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黄皮洋葱栽培技术及分蘖、先期抽薹预防措施
作者: 申卫平[摘 要] 洋葱属于两年生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元素,尤其是含有较多的硫、磷、铁等元素,是人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皮洋葱是洋葱的一种,鳞茎扁球形或球状至高桩状,皮铜黄色至淡黄色,鳞片肉质微黄而柔软,肉质紧实、细嫩,辣味较浓,品质优良。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积极引进连葱9号、连葱11号等黄皮洋葱品种,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应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同时,农技人员加强分析和研究黄皮洋葱生产中发生分蘖、先期抽薹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以提高黄皮洋葱产量和品质,保障种植效益。
[关键词] 黄皮洋葱;栽培技术;分蘖;先期抽薹
[中图分类号] S63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4
0 引言
2021年,安徽省巢湖市及周边地区黄皮洋葱种植面积达1 280 hm2,且呈逐年增加趋势。黄皮洋葱667 m2产量在5 000~6 000 kg,产值在6 600元以上,纯收益在4 200元以上。黄皮洋葱种植效益好且销售有保障,订单价格及订单量均逐年增加,种植户种植积极性增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效益逐年增加。随着黄皮洋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增,2022年巢湖市黄皮洋葱出现分蘖和先期抽薹现象,对产品商品性和品质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增加了产品分级、分拣工作量,劳动力投入成本增加,农民收益减少[1]。因此,为提升黄皮洋葱种植效益,现针对长江下游地区黄皮洋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分蘖、先期抽薹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巢湖市黄皮洋葱栽培技术
1.1 精选种植模式
目前,巢湖市种植户大多选用黄皮洋葱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种植方式。同时,种植户注重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并大力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冬季田间肥水管理,以减少洋葱分蘖和先期抽薹的发生率,提高洋葱的品质和商品性。
1.2 精选生产地块
种植户宜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及土层深厚疏松的地块,最好选择肥力状况良好的沙壤土,土壤pH值在5.5~6.5时适宜洋葱生长。此外,种植户最好选择近3 a未种过葱蒜类作物且土壤肥沃的田块种植洋葱。
1.3 精选优良品种
巢湖市种植户宜选择早中熟,抗霜霉病、紫斑病,耐抽薹、耐贮存,分球少,单球质量约360 g,辣味较轻、甜度适中,假茎较细,产高的优良黄皮洋葱品种,如连葱9号、连葱11号等。巢湖市种植的黄皮洋葱品种大都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以保证黄皮洋葱的种植品质和效益。
1.4 培育壮苗
1.4.1 苗床准备。播种前30 d左右,种植户应先选择适量无污染的田土打碎、过筛,加入30%~45%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然后每立方米添加复合肥2.5 kg、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10 g,充分混合、堆制成营养土[2]。
种植户选择好苗床后,做成宽1.3~1.5 m、高0.3~0.5 m的苗床,整平畦面。苗床要浅耕细耙,床土要细碎平整。播种前,将配制好的营养土铺在苗床上,厚度约10 cm。同时,要确保床土疏松,保水力强,便于出苗。一般667 m2大田用苗床面积40~60 m2。
1.4.2 种子处理及用种量。黄皮洋葱种子细小、种皮较厚、吸水力弱、贮藏的营养物质少且寿命短,使用年限一般在一两年。黄皮洋葱播种前,一般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晒干种子即可。若要进行处理,可将干燥的种子用冷水浸泡2 h,并悬挂在井水水面上30 cm处24 h,然后拿出种子,恢复至室温后在太阳下暴晒2 d,以利于种子发芽,并杀死部分虫卵。一般667 m2大田用种量150~200 g。
