经验并能正确防控和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才能保障创业成效。但是,部分农村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经验,导致他们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易遭遇挫折、障碍和失败,从而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
2.4 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的支持情况对创业成效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下,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够在多个方面获得有力支持,从而帮助经验不足的学生更好地创业。而政府政策覆盖面、政策内容等是否能够满足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实际需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效[3]。
2.5 创业资金
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多数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资金较为有限,其自身能够支配的资金更是无法满足返乡创业需要,需要相应的创业融资支持。就目前来看,创业融资渠道是否足够多且通畅、融资门槛是否足够低、融资程序是否过于烦琐、融资量是否能满足创业需要、融资产品是否适合等,均会直接影响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融资情况,进而影响创业成效。
2.6 硬件设施
农村创业成效往往受创业场所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影响。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需要合适的创业场所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持。然而,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并没有建设好合适的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无法满足实际创业需要,进而会影响创业成效。
3 促进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建议
3.1 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基础,尤其要以此加大广大农村家长对大学生子女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减轻大学生在创业时面临的家庭阻力。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手段加强宣传、引导,改变广大农村大学生家长的思想认知[4]。例如,地方政府可通过张贴宣传标语、组织召开村级会议、展示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创业活力等方式,对广大农村大学生家长进行针对性宣传、引导,转变农村大学生家长的思想认知,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支持。
另外,农村地区群众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创业缺乏正确认知,不但缺乏主动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甚至会通过不当言论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舆论。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张贴标语、广播宣传、电视宣传、村委会议等)进行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认识到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进而引导基层舆论,助力大学生返乡创业。例如,借助简单直观的标语加强宣传,如“回乡创业大舞台,报效家乡一起来”“回归凝聚力量,创业成就梦想”“家乡提供创业机会,回乡探索美好前程”等;聚焦当地或附近区域的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从个人成就、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强宣传,可以让广大农村群众正确认识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并提高其认同度,从而创造良好的返乡创业舆论环境。
3.2 全面优化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落实并不断优化双创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双创型人才,从而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3.2.1 打造高素质的双创教育教师队伍。双创教育对教师队伍有着较高要求,不仅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还需要打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有力支持。高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教师引领学生沿着学习人、项目人、比赛人、创业人、事业人的进程不断成长与发展,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及双创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具有良好双创素养的优质人才,进而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取得成功奠定基础[5]。
3.2.2 深化双创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需要持续接受职业教育,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将双创教育融入职业教育,能够在培养学生正确职业观念、良好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而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奠定基础。因此,高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足够高,也要尽可能丰富教师的创业就业经验;可通过邀请企业家和专家等召开座谈会与报告会、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引入实践型人才等方式,建设一支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队伍,进而为双创教育、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专业课程中适当融入双创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尝试进行创新创业探索,尤其要发挥校内创业基地、创业项目竞赛活动等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条件。
3.2.3 深化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不能停留于理论,而是要落实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对相应的行业、产业等有一定认知,避免大学生创业流于形式、脱离实际。高校应当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既要从专业出发,着重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也要与更加多元化的企业展开合作,构建综合创业训练平台,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重要的训练机会与经验支撑。高校可积极联合相关企业,打造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训练切实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为后续的创业奠定基础[6]。合作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具体产业、岗位相关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企业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帮助其充分了解和把握创业要点。
3.2.4 完善高校大学生对返乡创业的实践衔接机制。高校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返乡创业支持不仅仅体现在必要的理论教育、实践锻炼上,更体现在具体的创业衔接上,最好能让大学生在校内孵化优质项目并顺利带出校园,大幅降低项目孵化难度。尤其要深化校园项目与企业项目、地方政府项目的有效衔接,从专项补贴、启动资金、技术支持、硬件建设、利好政策利用、跟踪服务等多个层面深化创业项目在不同条件下的衔接,让农村大学生能够将他们熟悉的校园小型成功项目孵化为适合的农村创业项目。
3.3 提高大学生创业风险防控能力
大学生自身往往缺乏足够的阅历和经验,不管是在校内实践,还是在正式创业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导致其抵御创业风险的意识与能力较差,进而会影响创业成功率。高校与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业风险防控能力培养,从实际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返乡创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经验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并结合创新创业训练,指导大学生制订创业风险防控方案,从而强化其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需要基于当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大学生返乡创业各方面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并且需要深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为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支持。具体来看,地方政府可通过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启动资金、建设信用评级、降低贷款门槛、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简化公司开户手续、免收工商注册费用、降低准入标准、降低对经营场地的要求等措施,强化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与保障[7]。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类型进行合理划分,从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场地与硬件等各方面考虑,针对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
3.5 健全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融资支持体系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创业融资支持体系。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融资程序、提高融资时效等,健全大学生返乡创业融资支持体系,保障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融资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应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除了最基本的政府补贴、创业项目专项启动资金。之外,还应积极发展小额贷款、企业投资等,尽可能避免大学生返乡创业无法或者难以融资[8];应加强融资模式创新,在政策性融资、商业银行贷款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发挥众筹融资、风险投资等不同融资模式的作用,并且需要加强融资成本管理,避免创业失败而导致返乡大学生负债累累。
3.6 完善农村创业硬件设施
针对农村创业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情况,地方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确保相应的创业项目能顺利迈出孵化实践的一步。地方政府应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并根据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关高校对接情况等对基地建设规划加以优化,确保创业孵化基地完全能满足创业者创业需要。在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面,应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创业孵化服务及政策扶持为核心,通过建设一体化导师助创平台、全程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培训平台、产业实训平台、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另外,地方政府应结合农村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及创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将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围绕农村道路、通信、饮用水、土壤修复、电商等项目进行创业,既有利于解决缺乏良好创业项目的问题,又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的问题。
4 结语
农村大学生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与有力保障。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出台支持政策等,与高校、企业等主体共同配合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彩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困境及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24):215-217.
[2]施桂红.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与激励措施研究:以江苏省内高校盐城籍大学生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54-64.
[3]彭文武,孙智信,刘伟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21(17):177-178.
[4]赵雪梅.大学生返乡电商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村创业环境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1(7):103-106.
[5]许妍谢.精准扶贫下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为例[J].江苏商论,2020(8):94-97.
[6]刘伟辉,陈国生.湖南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20(13):18-19.
[7]梁伟.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决策探索,2019(12):22-23.
[8]迟宝策.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文学,2018(3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