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传统乡村院落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 苏苹苹
[摘 要] 乡村院落空间布局的形成是人们适应自然与人文历史演变最朴实的外化表现,不同的乡村区域有着各具特色的院落空间布局形式,但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乡村院落面临走向消亡的境地。为了更好地建设以人为本的乡村院落,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笔者基于和谐共生理念,根据实地调研结果,从近代、现代、当代3个时间段梳理黄河滩区乡村院落布局的演变情况,并分析黄河滩区乡村院落的演变趋势,探究乡村院落建设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共生理念;乡村院落;布局;演变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5--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村落的更新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传统乡村院落的发展方面有了较多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林琳等[1]在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从村落空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优化策略;王雅琦等[2]针对传统村落多方保护要素片段化的现状,提出有机织补要素等保护传统村落的新观点;史英静[3]从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历程出发,强调传统村落更新与再生的必要性。
过去,山东省菏泽市的传统村落保留比较完整。但是自菏泽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不成熟的建设理念导致当地乡村更新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例如,重视地方经济开发却忽视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死板地照搬、照抄其他区域的项目,造成乡村建设风格雷同、院落空间闲置等。如何使传统文化与院落更新相适应,与人们生活相协调,已经成为传统乡村院落继承与更新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此研究基于共生理念,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为例,在总结当地黄河滩区乡村院落布局演变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当地乡村院落的演变趋势。
1 共生理念
共生观念最早是在1879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的,是指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存在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若互相分离则两者都不能生存[4]。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了“新共生思想”。黑川纪章认为,21世纪是共生的时代,相比对立关系中退让、妥协的状态,积极创造有利于双方的新关系是新时代的更好选择[5]。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将“共生城市”概念引入了我国建筑科学研究领域,自此我国开始了关于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探索研究。
2 东明县黄河滩区乡村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概况
2.1 东明县黄河滩区乡村的地理概况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源黄河北流之势,当鲁豫两省之交。研究区域(黄河滩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土地平坦开阔,整体地势由西向北倾斜。此外,区域内常发生漫滩现象,地势较高。
2.2 东明县黄河滩区乡村的地域文化概况
研究区域位居中原腹地,依黄河而建,历史悠久。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地有着悠久的变迁史。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人口大量迁移至中原地区,所以该研究区域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残留着山西文化的影子;明朝弘治三年,设置东明县现所在城址;1949年以前,东明县隶属河北(直隶)省;1949—1956年,东明县先划归平原省,平原省撤销后,隶属河南省;1963年,为了更好地治理水患,东明县正式划归山东省管辖。由于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变迁史,因而研究区域受到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影响。
3 东明县黄河滩区近现代乡村院落布局的演变与共生
3.1 近代乡村院落布局与材料的共生
近代,因为经济低迷,人们开始追求更具性价比的院落建设形式,由此便诞生了近代乡村最为常见的三间两所式院落结构。起先,主要通过常用建筑材料与农作物秸秆相结合达到多种材料在空间中的融合共生,如多采用稻草、麦秆、玉米秆等材料与常见的泥沙混合制作近代乡村院落的墙体结构,将玉米秆或稻草编制加工后铺设在房屋顶面,再加混制泥土做强化处理,使得农作物在满足人们温饱的同时一物多用,达到农产品效益最大化。在院落布局方面,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农户通常将蔬菜和家畜安置在院落主道路两侧,人畜生活在同一空间;厨房为土灶,通常安置在主屋一侧。为了更好地保持院落的私密性,农作物开始应用于近代乡村院落建设,院落四周通常用玉米秆或树枝围合。这种建设方式不仅增加了建设元素的丰富性,更让这种具有乡村特征的建设元素在空间上实现了共生。
