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分析
作者: 田燕[摘 要] 对森林实行抚育间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透光透气性,提高林木整体的经济效益,对于增强天然林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分析森林抚育间伐目的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间伐措施,包括透光伐、卫生除伐、疏伐、生长伐,同时总结提出森林抚育间伐的注意要点,包括注意野生动物保护、注意野生植物保护以及同时落实其他相关保护措施等。
[关键词] 森林;抚育间伐;森林抚育;抚育间伐
[中图分类号] S7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3
1 森林抚育间伐的目的
1.1 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我国森林资源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天然林树木在幼林期分布一般比较密集,且分布不均,常导致具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受到限制,最终对整体森林质量产生影响。人工林林木经人为干预后分布比较均匀,但是林分郁闭后会导致林木生长空间明显不足,从而制约林木生长[1]。实行森林抚育间伐的首要目的就是降低林分密度,促使林木之间保持合理间距,为林木创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空间。此外,采取该措施可以保证森林的透光率、温度及湿度等处于适宜范围内,并促进枯叶、枯枝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有助于林木生长。
1.2 缩短培育期
自然稀疏主要是指林木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达到一定密度后,随着林木竞争而出现优势木,优势木占据更多营养空间,并抑制附近其他树种生长,最终导致其他树木死亡,以实现自然间伐[2]。自然稀疏往往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抚育间伐作为一种人工稀疏的手段,能够有效缩短这个周期。通过森林抚育间伐,伐掉枯木、病害木及弱势木,可使优势木有更加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增加林木生长量,降低林分密度,提升森林材积量和碳汇量,尽可能地缩短林木培育周期。
1.3 提高林分质量
在森林自然生长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或病虫灾害影响,林木会出现枯萎死亡问题。虽然森林可以通过自然稀疏的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使优势木获得更多养分,但被淘汰或压制的林木未必都属于劣质树种,留存下来的也并非都是优良树种[3]。如果不进行合理干预,反而会导致部分优势木由于生长环境影响而变成枯木、劣势木,降低森林抚育质量。因此,林业人员有必要实施有效的人工间伐举措,除了要淘汰掉真正的弱势木,还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保留木,有针对性地清除劣质林木,保障优势木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促进林木正常生长,进一步提升森林抚育质量。
2 森林抚育间伐措施
2.1 透光伐
一般在林木开始郁闭后,也就是在林木幼龄期前期,为了确保主要树种不受次要树种或其他灌木的影响,林业人员需要实行透光伐。所谓透光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砍伐掉部分次要树种或者是低矮灌木,增加森林的透光率,为幼林争取更为有利的生长发育空间,并且确保主要树种在林分结构中占有相应的优势比例,为其后续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2.1.1 应用条件。对于符合以下其中一种情况的幼龄林,可以采用透光伐措施。幼龄林的划分标准参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中有关规定。①每公顷树高超过30 cm的幼树超出3 000株,或者是低于30 cm的幼树超出6 000株,更新频率超出60%,幼树覆盖率达到80%;②幼林郁闭之后,目标树被杂草或者灌木压制;③郁闭度为0.9,或者是不均匀分布但郁闭度在0.8以上的人工林;④郁闭度在0.8,或者不均匀分布但郁闭度在0.7以上的天然林。
2.1.2 伐除措施。幼林郁闭后,林分密度较大,导致林木之间出现营养竞争及目标树被灌木杂草或者非目标木压制的情况。此时为解决幼龄林阶段目的树种林木上方或侧上方严重遮阴问题,需要实施透光伐措施。对于天然林的抚育,主要是需要伐除灌木、草本植物或者是影响目标树生长的非目标树等,以实现对林分密度的有效调整。对于人工林的抚育,则是需要伐除质量差、密度大的林木。对于人工混交林的抚育,需要适当调整林分组成,清除非目标树及生长不良的林木,还须清除影响林木生长的藤蔓、灌木或者草本植物。对于纯林的抚育,需要去除质量差、密度过大且缺乏培育前景的林木,同时还要将杂草、藤蔓等清除干净。抚育后,人工林的郁闭度应当大于0.7;受风雪危害严重的区域,郁闭度不能一次性降低0.2;抚育后的林木胸径平均数应当比抚育之前大,而且抚育之后保留的林木株数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此外,林业人员应根据林木的生长情况、林区交通情况及劳动力情况,确定是采取全面抚育措施还是局部抚育措施。如果人力充足且交通便捷,目标树量大且分布较为均匀,则可以采用全面抚育方式;如果劳力不足且交通不便,目标树量小且分布不均匀,则可以采用团状或带状抚育措施。
2.2 卫生除伐
完成林木幼龄期前期的透光伐后,在林木幼龄期的后期,也就是林分完全郁闭后,林业人员要采取卫生除伐,也就是在透光伐的基础上,伐除对主要树种产生影响的次要树,以实现对幼林成分的优化调整,确保主要树种有更多生长空间。与此同时,林业人员还要对主要树种的密度进行调整,伐除生长状况不良的主要树种,从而保证林木健康生长[4]。
针对受风雪、病虫害或者火灾影响,或者是林内卫生差的林分,需要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危害,避免发生火灾,促进林木生长。一般从林木受害后开始实施除伐措施,伐除风雪压倒木、枯木、病虫害侵蚀木、濒死木。如果受害林木的数量较多,则可保留受害较轻的林木,确保林分的郁闭度大于0.6。对于发生火灾的林木,可以在火灾后两三年内逐步将其伐除。需要注意的是,首次伐除量应小于总林木的30%。
2.3 疏伐
在林木幼龄期完成透光伐、卫生除伐后,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林分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树种的优势地位,之后林木会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时树高会持续增加,林木会进行分化,自然稀疏状况也会加剧。为了更好地调节主要林木生长之间的矛盾,留优去劣,提高林分质量,这时就有必要进行疏伐,也就是伐去劣质林木,提高林分的质量和碳汇量。