1.4.3 适期播种。选择合适的播种期是黄皮洋葱栽培的关键。若播种过早,越冬时洋葱幼苗生长过快,次年春季易发生先期抽薹现象[3]。若播种过迟,洋葱幼苗偏小,虽然次年发生先期抽薹现象的概率较低,但到鳞茎膨大时植株过小,会影响产量。巢湖市黄皮洋葱播种期宜选在9月中旬,最好在9月15—18日播种,最迟不迟于9月20日。
1.4.4 苗期管理。
1.4.4.1 育苗方式及出苗管理。巢湖市黄皮洋葱播种期的气温及低温偏高,有利于出苗,种植户常采用露地育苗。播种时应确保土壤松细,播种深度适宜。若播种深度适宜,当种子贮藏的营养物质消耗完毕时,子叶可以全部出土,幼根也能充分发育,可吸收土壤中水分及养分,促进幼苗生长,易达到壮苗标准。但是,如果播种过深,则子叶不易出土,会影响出苗率,甚至会导致种子在土壤中腐烂;如果播种过浅,种子易干燥。所以,黄皮洋葱播种时要保证苗床土壤平整、疏松、肥沃。
播种后,先在种子上面盖一层营养土,再盖一层稻草或麦秆。为提高出苗率,种植户可在播种时盖一次土,幼苗出土后再盖一次土;并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8~10 d后幼苗即可出土。大部分幼苗出土后,揭除覆盖物(稻草),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全苗。幼苗出齐后,可根据苗势,间去部分过密苗及劣质苗[4]。
1.4.4.2 肥水管理。黄皮洋葱喜湿忌旱,苗期要保持苗床土壤经常性湿润。一般出苗前不需要浇水,出苗后浇一次薄水,促进营养土与根系紧密接触;子叶伸直后再浇一次水;第一、第二片真叶长出后,根据土壤墒情酌情浇水;鳞茎开始膨大前适当控水,可以防止徒长,利于营养从叶片向叶鞘转移。如表土发白,可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定植前5~6 d停止浇水。
黄皮洋葱苗期时间较长,易出现营养土肥力不足问题。苗期若出现叶片发黄现象,应结合浇水追肥一次。追肥一般在2片真叶出现后进行,可追施三元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稀释400~500倍后随水薄施。
定植前30 d,深翻大田,耕深控制在30 cm以上。定植前10 d左右,多次耕耙,使土壤上平下实。结合整地,每667 m2施入复混有机肥1 t作为底肥。然后做畦,畦面宽2.0~2.2 m,畦高0.3 m,沟宽0.5 m,每667 m2畦面撒施缓释性硫酸钾复合肥[m(N)∶m(P)∶m(K)=16∶6∶24]80~100 kg,再将畦面整平耙细,并使土肥混合均匀。整平畦面后,浇水灌畦,直到水渗入地表8~10 cm后停止灌溉。
1.4.5 移栽管理。种植户应选择苗龄50~60 d、株高15~20 cm、3叶1心至4叶、假茎直径0.5~0.6 cm、无病虫害及根系白嫩的壮苗作为大田移栽苗。
高产洋葱应尽量提早定植,巢湖市一般在11月10日前后定植。种植户可将洋葱适当密植,一般不会影响单一鳞茎的直径,株行距一般为12 cm×15 cm,667 m2种植密度为23 000株左右。但是,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单一鳞茎直径会相应减小,影响产量。
定植洋葱幼苗时,种植户要根据幼苗长势和假茎直径进行分级、分区定植。这样既便于进行田间管理,又有利于充分利用田间光能,使各植株间的光照分布均匀、植株长势一致。定植时尽量不要损伤根系,定植深度以埋土至假茎基部以上1 cm左右为宜。若栽植过深,鳞茎完全生长在地下,易产生畸形鳞茎;若栽植过浅,鳞茎膨大后露出土面过多,可能引起开裂,影响洋葱品质和商品性[5]。
若因天气等原因错过最佳播种期导致移栽期推迟3~5 d时,种植户可采取铺设地膜的方式,促进移栽苗缓苗、返青和顺利越冬。一般在定植前4~5 d铺设地膜,先每667 m2用48%氟乐灵乳油150~200 mL兑水30 kg均匀喷于畦面,再将地膜压紧、压实。这样既可抑制杂草生长,也可保持土壤墒情。
1.4.6 科学追肥。洋葱生长过程中一般须追肥2次。返青时,植株开始迅速生长,结合灌水每667 m2追施尿素7.5 kg。洋葱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其需肥最多的时期,每667 m2追施尿素、硫酸钾各10 kg。若鳞茎膨大较慢,可参照旺盛期再追一次肥,追肥时间应距离收获期30 d以上。
1.4.7 病虫害防控。黄皮洋葱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紫斑病、疫病等,虫害主要有葱蓟马、种蝇和斑潜蝇。
1.4.7.1 霜霉病症状及防治方法。霜霉病主要危害葱叶,幼苗染病常腐烂而死。霜霉病发病初期,种植户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倍液、25%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每隔5~8 d喷1次,连喷三四次。
