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

作者: 吴彪

[摘 要] 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感染该病的病牛多会出现内脏出血、肺炎、高热等典型症状,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牛群的安全养殖,而且关乎畜牧业稳定发展。基于此,在阐明该病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的基础上,总结其诊断方式和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牛巴氏杆菌病;病症特点;发病原因;诊断方式;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3

0 引言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畜禽难以避免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以牛巴氏杆菌病作为当前养牛业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会对牛只生长造成直接威胁,稍有不慎,还会引发牛只大批量死亡[1]。因此,要不断提高广大养殖户技术水平,尽可能规范饲养管理方式,合理变更饲料,满足牛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优化养殖舍卫生环境,尽可能降低牛巴氏杆菌病发生率。

1 牛巴氏杆菌病病原及发生原因

当多杀性巴氏杆菌侵入牛体内后,就会引发巴氏杆菌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形状为卵圆形,多呈分散状态,不存在芽孢和鞭毛,没有运动能力。多杀性巴氏杆菌抵抗能力不强,通常将其置于干燥环境下48~72 h即可死亡;常存活于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和血液中,一般存活时间不超过10 h。患病牛即使死亡,体内仍携带病菌,并且病菌可持续存活30~90 d,因此,养殖户要用消毒药物对发病牛舍全面消杀,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2]。牛巴氏杆菌病不仅仅对动物有致病性,而且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其中以黄牛发病率最高。该病菌通常在潜伏期就已具备传播能力,同舍其他健康牛。在牛群养殖过程中,会很快传染至饲养环境卫生不合格、养殖舍通风不良、温度忽高忽低、营养匮乏、投喂发霉腐败饲料等,均会大大降低牛体抗病能力,并为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提供机会。病牛发病后,其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均携带大量病原体,会污染周边饲养环境、水源,同时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或者经皮肤伤口或蚊虫叮咬进一步传播,威胁同一养殖环境内其他牛只的健康。牛巴氏杆菌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之中均可发生,但气温骤然变化、饲料突然变更、寄生虫病等会为细菌侵入牛只体内提供便利条件,引发败血症等不良症状,并导致在当地出现散发流行。

2 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

牛群受到巴氏杆菌侵袭后,并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一般会潜伏1~6 d,之后病原菌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严重威胁并影响牛体健康,致使病牛出现以下几种临床症状。

2.1 急性败血型牛巴氏杆菌病症状

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病对病牛体质的影响较大,患病牛往往会出现体温骤然升高等不良现象。随着病情的加深、加重,患病牛会相继出现呼吸不畅、精神状态不佳、不能正常反刍、腹部胀痛和下痢等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牛粪便呈粥样,后期呈液状,表面附着血液或黏液,同时可闻到一股恶臭气味。发生此类型疾病后,患病牛多在1~2 d出现死亡[3]。

2.2 水肿型牛巴氏杆菌病症状

水肿型牛巴氏杆菌病多见于牦牛,症状一般可持续3~14 d。牛患病后会表现出呼吸不顺、倒地不起、头颈水肿等不良现象。病情严重时,病牛胸前至下腹部位出现弥漫性炎症,同时伴有肿胀、发绀等症状;用手触诊,会有明显热感,并且患病部位变得坚硬;随着病情的发展,热感会逐渐消失,患病牛的疾病症状随之减轻。

2.3 肺炎型牛巴氏杆菌病症状

肺炎型牛巴氏杆菌病尤为常见,患病牛会出现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等典型症状,同时会伴有呼吸困难、咳嗽、支气管呼吸音增强、头颈不自觉前伸、痛感明显和流脓性鼻液等症状。通常情况下,该病病程可持续3~14 d,部分病牛会在14 d内死亡;有的会转为慢性肺炎,病程可超过30 d[4]。如果在此过程中积极采用药物加以治疗,就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患病牛年龄越小,染病后症状越严重,越容易发生死亡,2周龄内犊牛多在发病7 d内死亡。

3 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对因患败血型巴氏杆菌病死亡的动物进行剖检,不难发现各个脏器均有出血、充血等情况,还可在脏器黏膜、皮下组织等部位发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其中以胸腹膜和心包部位的病变最为明显[5],在肝、脾、肾等器官会发现实质性变性现象,胃、小肠、大肠则会有炎性反应。剖检因水肿型巴氏杆菌病死亡的病死牛,肉眼可见病牛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并有淡白色絮状物附着于此,胸膜内出现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并有灰色纤维膜附着,肝、肺、胆囊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6]。剖检因肺炎性巴氏杆菌死亡的病死牛,可发现其肺部的肿胀部位胶冻样浸润,肺脏切面有较为显著的大理石样病变,同时创口部位可流出淡黄色液体,淋巴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情况。

4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方式

4.1 临床诊断

养殖人员应根据病牛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患病牛表现出高热、咳嗽、反刍障碍、眼鼻口分泌物增多、呼吸不畅、结膜充血、心率加快和久卧不起等临床症状,就可初步判断为患巴氏杆菌病。

4.2 实验室诊断

首先,细菌学检查诊断。采集病死牛肝、脾等脏器用作病料,分别接种于马丁血琼脂平板,利用培养箱完成细菌培养工作。通常,培养箱环境温度要维持在37 ℃左右,培养时间为1~2 d,直至长出米粒大小的透明菌落,再进一步判断细菌属性。需要注意的是,此项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次,生化实验诊断。即借助生化实验判断分离菌是否为巴氏杆菌。一般分离菌能分解蔗糖、乳糖、果糖、葡萄糖等物质,但不能分解麦芽糖、酵乳糖[7]。此外,利用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新霉素等药物对分离菌做药敏试验,发现分离菌对以上药物均有敏感性。