中龄林阶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森林需要进行疏伐。中龄林的划分标准参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中的有关规定。①郁闭度大于0.8;②郁闭度大于0.7,下层的目标树中以幼树为主,且分布较为均匀;③林木胸径呈现逐年下降趋势;④枯木及濒死木的数量在30%以上。间伐时间开始于林木分化越发严重,且树木胸径生长量连年下降、整枝的高度达到树高1/3和休眠时。每次间伐强度应控制为总株数的15%~35%,采伐之后郁闭度要控制在0.6~0.7。
针对上述林分,主要调整其林木密度和树种组成,促进目标树和保留木的生长。疏伐对象包括同龄的纯林(伐除密度大、受害的辅助树)、混交林(伐除林冠上方霸王木及残留木)、多次被不合理选择伐除的次生林(伐除其中的有害林木)、天然同龄林(伐除残留木及在主要林层中生长较为落后的林木)。具体的间伐措施需要根据林分情况而定。例如,对于同龄的纯林抚育,可以对下层进行采伐处理;对于复层林或者混交林,可采用上层采伐处理;其他类型的林分可采用综合性的采伐措施。对于人工林,如果林木行距整齐,可根据已经确定好的行距及株距进行采伐处理[5]。
对于飞播林,如果未实施透光伐,则首次间伐时要确保保留密度为1 200~2 800株/hm2,或者是将郁闭度控制在0.7~0.8。间隔期要根据郁闭度的恢复情况来定。对于中龄林,如果未实施透光伐,则可以根据其郁闭度来确定采伐的强度,保证采伐之后的郁闭度大于0.6,平均胸径大于采伐之前。如果抚育强度过大或者是存在容易被风雪压倒的林木,每次采伐时应当确保郁闭度不能一次性降低0.2。
2.4 生长伐
在林木疏伐之前,林业人员还可进行生长伐,以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成熟期。通过生长伐,即伐去优势树种中一些不必要的旁枝,能够为林木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营养的集中供给,提高主伐时大直径木材及优质木材的出材量。
在中龄林阶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需要采取生长伐。①郁闭度不小于0.8;②郁闭度不小于0.7,下层的幼树量大,而且分布较为均匀;③林木的平均胸径呈现连年下降趋势;④枯木及濒死木大于总林木的30%。实施生长伐的目的是调整中龄林的密度和树种组成,促进目标树和保留木的生长。间伐对象包括同龄的纯林(伐除密度过大或受过损害的林木)、混交林(伐除林冠上方霸王木或者残留木)、反复多次出现不合理采伐的次生林(伐除其中的有害林木)、天然生长的同龄林(伐除残留木以及生长落后的林木)。在进行生长伐时,同龄的纯林可以对下层进行采伐;复层林或者混交林可以对上层进行采伐;其他林木可以应用综合采伐措施;对于株距整齐的人工林,可通过间隔一定距离,并根据确定好的株距与行距进行机械采伐处理。另外,要确定间伐的开始时间,如林木加剧分化时或者胸径连年下降时;自然林木的整枝高度达到整体树高1/3时。此外,可选择林木休眠期进行疏伐,此时效果最好。实施间伐措施时,每次的间伐强度应当占林木总量的15%~35%,采伐之后郁闭度应当控制在0.6~0.7。
3 森林抚育间伐注意要点
3.1 注意野生动物保护
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保留鸟巢或人工鸟巢周围的林木,必要时也可以根据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建立更多的人工鸟巢,为鸟类提供生存空间;注意保留野生动物隐蔽地的树木,保留不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孤立木、枯立木、站桩、倒木和腐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要注意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及丰富的林木资源,为野生动物营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此外,还可以将野生动物聚集的区域划定为保护区,并制定区域管理目标,采用分区管理方式,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水平。
3.2 注意野生植物保护
针对林地内的古树,相关部门要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区内不可有人工开发痕迹,尽量保留古树周围原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古树养护,促进其健康生长。保留林地内珍稀树种和国家、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可以建立植物分级登录制度,并划定保护范围。对于生长不良或者抵抗能力不强的野生植物,可通过人工抚育方式加强保护,同时加强森林土壤环境监测,增强土壤肥力,为珍稀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3 落实其他相关保护措施
开展森林抚育时,应结合除草、修枝等措施整修防火线,清除可燃物,避免火灾发生,减少威胁生物生存的安全隐患;保留不影响幼苗、幼树生长的下木和林下灌木,保证生物多样性。在自然保护区、重要森林景观区周围进行林分抚育时,应设置宽度大于30 m的缓冲带。相关单位还要做好森林保护宣传工作,鼓励群众加强森林环境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惩处,以提高森林保护成效;充分应用先进的森林抚育技术,以科技为依托提升森林建设的科技含量,并且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开发,实现合理间伐,以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森林抚育间伐对森林培育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森林抚育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营林建设要求。在森林抚育过程中,合理采用间伐措施,控制森林抚育间伐强度,提高抚育间伐质量和效果,能够实现森林(林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升,从而持续推动林业可持续化、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芳.森林抚育间伐的意义、问题及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2(8):71-72.
[2]李梁晨.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南方农业,2022(4):135-137.
[3]李超.森林培育中森林抚育间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21(30):132-133.
[4]陈景红.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种子科技,2019(16):155-157.
[5]臧庆光.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初探[J].南方农业,2019(3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