1.4.7.2 紫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洋葱紫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初期出现水渍状白色小点,后期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稍凹陷斑,延续扩展后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会长出深褐色或黑灰色,呈同心纶纹状排列的霉状物,病部软化易折断。该病在种株花梗上的发病率高,致使种子皱缩,不能充分成熟,收获前还会损害鳞茎导致糜烂。种植户可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与药质量比250∶1进行拌种。在紫斑病发病初期,种植户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施防治,或用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防治,视病情发展,每隔5~7 d喷一次。
1.4.7.3 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疫病主要危害洋葱叶片、花梗。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青白色不明显斑点,逐渐扩大为灰白色斑,直至枯萎。空气湿度较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霉;空气干燥时,白霉消失。疫病发病初期,种植户可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 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36%霜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洒防治,视病情发展,每隔5~7 d喷1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
1.4.7.4 葱蓟马防治方法。蓟马一般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洋葱心叶及幼叶。蓟马危害叶面后,一开始在叶面形成针状零星或连片的银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扭曲变黄、枯萎,远看葱田似缺水引起的叶尖、叶面发黄、枯萎,对洋葱的品质和产量影响极大。在蓟马若虫发生高峰期,种植户可用蓟马乳油2 000倍液、10%吡虫啉1 000倍液,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喷雾防治。
1.4.7.5 种蝇(蛆)防治方法。种蝇(蛆)又叫葱地种蝇、葱蛆、种蛆,主要危害洋葱根部,亦危害播下的洋葱种子,喜食胚乳或子叶,使种芽畸形、腐烂而不能出苗。为防止种蝇(蛆)危害大田洋葱,种植户可在葱苗移栽前5 d,用50%辛硫磷800倍液等浇根,浇根时药液要淹没根部并保持30 min,取出后放在遮阴处晾20 min即可进行移栽。对于已发生地种蝇危害的地块,可用50%辛硫磷乳油灌根或随水浇施,可有效防止其危害,视虫情发展,每隔5~7 d灌根1次。
1.4.7.6 斑潜蝇防治方法。葱斑潜蝇主要以幼虫潜叶危害。幼虫在叶内潜食叶肉,在叶面上可见迂回曲折的蛇形隧道,潜道内还有幼虫排出的虫粪,被害部分只剩下两层表皮。严重时,一张叶片内有10余条幼虫潜害,可使叶片枯萎,甚至成株死亡,该虫大发生季节可造成毁灭性的危害。防治葱斑潜蝇应及早进行,关键是在产卵前消灭成虫。在其成虫盛发期或幼虫危害初期,种植户可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5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将上述药剂在安全间隔期后交替施用,以减少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视虫情发展,每隔5~7 d喷1次。
1.5 采收及贮藏
1.5.1 采收时间。采收过早,鳞茎尚未完全成熟,含水量较高、产量低、不耐贮藏。采收过迟,叶部全部枯死,采收后将进入梅雨季节,鳞茎易腐烂。巢湖市一般在5月下旬(早熟品种可提前到5月中旬)采收洋葱,即在大田黄皮洋葱的地上部管状叶自然倒伏5~7 d后(管状叶大半枯萎且未完全枯萎)、鳞茎充分膨大时采收,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一般每667 m2产量为5 500 kg,部分高产田地可达6 00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