5 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为从根本上减少巴氏杆菌病对牛生长的影响,养殖户要根据当地该病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不断提高疾病整体防控效果,为发展规模化、规范化养殖提供可能。

5.1.1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率。因此,养殖户要进一步落实疫苗接种工作,通常可在春季进行预防接种,每头牛注射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菌苗5 mL,免疫有效时间可持续270 d左右。

5.1.2 加强管理。首先,养殖户要根据不同时期牛生长需求制订针对性的饲养方案,确保精粗饲料比的合理性,并在饲喂前对饲料进行严格检查,严禁为牛群提供发霉、变质饲料,不断提高日常饮食的安全性和健康性[8]。其次,养殖户要做好养殖场所的管理工作,适当通风,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确保牛舍温度、湿度适宜,不断提高牛只抵抗力。最后,养殖户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消毒管理制度,通常养殖场所每日消毒不少于2次,可使用适量生石灰对养殖场地消毒,使用10%氢氧化钠溶液对饲养器具进行消毒,避免病菌滋生。

5.1.3 加强引种检疫。在引进种牛过程中,养殖户要按照相关检测标准严格落实检疫工作,种牛的引进须获得当地卫生监管部门的允许,待完成一系列审批流程后方可调运。若是跨地域引种,更要在第一时间做好监管与隔离工作,一般隔离饲养15 d,全面了解牛只健康状况且确保无异常时方可将其与其他牛混养,以有效减少带病种牛的引进,同时能从根本上避免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9]。

5.2 治疗措施

养殖户除要做好牛巴氏杆菌病预防工作外,还要根据病牛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治疗方式,不断提高疾病防控效果和疾病治愈率。在具体治疗环节,养殖户可制订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争取做到优势互补,不断强化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过程中,笔者建议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用药环节,养殖户要根据患病牛身体状况及发病情况针对性用药。如患病牛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就要在第一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按照每千克体质量10 mg的剂量对病牛肌内注射氟苯尼考,每隔一日用药一次,或者按照每千克体质量用头孢噻呋2.2 mg,每日2次。针对部分使用抗生素无法治愈的病牛,要在治疗3 d后使用阿司匹林,犊牛按照每45 kg体质量1.6 g的剂量喂给,每日用药2次;成年牛则喂20 g左右,同犊牛一样,每日依然用药2次。另外,一旦患病牛出现呼吸不畅、肺部炎症等症状,就要按照每45 kg体质量肌内注射阿托品2.2 mg的剂量用药,每日注射2次,能有效减少支气管分泌物[10]。

部分重症患病牛很可能因高热、食欲降低、饮水减少而出现脱水现象,严重的会呼吸困难,致使严重缺氧。在此类病牛治疗过程中,养殖户就要合理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以免加重病牛肺水肿现象。笔者建议广大养殖户使用10%葡萄糖、复方氯化钠等药物,同时可使用维生素C、安乃近、复方柴胡等药物,使牛只保持电解平衡状态[11]。为更好地保护病牛心脏,养殖户可按照每千克体质量用四环素80 mg的剂量治疗,可将其溶于葡萄糖生理盐水中,能够起到显著的强心效果,或者静脉注射50%钠盐注射液,一般100 kg体质量的病牛药剂用量控制在50 mL左右。除西药治疗外,还要采取中药疗法,做到优势互补,可取黄连50 g+牛蒡子30 g+射干50 g+双花50 g+甘草30 g+柴胡50 g+连翘50 g,将以上药物兑水煎煮一段时间后,按分量为牛灌服,每天服用一剂,连续用药3 d为宜[8]。此外,在开展牛巴氏杆菌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养殖户可使用呋塞米减轻病牛肺部水肿。

经过以上治疗后,除少数急性病例会因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死亡外,其他病牛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养殖户在患病牛出现临床症状72 h内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病牛发病情况,但患病牛一旦出现症状超过72 h,就很可能出现肺部损伤。因此,养殖户要做好日常巡察工作,发现患病牛出现症状后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疗法,不断提高病牛治愈率。

6 结语

为减少牛巴氏杆菌病影响,养殖户要综合分析牛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相关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牛巴氏杆菌病防治工作,尤其要做好牛舍的保温工作,定期通风,根据牛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饲料,不断提高牛只对巴氏杆菌病的抵抗能力。一旦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患病牛,就要将其安置于指定位置隔离,并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全面提高疾病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扎西旺拉.牛巴氏杆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J].兽医导刊,2021(6):147.

[2]扎西曲吉.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疾病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21(24):147-148.

[3]唐妮.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10):99-100.

[4]刘宇,单玉波.牛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与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2):94.

[5]杨彩凤.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5):165-166.

[6]王久毅.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症状、鉴别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4):110-111.

[7]古丽斯木·阿力甫.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剖检变化、诊断与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20(11):134-135.

[8]央宗.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研究[J].兽医导刊,2021(24):143-144.

[9]池跃杰.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8):159-160.

[10]古丽娜尔·木斯塔法.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7):119-120.

[11]杨艳萍.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120-1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