3.2 现代乡村院落布局与文化的共生
不同地方孕育着不同的文化,人们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的浸染,又在不知不觉间将文化的印记烙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研究区域现遗留2种现代自建老式房屋类型,一种是新型土坯房,另一种则是红砖房。现代土坯房建筑顶面不再使用茅草,开始使用砖瓦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在布局上开始有了功能区域的细分,人畜共同生活的现象也极少出现。随着研究区域经济转好,人们开始在房屋建设中使用砖瓦结构。受早期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建筑造型开始追求几何式结构,房顶从坡屋顶和小青瓦仰铺转变为平屋顶与铺屋顶相结合的形式,多用白色瓷砖或白色防水涂料装饰墙面,堂屋大门的选择上则采用透光式的隔扇门或玻璃门。此期乡村建筑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人们保留了部分传统的建筑特色。例如,平屋顶形式通常会采用“出墙沿”结构,沿用了坡屋顶出梁头装饰,在挑檐的梁头贴画砖装饰房屋。
在院落结构上,由于移民文化的影响,村民多数还是保留先前居住地的建设习惯,因而建设风格受到晋商文化的影响,院落形式多窄而狭长,堂屋为三开间[6]。由于经济水平低,因而此期多数院落结构通常不具备四合院的完整结构(见图1),合院中的东西厢房大多缺失或者只有其中一个,多数情况下也都没有建设保证私密性的高大院墙,不讲究传统意义上合院结构的对称和平衡。当地人把这种院落称为“半拉子院”或者“半截院”。这种“半拉子院”建设成本低,后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继续建设或修改空间布局形成真正的合院结构(见图2)。由此得出,研究区域现代时期的乡村院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合物,乡村院落建设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文化。这两种文化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同时巧妙地共生在一种建设形式里,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乡村建设风格。
3.3 当代乡村院落布局与传统的共生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推进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东明县黄河滩区农村基层部门为响应政府号召,自2018年起就开始了乡村住宅的全面规划。2021年,当地一号村台建设成功,村民已全部落户。在一号村台建设中,延续了夯土地基的传统,村台地基高3~4 m,用来防止洪水侵袭。此期乡村院落建筑颜色统一以黑白为主,白墙灰瓦,整体外观比较素雅。在建设布局上,整体呈联排别墅形式,中间以镂空栏杆隔断,私密性较差。基于村落人口结构特点,一号村台整体分为4种院落布局形式,分别为三人间单层院落布局、四人间别墅院落布局、五人间别墅院落布局和六人间别墅院落布局(见图3)。
这几种院落形式的空间大小一致,只是在垂直空间上有面积的差别。此外,此期院落布局抛弃了原有的合院建设形式,去掉了厢房和倒座,增加了堂屋的活动范围,整体院落呈矩形,保留了耳室(耳室通常以居民的起居室为主),厨房和餐厅空间纳入堂屋区域。新型房屋建设在空间划分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划分思维也更加西化,堂屋不再用于祭祀等活动。当代乡村院落院子面积较小,且为了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全部做了地面硬化处理,院子不再具备种植蔬菜和饲养畜禽的功能,农用工具也只能转移至在“过门儿”处建设的遮蔽空间下。大刀阔斧建设的乡村院落虽然相较于以前的乡村院落风格更加统一,更具有文化底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的融合与共生,但是忽视了地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但同时也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4 共生理念下黄河滩区乡村院落的演变趋势
4.1 共生理念下文化背景在院落布局中的映射
山东省自古是礼仪之乡。在院落发展中,宗教文化与院落布局共生发展。例如,当地每逢传统节日便会组织大规模的祭拜活动,所以院落布局中堂屋一般面积最大。宗教文化是当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与乡村建设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但是随着文化的演化、国民素质的提高,新型的院落布局设计开始以人为本,这种宗教文化与建筑共生发展的方式开始逐渐淡化。
4.2 共生理念下乡村院落布局中的要素关联
乡村院落作为社会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思想文化,所以乡村院落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乡村院落是研究一个地区地域特性、居民精神信仰最重要的例证;另一方面,院落是一种有层次的精神传达。这种传达方式可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物质方面,人们可以从建筑的材料、磨损程度、建筑手法等方面来判断建筑的年龄、房屋支撑力的强弱及居住人的空间需求等。其次是符号表达方面。很多时候,院落的构成也是一种符号象征,如不同的阶级的院落装饰材料和数量有明显区别,可以说院落是一种地位与阶级的象征符号。最后是精神方面。院落以物质导向为前提,以符号表达为导向,使人们在看到建筑的一瞬间就能感受物质时空带来的精神意义。所以,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一方面影响着建筑功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院落的生成,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由此看来,乡村院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生态环境、经济、技术等因素的考量。
4.3 共生理念下当代乡村院落的发展原则
4.3.1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遵循客观性原则。新老院落布局不仅要一味地用宽容和发展的眼光寻求改变,更要把更新看作是一种以保护为目的的合理干预。此外,民居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繁衍的地方,更多的是区域文化的象征。因此,在发展中,人们既要关注建筑布局,更要关注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7]。因为建筑更新和人们更高水平的生活需求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对历史村落进行更新,但是依旧要以注重文化为基础,以遵循其客观实际为原则,以尽可能小的干预手段,保留原始乡村院落布局中可识别部分[8]。
4.3.2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坚持动态发展原则。东明县黄河滩区乡村院落的发展历程表明,人们对院落的布局不断调整。杜塞科·迪斯[9]在《建筑的演变》中说:无形的时间次元,已逐渐地比实质的三维尺度更为重要;在这种意识中我们的城市已变为四维尺度,成为动态城市。在传统院落建设过程中,优秀的传统需要继承,但是新的观念也要学习,共生理念可以引导人们将优秀的因素相融合,以动态性原则为发展原则,从而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乡村院落。
4.3.3 消除新老文化对立,遵循整体性发展原则。托伯特·哈姆林[10]在《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说过:
最伟大的艺术,就是把那些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组成令人着迷的统一性。多样统一是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长河中交错的时代美学。客观来看,乡村院落的建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制作工艺、审美水平、建造技艺,形成了建筑艺术的百花齐放。坚持整体性原则可以让人们在追求建筑艺术的同时,从整体出发,从主从关系、比例推敲、尺度均衡、韵律协调等诸多方面研究新与旧的差异与联系,在统一的模式下实现和谐共生,从而促使建筑更新,有助于传统乡村院落发展。
4.3.4 强调文化发展的相关联性,遵循相融性原则。从美式混搭风格到新中式中西结合风格,诸多的例子都表明了文化相融的可能性。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12]认为,建筑没有现代和传统的区别,只有一条贯穿历史的连续。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设计与历史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跳出建筑历史文脉还是在发展史中留下空白,追本溯源,依旧可以看到其中的文化关联性。推动乡村院落共生性发展,需要人们探索其内在的关联性,找到最核心的联系脉络。
5 结语
每一个村落都是一方土地独特文化的集合,过度开发和“千村一面”不是村落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要尊重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等内涵与现代设计观念相融合,才能使和谐共处的共生理念成为村落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林琳,田嘉铄,钟志平,等.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黔东北土家族村落为例[J].热带地理,2018(3):413-423.
[2]王雅琦,汪兴毅,管欣.基于织补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以定远县黄圩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12):37-45.
[3]史英静.从“出走”到“回归”: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历程[J].城乡建设,2019(22):6-13.
[4]赵阳.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144.
[5]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覃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6.
[6]何刚.院落组成的传统村落:空间与行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12.
[7]万丰登.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历史建筑再生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328.
[8]刘嘉欣.沈阳近代建筑更新中的新、老建筑共生设计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9:90.
[9]杜克塞·迪斯.建筑的演变[M].王锦堂,译.台北:台隆书店,1980:52.
[10]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
[11]张利.西扎访谈[J].世界建筑,2014(10):114-116.